糕爸“寵妻狂魔”的形象深入人心,是在公司的新員工培訓上。

當時他給小夥伴們講時間管理的“四象限法則”,提到要怎麽區分緊急重要、緊急不重要、重要不緊急、既不緊急又不重要的事項時,就問了一個問題:“老婆來電話,是屬於哪一個?”

當時大家交頭接耳,大多選了後兩者,這時候糕爸大手一揮,說:“錯!老婆的電話,永遠都是屬於緊急重要的!”

自此一語成名。

於是有小夥伴說:“我們上班最省的就是飯錢,畢竟吃狗糧就夠撐的了。”

雖然這麽說有點不好意思,但我從來都不恥於承認,我就是一個全心全意愛老公、依賴老公的中年婦女。不管是在兵荒馬亂的創業中,還是在雞飛狗跳的生活裏,我始終相信,應該花時間關注伴侶的感受,把認真維護夫妻關係放在心上。

如果說親子關係對了,孩子的世界就對了;那麽,夫妻關係對了,整個家庭就對了。

“先顧眼前”必將“追悔莫及”

曾經一個二胎媽媽跟我說:“兩個孩子和一個孩子的最大區別,就是現在老公徹底不上我的床了。”

為了方便夜裏照顧孩子,再加上覺得老公幫不上忙,她幹脆和老公分房睡。

這種錯我也犯過。年糕出生後的第一年,我和糕爸也曾分房睡。後來想起這段經曆,我都會用“追悔莫及”來形容,因為這種做法實在是太容易把夫妻關係推進一個惡性循環了:男人不僅不分擔夜裏帶娃的辛苦,也無法理解女人絮絮訴說的那些委屈,甚至還會反過來說:“不是你讓我去睡書房的嗎?”

我能理解把老公趕去另一個房間的媽媽們的那種心態:日子都已經忙亂成這樣了,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把小孩顧好,夫妻的事情回頭再說。

很多夫妻關係的隱患,往往就是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在這種隻能“先顧眼前”的局麵裏埋下的。

女人獨自扛下了夜裏照顧孩子的重任,希望能得到男人的理解、感激,但睡得好、吃得好的男人未必會領她的情。人和人的關係,更多是要在“患難中見真情”,不管是對帶孩子這件事的投入上,還是夫妻之間的相互包容上,都是要在共同經曆、付出之後,才能變得深刻起來。

現在年糕已經分房獨立了,而我懷著二胎發糕,我們的大床邊很快又會擺上一張嬰兒床。但我最確信的一點是:所謂夫妻,一定要能吃到一個鍋裏,睡在一張**。

要保證夫妻情感賬戶餘額充足

“我老婆在跟我冷戰。”

團隊裏有個男同學有一次和我們說起他的故事——

他老婆學曆高、長得漂亮,當年很多人追,卻選擇了跟他裸婚,婚後又和他一起扛房貸,他很感激,也很愛他老婆。孩子八個月大的時候發高燒,他在出差,他老婆要上班、送孩子去醫院、護理生病的孩子,那些日子過得心力交瘁。等他出差回來的時候,他老婆崩潰地控訴道:“我這麽活著到底是圖什麽?”他們因此陷入了冷戰。

他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麽:“她很辛苦,我也一樣啊,而且,大家不都是這樣過的嗎?”

我告訴他:“你是很重視你老婆,但是你沒有把你老婆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我告訴他一個概念:夫妻情感也有一個賬戶,需要不斷往裏存入感情,這樣在麵對問題時就可以救急。

在生活的戰壕裏,很多人都會這樣——囿於眼前,每天睜開眼就是工作生活、孩子老人,總覺得伴侶是和自己一起扛槍的戰友,雖然心裏知道伴侶很重要,卻並沒有過多關注伴侶的感受。這樣日複一日地消磨,夫妻關係變成了一種按部就班的無聊秩序,夫妻情感賬戶隻有支取,沒有存入。

我和糕爸在婚後頭兩年就是這種狀態,我偶爾會抱怨:“以前你還會給我送禮物,現在怎麽啥都沒有了?”

糕爸就會像這世上大部分男人那樣說:“老夫老妻了,還要這樣嗎?”

這種被忽視的感受,讓我在婚姻裏也曾經變成一個怨婦,總是疑神疑鬼,把糕爸的漂亮女同事當成假想敵,也曾經發出那樣的疑問——我這麽活著到底是圖什麽?

後來我明白,夫妻之間,除了一起照顧老小、維持家庭的恩義,還需要有“愛慕”。這種愛慕,就是超越日常生活的、脫掉各種身份之後,眼裏還能看到彼此,覺得對方有動人之處的愛意表達。

我從來不吝嗇對糕爸表達我的愛慕,糕爸呢?作為一個笨拙的、粗線條的理工男,他也一直在努力:每次我生日、各種紀念日之前,他就開始到處找人谘詢該給我送啥。我當然也很辛苦的,我最辛苦的部分就是得一直裝著不知道,拿到禮物還得表現出一臉喜出望外的驚喜、不可思議的感動……非常考驗演技啊!

至於那位小夥伴,因為我和糕爸的示範,後來他做了一件特別棒的事情:每年策劃一次夫妻單獨旅行,當作對情感賬戶的存入。

爸爸媽媽才是不可分開的

很多人會覺得,有了孩子就該跟戀愛時不一樣了,就該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把孩子扔在家裏自己出去玩,不是不負責任嗎?

我從來不這麽想。放假的時候我們去住山裏的民宿,朋友說可以散步去看花田,我和糕爸手牽手就走了,年糕小朋友自覺地屁顛顛跟在後頭。朋友開玩笑說:“你們兩個人,怎麽整天搞得像在拍偶像劇一樣!年糕好像是多餘的。”

我理直氣壯地說:“對啊,在我們家,年糕很清楚爸爸媽媽才是不可分開的。”

在年糕麵前,我們從來都毫不克製地表達對彼此的維護、愛慕和思念。

年糕有時候笨手笨腳撞到我,糕爸就會說:“你應該小心一點,要是媽媽受傷了,我會很心疼。”

糕爸出差時,我會對著年糕絮叨:“爸爸正在演講呢。”“不知道爸爸吃飯了沒。”“我好想他啊!”……

這些表達,並沒有讓孩子覺得自己不重要、被冷落,而是讓他體會到父母相愛,從而給他帶來豐沛的滿足感和安全感。

有時候我們在年糕麵前擁抱親吻,他就會衝過來說“我也要”,於是我們三個人抱在一起,這時年糕會開心地說:“我們變成三明治啦!”

我就會問他:“你今天是火腿還是煎蛋啊?”

這個遊戲我們能玩很久。

我們還有一個屬於三個人的睡前儀式——連環親,三個人圍成一圈親臉蛋,年糕還會經常雞賊地多親我一下,得意揚揚地向爸爸炫耀:“我比你多親了媽媽一下噢!”

有句話說“父母相愛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我們是因為相愛才結合、建立家庭、養育孩子的,愛是一切的根源和起點。這樣的家庭氛圍能幫孩子塑造愛的觀念,是我們給孩子的一份禮物。

年輕的時候,我以為愛情應該是言情小說裏的那種,被霸道總裁捧在手心裏,滿耳甜言蜜語。對比起來,糕爸不夠浪漫、不會甜言蜜語,還經常氣得我跳腳。但日子過著過著,我才知道,愛情不能解決一切,隻有自己變得更好,才值得擁有更好的夫妻關係和情感世界。

有一年七夕,我在北京做一場線下巡講,晚上匆忙扒盒飯的時候,糕爸出現了——帶著給我挑的花,坐飛機趕過來。那一刻,我覺得年輕時夢想中的劇本在中年得到了完美交付。

餘生還長,認真對待每個當下,日子就不會過得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