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上中班以後,幼兒園家長群裏的畫風突然變了。“幼升小”“學區房”“小學麵試題”,這些高頻關鍵詞每天在群裏滾動刷屏。

“好的公辦小學一表生都已經要求提前三年落戶了,現在買學區房是不是晚了?”

“剛看了一套學區房,老破小,真要搬進去住感覺全家人連腿都伸不開,結果一猶豫房東就說已經賣掉了。”

“我朋友說給孩子轉學到某某小學的附屬幼兒園,這樣能提前鎖定一個學位,還為這事兒搬家,太拚了!”

似乎,連空氣裏都彌漫著焦慮。

處在這樣的環境中,人不知不覺被裹挾進去。我急躁起來,總是一晚上一晚上地拉著糕爸商量學區房的事。

有一天他終於忍不住問我:“買學區房是為了上好學校、考好大學吧?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大學文憑最重要的作用是什麽?”

我說:“當然是為了找個好工作,一份優秀的簡曆是最直接快速證明自己的方式呀。”

他又問:“如果將來我們的孩子不找工作呢?你怎麽確定他將來一定要向別人證明他自己呢?你給孩子規劃的,就一定是最好的、他想要的人生嗎?”

緊接著,他又追問我:“你父母給你規劃的路,你照著走了嗎?”

你給孩子規劃的人生,就是最好的嗎

我的父母確實也給我規劃過“理想人生”。

他們從小盯得最牢的就是我的學習成績,當我如他們所願考上浙江大學醫學院後,他們又早早在我們家對麵替我置辦好了房子,打算讓我在大學畢業後,就回老家的醫院上班,然後找個老實穩妥的本地男孩結婚生子。

他們心目中能替我設想好的“最棒的人生”是這樣的:每天下班到爹媽家裏吃個飯,晚飯後還能和老公遛個彎,房貸不用我還,小孩幫我帶,連家務都不用我幹,安穩地在他們的庇護下當個小公主。

可後來呢?我沒有回老家當醫生,嫁了外地人,甚至,當我開始做微信公眾號的時候,他們根本都理解不了這是怎麽回事。

真的,時代變化太快,我們的人生早就不是父母預設的樣子。

而現在,輪到我們自己為人父母了,卻又開始陷入“慣性誤區”:總想拿自己的經驗,來給新一代孩子指導,“學區房焦慮”不正是這種思維方式的產物嗎?

想明白這一點以後,我更焦慮了。畢竟,學區房能夠提供的成功路徑很直接、很確定——好的升學率、考上好大學、找到一份穩定的好工作,最後過上富足體麵的生活,這已經是大多數人想象中孩子很好的未來了。

如果要推翻這一切,重新去思考我能為孩子的未來做什麽,這個問題還能有答案嗎?

我不禁開始回望自己的人生。

父母對我成績的關注到大學後戛然而止。我畢業後做了份看起來沒什麽前途的工作,他們也像所有傳統的父母那樣,隻是關心“食堂夥食怎麽樣”“能不能準點下班”。

當我開始創業、開始帶著幾百人的互聯網團隊起飛、開始睜開眼看世界甚至不斷學習新技能的時候,到底是什麽支撐我做到的呢?每次當我覺得很難做到、想要放棄的時候,我腦海裏出現的那幅畫麵又是什麽呢?

穿過三十年的歲月和模糊的兒時記憶,我漸漸看清楚了那是什麽。

比規劃人生更有用的,是榜樣的力量

在我兩三歲時,退伍不久的父親,帶著從農村來的母親和年幼的我,到一個新的城市開始新的生活。

就在一切剛剛穩定的時候,父親在一次汽車維修的事故中被燒成了重傷。普通人很難理解“大麵積重度燒傷”意味著什麽,我到研究生階段在醫院實習時才明白,燒傷科真的是人間煉獄。

父親的傷是四級傷殘,當時他甚至都領到了殘疾人證。

父親出院後,因為雙腿行動力大大減弱,一隻手也幾近殘廢,單位把他轉到了清閑的崗位,還給他辦理了公交車的照顧票。但他還是要求正常工作,並且為了複健,執意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

即便當時還很小,我也依然記得爸爸每天下班後,回家拆開裹在雙腿上的繃帶都是血肉模糊的;每天清晨,睡眼惺忪間就看見父親在陽台上正在奮力地舉啞鈴;即便有再多的困難,他依然是單位裏的勞模。

為了應對家庭經濟上的困難,爸爸除了白天上班,晚上還會再帶著媽媽去街上擺攤。

新年賣卡片、天冷賣衣服,還賣過呼啦圈、各種雜貨,在一個個擺攤叫賣的夜晚,爸爸背著貨、媽媽背著我,我們一家人始終在一起。

咬著牙一聲不吭地和苦難對抗後,他真的又變成了那個能扛煤氣罐上樓下樓的男人,我們家的經濟狀況也一點一點好起來。

我開始明白,父母帶給我最深刻的鞭策,不是考差之後的打罵,也不是沒文化就要受苦之類的嘮叨,而是父親在陽台上舉啞鈴的畫麵,是我看到他們奮鬥的身影後堅定的信念:“生活是靠自己掙來的。”

這種信念像一顆力量的種子,讓我在後來的人生中生出無盡的勇氣。

你展現的榜樣力量,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

“學區房焦慮”的背後,是我們太想為孩子未來的人生盡一份力、上一份保險了。

似乎,有了一紙文憑,就能保證孩子衣食無憂的幸福一生。

但是,生活的苦難是逃離不了的,高考隻是人生的一個小坎。

就像我自己,考上浙江大學後也並沒有一帆風順。工作、生娃、創業……在一個個艱難的深夜裏,我頭破血流過,也號啕大哭過。

比起咬牙堅持,放棄真的太輕鬆、太容易了。但是我堅持下來了,哪怕沒有任何優勢和資源,哪怕遭遇過無數低穀和打擊。

到今天,我終於明白,我有韌性,有自驅力,是因為我有一個最好的榜樣,我從父親推著我前進,到現在我自己想要變得更好——這才是伴隨孩子一生、無論遇到什麽事都能有用的最重要的能力。

人生有很多層次也有很多可能,即使沒念名校,但若能抓住其他機會去奮鬥、去積極地生活、去承擔家庭和生活的責任,就是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

作為父母,給孩子真正有價值的幫助並不在於學區房,而是當迎著生活逆流而上時,你給孩子看到的是怎樣的背影。

這是父母給我最好的起跑線,而現在我也想給年糕最好的起跑線。

我給年糕買過一本DK的機器人大百科,他和糕爸經常翻看,年糕有時會興致勃勃地畫出他設計的機器人,告訴我“媽媽,未來都是機器人在工作了喲”;有時也會憂心忡忡地問我:“媽媽,以後機器人要是失控了怎麽辦?”

我隻能老老實實地回答他:“我也不知道答案,也許要等你以後去尋找吧!”

既然未來無法想象,那麽不如就在當下,從生活的一點一滴開始,陪伴孩子成長,帶著孩子去思考、去實踐,讓他成為一個真正有內驅力、能夠對自己負責的人,這不是比一套學區房更有價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