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知名女教授,因為告訴大家“孩子發脾氣,父母該怎麽辦”而在網絡上躥紅。
這個教授還原了家庭中一個特別常見的場景:父母帶孩子出門,孩子看到小汽車後非要買,但是家裏已經有很多了,媽媽就勸他不要買,但孩子根本不聽,不給買就哭鬧、滿地打滾。
這時,家長該怎麽辦呢?這位教授給出了她的建議:把孩子抱起來,抱回家,放進臥室,關上門,陪著他,讓他哭個夠。
同時家長一定要記住“四個不要”:不要打,不要罵,不要說教,不要走開。看著孩子鬧,就算他磕到腦袋也不要管,他知道疼。等他哭到筋疲力盡了,你再給點愛,比如拿條熱毛巾給他擦把臉等。這個時候孩子可能以為你心軟了、回心轉意了,但是你一定要堅定地說:“還哭嗎?要哭接著哭。”
家長可以用這種方式告訴孩子:你鬧吧,我不心疼,我也不讓步,你就鬧吧。隻需這一次,他就會記住:鬧是沒有用的。
看起來,這個方法非常棒:媽媽沒有跟著孩子一起情緒失控,也沒有打罵孩子,更沒有嬌縱孩子,一次就讓孩子記住“以後這樣是沒用的”。所以,即便這是一段十多年前的發言,現在卻依然收獲了一片叫好聲。
這個看起來很有效的育兒方法,其實可以找到疑似出處。《正麵管教》裏就提到,當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家長可以采用“積極暫停”的方法。
積極暫停,並非懲罰孩子的手段
積極暫停的目的在於,讓每個人(事件中的大人、孩子)都能足夠冷靜地接通理性的大腦,再去解決問題。
這種教養方式的確科學有效,但糟糕的是,這位女教授跑偏了。為什麽說她跑偏了?因為積極暫停的核心和關鍵在於“積極”,而不是“暫停”。
我們的目的是,通過積極暫停,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平複情緒,停止發脾氣,然後可以更理性地去看待和解決問題,而不是讓他覺得“我此刻是在為剛才的錯誤行為買單”。
一旦去掉“積極”,“暫停”就很可能帶上懲罰的色彩。
而在這位女教授舉的案例中,她並沒有考慮到真正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感受,而是把恢複理智的情緒冷靜過程,變成了家長用權威強迫孩子妥協的冷暴力。這種方法恰恰完全舍棄了“積極”,把“暫停”變成了家長權威的宣誓:你就是錯的,不停討要玩具是不被允許的。
這種做法背後有著這樣一個預設:孩子不停討要玩具,是自私且不明事理的,所以必須對孩子說“不”,不管原因是什麽。
雖然沒有打罵和說教,但這種做法本質上依然是懲罰孩子:因為你沒有按照我說的來做,所以你現在所有的鬧脾氣都是不合理的,我不會滿足你的要求。
可是,除了積極暫停,《正麵管教》的作者還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從哪裏得到一個如此瘋狂的念頭,認為要讓孩子做得更好,先要讓孩子感覺更糟?”
把積極暫停當作懲罰孩子的手段,作者自己也是萬萬不能認同的!
幫助孩子認知情緒,才是積極暫停的目的
孩子發脾氣最根本的原因,是當他各方麵能力都在飛速發展的階段,思考能力明顯比其他能力發展得更快。大腦經常讓他想去做點什麽,身體卻經常不那麽配合,所以他做不到。
這時,孩子自己的內在矛盾就爆發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要發脾氣!
更麻煩的是,因為大腦負責情緒調節的部分還不成熟,孩子不知道怎麽讓自己平靜下來。這就需要家長根據孩子的發展階段,幫他一起調節情緒。積極暫停,正是幫他調節情緒的有效途徑。
那麽正確的積極暫停到底該怎麽做呢?
我曾經在網上看到國外一個爸爸處理女兒發脾氣的情況,就是正麵示範。
這個爸爸帶著女兒去商場,但是女兒突然哭鬧起來,他二話沒說,就把女兒帶到超市外空曠的停車場,讓她坐在自家車頭上。
此時,爸爸的做法就是積極暫停的第一步,離開喧鬧的超市,給女兒和自己一個情緒冷靜的空間。
接下來,他也沒做什麽,隻是讓女兒繼續“發泄”。
在這個短暫的間歇裏,孩子的情緒慢慢穩定下來了。這位爸爸才開始心平氣和地跟女兒交流:“現在能好好聽話了嗎,安靜地,不吵不鬧?”孩子有點懵懂地點頭——當積極暫停開始發揮作用,就可以開始和孩子討論:想回到商場的話,應該做些什麽。
爸爸給女兒提了很多建議,並且再次強調,如果她不願意回去的話,“我可以在這裏陪你,想待多久就待多久”。
這種辦法就特別值得借鑒。而且從孩子的發展來看,這種方法對4歲以上的孩子來說效果更好。因為他們更能理解父母的情緒,可以更好地控製自己。
每個家長都對孩子亂發脾氣很頭疼,但仔細想想,一個3歲孩子想買小汽車,真的就代表他任性嗎?他發脾氣、哭鬧,就是不講道理嗎?
並不是!可能我們沒有看到孩子這些情緒背後真正的需求,沒有真正地蹲下來給予他尊重和理解。
有位法國心理學家也遇到過相同的情況。
有次看馬戲,孩子非常想買一隻氣球。這時,她是怎麽做的呢?
她沒有直接拒絕孩子,或者教訓孩子不懂事,而是試著用孩子的眼光去觀察,然後發現那些氣球真的很好看。
於是她和孩子討論起自己喜歡的氣球:哪隻氣球更漂亮、哪隻上麵有美人魚或鸚鵡、自己更喜歡哪一隻……在這樣愉快的討論中,孩子的需求得到了表達,孩子從中感受到被媽媽接納的愉悅,從而獲得了充分的滿足感。
孩子不再要那隻氣球了,安安靜靜地看完了整場馬戲。
很多家長不希望孩子發脾氣、哭鬧,真正擔心的是孩子會失控,擔心自己的家長權威可能被孩子的不當需求綁架。
但當情緒失控的時候,孩子往往更需要父母的幫助:他正在被難過、憤怒、挫敗等各種情緒困擾著,但又停不下來;他更需要知道:情緒並不可怕,任何情緒都是可以得到接納和理解的。
如果我們不能蹲下來去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那麽再好的教養方式、再科學的管教方法,最後也會變成情緒的宣泄,變成對孩子的懲罰。
其實,往往隻要一個理解的擁抱,幫孩子表達出內心所想,你就能真正收獲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