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
探索思考
作家讀書、寫書,自然也需要買書,甚至比普通人有更多的需求。在物質豐富的年代,買書是一件十分簡單平常的事,但對動亂年代的知識分子們來說卻不那麽容易。本文就是作家朱自清講述的“不那麽容易”的買書經曆。
閱讀批注
買書也是我的嗜好,和抽煙一樣。但這兩件事我其實都不在行,尤其是買書。在北平這地方,像我那樣買,像我買的那些書,說出來真寒磣死人;不過本文所要說的既非訣竅,也算不得經驗,隻是些小小的故事,想來也無妨的。1
1 開宗明義
作者在文章開頭透露了兩個信息:第一,自己愛買書;第二,自己經濟狀況不好,買書難。隨後直接說明了本文的主要內容,“隻是些小小的故事”,是對以往買書經曆的隨感記錄,不是關於買書的方法或議論。
在家鄉中學時候,家裏每月給零用一元。大部分都報效了一家廣益書局,取回些雜誌及新書。那老板姓張,有點兒抽肩膀,老是捧著水煙袋;可是人好,我們不覺得他有市儈氣。他肯給我們這班孩子記賬。每到節下,我總欠他一元多錢。他催得並不怎麽緊;向家裏商量商量,先還個一元也就成了。那時候最愛讀的一本《佛學易解》(賈豐臻著,中華書局印行)就是從張手裏買的。那時候不買舊書,因為家裏有。隻有一回,不知哪兒檢來《文心雕龍》的名字,急著想看,便去舊書鋪訪求:有一家拿出一部廣州套版的,要一元錢,買不起;後來另買到一部,書品也還好,紙墨差些,卻隻花了小洋三角。這部書還在,兩三年前給換上了磁青紙的皮兒,卻顯得配不上。2
2 托物寓意
磁青紙是一種造價較高、質地厚重的紙張,常用作古籍的封麵。作者出於愛惜書本的目的,用這種專業好紙給那本“紙墨差些”“隻花了小洋三角”的《文心雕龍》作封麵,卻發現精致漂亮的封皮和粗糙的內頁搭配起來並不和諧。作者寫的是這本書經曆的歲月變化,實際也寄托了自己求學的經曆和心境的變化。年少時那種隻聽了個書名就急迫地想要閱讀其內容的衝動渴望,多年後怕是很少再有了。
到北平來上學入了哲學係,還是喜歡找佛學書看。那時候佛經流通處在西城臥佛寺街鷲峰寺。在街口下了車,一直走,快到城根兒了,才看見那個寺。那是個陰沉沉的秋天下午,街上隻有我一個人。到寺裏買了《因明入正理論疏》《百法明門論疏》《翻譯名義集》等。這股傻勁兒回味起來頗有意思;正像那回從天壇出來,挨著城根,獨自個兒,探險似地穿過許多沒人走的堿地去訪陶然亭一樣。在畢業的那年,到琉璃廠華洋書莊去,看見新版韋伯斯特大字典,定價才十四元。可是十四元並不容易找。想來想去,隻好硬了心腸將結婚時候父親給做的一件紫毛(貓皮)水獺領大氅親手拿著,走到後門一家當鋪裏去,說當十四元錢。櫃上人似乎沒有什麽留難就答應了。這件大氅是布麵子,土式樣,領子小而毛雜——原是用了兩副“馬蹄袖”拚湊起來的。父親給做這件衣服,可很費了點張羅。3拿去當的時候,也躊躇了一下,卻終於舍不得那本字典。想著將來準贖出來就是了。想不到竟不能贖出來,這是直到現在翻那本字典時常引為遺憾的。
3 借物傳情
作者為了買書,萬般不舍地當掉了父親給他做的一件衣服,作者對這件衣服的樣子進行了簡單卻重點突出的描述。衣服樣式土氣,麵料廉價,卻是父親費了很大的工夫東拚西湊製成的。這件衣服象征著父親的愛,雖笨拙土氣,卻盡其所能、毫無保留。作者記下這件事,感恩家人對自己的支持,也表達了無法贖回衣服的內疚和遺憾。
重來北平之後,有一年忽然想搜集一些杜詩。一家小書鋪叫文雅堂的給找了不少,都不算貴;那夥計是個麻子,一臉笑,是鋪子裏少掌櫃的。鋪子靠他父親支持,並沒有什麽好書,去年他父親死了,他本人不大內行,讓夥計吃了,現在長遠不來了,他不知怎麽樣。4說起杜詩,有一回,一家書鋪送來高麗本《杜律分韻》,兩本書,索價三百元。書極不相幹而索價如此之高,荒謬之至,況且書麵上原購者明明寫著“以銀二兩得之”。第二天另一家送來一樣的書,隻要二元錢,我立刻買下。北平的書價,離奇有如此者。
4 人物描寫
這一段描寫了一位不善經營的年輕掌櫃。作者沒有從正麵描寫這位掌櫃,而使其隱藏在與之相關的信息後麵:開著書鋪卻沒有好書,雇著一個其貌不揚卻做事誠懇認真的夥計,不擅長做生意,全靠家父資金支持等,留給讀者一個模糊而神秘的印象。歲月如海,作者對這樣的萍水相逢有所感懷,末了一句“他不知怎麽樣”,平添一絲物是人非的惆悵感。
舊曆正月裏廠甸的書攤值得看;有些人天天巡禮去。我住的遠,每年隻去一個下午——上午攤兒少。土地祠內外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地來往。也買過些零碎東西;其中有一本是《倫敦竹枝詞》,花了三毛錢。買來以後,恰好《論語》要稿子,便抄了些寄去,加上一點說明,居然得著五元稿費。這是僅有的一次,買的書賺了錢。
在倫敦的時候,從寓所出來,走過近旁小街。有一家小書店門口擺著一架舊書。上前去徘徊了一下,看見一本《牛津書話選》(The Book -Lovers'Anthology),燙花布麵,裝訂不馬虎,四百多麵,本子也不小,準有七八成新,才一先令六便士,那時合中國一元三毛錢,比東安市場舊洋書還賤些。這選本節錄許多名家詩文,說到書的各方麵的;性質有點像葉德輝氏《書林清話》,但不像《清話》有係統;他們旨趣原是兩樣的。5因為買這本書,結識了那掌櫃的;他以後給我找了不少便宜的舊書。有一種書,他找不到舊的,便和我說,他們批購新書按七五扣,他願意少賺一扣,按九扣賣給我。我沒有要他這麽辦,但是很感謝他的好意。
5 狀物說明
作者對這本《牛津書話選》進行了描摹和說明,表現了它裝幀的精致和價格的實惠,還把它和國內同類型書籍的內容與行情進行了對比,暗暗傳達出一點思鄉之情。
閱讀賞析
在動亂年代裏,絕大多數老百姓都過著捉襟見肘的生活,知識分子們因其精神世界豐富和物質條件貧乏的巨大反差而更顯窘迫。書,非看不可,非買不可,可手頭又似乎永遠也湊不夠一筆用來買書的錢,這是作者買書經曆中最大的難題。
文章從少年時代開始寫起,到大學、工作、留洋,每一時期單獨進行敘述,按照時間順序串聯起作者的成長經曆。作者在不同時期的際遇不同,心態也不大一樣。雖然缺錢的困擾始終伴隨著他,但他對書的熱愛卻不曾因為貧窮而減少,並且,在這麽多年的買書經曆中,對他產生影響的不隻書,還有和買書相關的人,每個人背後都是一段故事。
同樣是反映經濟狀況的困窘,善於自嘲的老舍幾乎不給自己留麵子,而朱自清卻是“人淡如菊”。他的語言風格十分冷靜、含蓄,幽默自嘲的部分很輕柔,煽情的部分也很克製,整體表現出一種不卑不亢的姿態。雖貧窮卻不苦情,雖熱愛卻不沉溺於自我感動。
閱讀延伸
1.作者一共將自己買書的經曆分為了哪幾個時期?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些人?這些人分別有什麽特點?
3.你對作者艱難窘迫的買書經曆有什麽樣的感想?為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