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誌摩
探索思考
徐誌摩的這篇文章以自己小時候以及自己的兒子為例,敘述了他們所經受過的家庭教育的特點和影響,實際可視作一篇有關現代科學育兒理念的探討,具有很強的進步性,尤其考慮到本文創作的時代背景,其思想頗為超前。
閱讀批注
你做小孩時候快活不?我,不快活。1至少我在回憶中想不起來。你滿意你現在的情況不?你覺不覺得有地方習慣成了自然,明知是做自己習慣的奴隸卻又沒法擺脫這束縛,沒法回複原來的自由?不但是實際生活上,思想、意誌、性情也一樣有受習慣拘執的可能。習慣都是養成的;我們很少想到我們這時候覺著的渾身的鐐銬,大半是小時候就套上的——記著一歲到六歲是品格與習慣的養成的最重要時期。我小時候的受業師袁花查桐蓀先生,因為他出世時父母怕孩子遭涼沒有給洗澡,他就帶了這不洗澡習慣到棺材裏去——從生到死五十幾年一次都沒有洗過身體!他也不刷牙,不洗頭,很少擦臉。髒得叫人聽了都膩心不是?我們很少想到我們品格上、性情上,乃至思想上的不潔多半是原因於小時候做父母的姑息與顢頇。……
1 開頭設問
本文的主題是兒童教育問題,開頭卻沒有直接從教育者的視角切入,而是從兒童的視角出發,以一個設問句作為開頭,並自問自答,引導讀者進行思考,產生好奇。作者用這樣的方式開篇,能使讀者對所討論的議題更有共鳴,提醒讀者教育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這是實際情形,不容掩諱的。我們用不著歸咎這樣,歸咎那樣,說來很簡單,隻是一個教育問題;可不是上學以後,而是上學以前的教育問題。品格教育,不是知識教育。2我們不敢說合理的養育就可以消滅所有的敗類;但我們確信(借近代科學研究的光)環境與有意識的訓練在十次裏至少有八九次可以變化氣質,養成品格。什麽事隻要基礎打好就有辦法:屋漏了容易修,牆壞了可以補,基礎不堅實時可麻煩。管好你的孩子,幫他開好方向,以後他就會自己尋路走。
2 揭示主旨
作者認為,國民素質亟待提高,教育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辦法;而社會教育的重點是學前教育、家庭教育,因此要改善國民素質,應當從革除這兩方麵的弊端著手。
但是你說誰家父母不想管好他們的孩子?
原是的。但我們要問問仔細,一般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究竟是不是好孩子。
究竟他們的管法是不是,我在上篇裏說過。(一)替孩子本身的利益;(二)替全社會著想。我的觀察是老派父母養育的觀念整個兒是不對的。他們的意思是愛,他們的實效是害。我敢斷定現代大多數的父母是對他們的子女負罪的。3養花是多簡單的一件事,但有的花不能多曬,有的不能多澆水,還有土性的關係,一不小心,花就種死,或是開得寒傖,辜負了它的種性。管孩子至少比養花更難些。很多的孩子是曬太多、澆太勤給鬧壞的。
這幾乎完全是一個科學問題,感情的地位,如其有,很是有限,單靠愛是不夠的。單憑成法也是不夠的。養花得識花性,什麽花怎麽養法;管孩子得明白孩子性質,什麽孩子怎麽管法——每朝每晚都得用心看著,差不得一點。4打起了底子,以後就好辦。
3 點明中心
明確否定了“老派父母”在養育孩子方麵的觀念和方法,指責他們對國民素質建設負有重大責任,再次強**育的關鍵作用。
4 比喻
把孩子比作花朵,寫養育孩子等同於“養花”,不僅表達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而且強調了科學的必要性。對花朵的喜歡、對園藝的熱愛僅僅是促成人們養花的動力之一,真正養好一朵花依靠的是科學的種植養護方法,養育孩子亦是如此。
這話聽得太平常了,誰不知道不是?讓我們來看看實際情形。我們不講無知識階級的父母,實際鄉下人的管孩子倒是合理得多,他們比較的“接近自然”。最可痛的是所謂有知識階級乃至於“知識階級”的育兒情形。別笑話做母親的在人前拖出奶來喂孩子,這是應得獎勵的。有錢人家有了孩子就交給奶媽,誰耐煩抱孩子,高興的時候要過來逗逗親親叫幾聲乖,一下就喊奶媽抱了去,多心煩!結果我們中上等人家的孩子運定是老媽乃至丫頭們的玩物!有好多孩子身上聞著老媽的臭味,臉上看出老媽的傻相!
單看我們孩子的衣著先就可笑。渾身全給裹得緊緊,胳、脛、腿,也不叫露在外麵,怕著涼。怕著涼,不錯;可是褲子是開襠的,孩子一往下蹲,屁股就往外露,肚子也就連帶通風——這倒不怕著涼了!孩子是不能常洗澡的,洗澡又容易著涼,我們家鄉地方終年不洗澡的孩子並不出奇,我不知道我自己小時候平均每年洗幾回澡,冬天不用說,因為屋子不生火,當然不洗,夏天有時不得不洗,但隻淺淺的一隻小腳桶,水又是滾湯,(不滾容易著涼!)結果孩子們也就不愛洗。我記得孩子時候頂怕兩件事:一件是剃頭;一件是洗澡。“今天我總得‘捉牢’他來剃頭”,“今天我總得‘捉牢’他來洗澡”,我媽總是這麽說;5他們可不對我講一個人一定得洗澡的理由,他們也不想法把洗的方法給弄適意些。這影響深極了,我到這老大年紀每回洗澡雖不至厭惡;總不見得熱心:看作一種必要的麻煩,不是愉快的練習。泅水也沒有學會,猜想也是從小對洗身沒有感情的緣故。我的孩子更可笑了。跟我一樣,他也不熱心洗澡。有一次我在家裏(他是祖母管大的),好容易拉了他一起洗,他倒也沒有什麽,明天再洗,成績很好,再來幾次就可以引起他的興趣的希望。可是他第二天碰巧有了發熱,家裏人對他說:你看,都是你爸爸不好,硬拖你洗,又著涼了,下回再不要聽他的!他們說這話也許一半是好玩,但孩子可是認了真,下回他再也不跟爸爸洗澡了!
5 語言描寫
“捉牢”這一方言動詞幽默地表達了一種強製性質,側麵反映出孩子們對個人衛生清潔事務的抵觸情緒,也體現出大人們對這件事的認識不足,以及給孩子們造成的不利影響:大人們不想給孩子們洗澡,潛意識裏認為這是“不得不做的艱難任務”,他們的態度和做法影響了孩子,使他們心不甘、情不願,反過來給大人們增加了困難,如此惡性循環。簡單的兩句人物語言描寫,再次印證了那句老生常談:“孩子是父母的一麵鏡子。”
像這類的情形真是舉不勝舉;但單純關於身體的習慣,比較還容易改。最壞是一般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觀念。6再沒有比父母更專製的;他們命令,他們強製,他們罵,他們打;他們卻從不對孩子講理——好像孩子比他們自己欠聰明懂不得理似的!他們用種種的方法教孩子學大人樣——簡單說,愈不像孩子的孩子在他們看是愈好的孩子。孩子得聽話,不許鬧——中國父母頂得意的是他們的孩子聽人家吩咐規規矩矩的叫人,絕對機械性的叫人——“伯伯”“媽媽”。我有時看孩子們哭喪著臉聽話叫人的時候,真覺得難受!所以叫人是孩子聰明乖的唯一標準。因為要強製孩子聽大人話(孩子最不願意聽大人話!)大人們有時就得用種種謊騙恫嚇的方法。多少在成人後作偽與懦怯的品性是“別哭,老虎來了”,“別嚷,老太太來了”,“不許吃,吃了要長瘡的”一類話給養成的,孩子一定得膽小怕事,這又是中國父母的得意文章。“我們的阿大真不好,膽子大極了”,或是“你們的寶寶多好,他一個人走路都不敢的”。我記得我小的時候,家裏人常拿鬼來嚇我,結果我膽小極了,從來不敢一個人進屋子或是單身睡一個床——說來太可笑,你們不信,我到結親以前還是常常同媽媽睡一床的!這怕黑暗怕鬼的影響到如今還有痕跡。7我那時候實在膽子並不小,什麽事有機會都想試試,後來他們發明了一個特別的恐嚇,騙我不是我媽生的,是“網船”(即漁船)上抱來的,每天頭上包著藍布走進天井來問要蝦不要的那個漁婆就是我的親娘,每回我鬧凶了,膽子“太大了”,他們就說:“再鬧叫你網船上的娘來抱回去。”那靈極了,一說我就癟,再也不敢強了。這也是極壞的影響。我的孩子因為在老家裏生長,他們還是如法炮製,每回我一回家,就獎勵他走路上山,甚至爬石頭,他也是頂喜歡的。有一次我帶他在山上住,天天爬山,樂得很,隔一天他回家了,碰巧有點發熱,家裏人又有了機會來破壞爸爸的威信了:“你看都是你爸,領你到山上去亂跑,著了涼發熱,下回再不要聽他了!”當然他再也不聽信爸爸了!
6 承上啟下
前文從生活起居方麵陳述了人們養育孩子過程中的一些典型陋習,下文則寫人們在孩子思想性格的培養方麵存在的落後觀念。“身體”是基礎,“觀念”是上層,作者把“觀念”放在“身體”之後寫,是為了強調它將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7 舉例說明
作者不惜折損“麵子”,用自己作為實例來說明“謊騙恫嚇”式的教育會使人形成怎樣懦弱的性格,深刻地揭露出中國人一度引以為傲的“謙卑謹慎”實際上是膽小怕事,這一國民的普遍性格在動**年代所暴露出的劣勢尤其明顯。
但是孩子們的習慣,趕早想法轉移,也是很容易的事。就我的孩子說,因為生長在老式家庭裏的緣故,所有已經將次養成的習慣多半是我們認為不對的,我們認為應分訓練的習慣卻一點不顧著,這由於:(一)“好孩子”觀念的錯誤;(二)拘執成法,再沒有比我的父母再愛孫兒的,他病了我母親整天整晚的抱著,有幾次在夏天發熱簡直是一個火爐,晚上我母親同他睡,在冬天常常通宵握住他的冷腳給窩暖;但愛是一件事,得法不得法又是一件事。這回好了,他自己的媽(張幼儀女士,不久來京,想專辦蒙養教育)從德國研究蒙養教育畢業回來了。孩子一歸她管,不到兩個月工夫,整個兒變化了,至少在看得見的習慣上。他本來晚上上床、早上起身沒有定時的,現在十點鍾一定睡,早上也一定時候起,聽說每晚到了十點鍾他自己覺得大人不理他了,他就看一看鍾,站起來說,明天會,自己去睡了。8
8 對比論證
用孩子母親一番教育之後的良好的發展變化,來對比之前的種種不良生活習慣和成長觀念,證明科學育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此強調科學的教育方式和孩子優良品格的形成之間有著確實的因果關係,鼓勵人們多多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勢必能產生積極的效果。
本來他晚上睡不但不換睡衣,有時天涼連棉襖都穿了睡的,現在自己每晚穿衣換衣,早上穿衣起身再也不叫旁人幫忙。本來最不願意念書寫字,現在到了一定時候,就會自動寫字念書,本來走一點路就叫肚疼或腿酸的,現在長路散步成了習慣。洗澡什麽當然也看作當然了。最好是他現在也學會了認真刷牙(他在德國死的弟弟兩歲起就自己刷牙了),舀水滿臉洗,洗過用幹布擦,一點也不含糊了!在知識上也一樣的有進步,原先在他念書寫字因為上麵含有強迫性質看作一種苦惱,現在得了相當的引誘與指導,自動的興趣也慢慢的來了。這種地方雖則小,卻未始不是想認真做父母的一個啟示。
不要怪你們孩子性情強不好,或是愁他們身子不好,實際隻要你們肯費一點心思,花一點工夫,認清了孩子本能的傾向,治水似的耐心的去疏導它,原來不好的地方很容易變好,性情、身體,都可以立刻見效的。
“性相近,習相遠”,這話是真理;我們或許有一天可以進一步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哪!沒有工作比創造的工作更愉快更偉大的;做父母的都有一個創作的機會,把你們的孩子養成一個健康、活潑、靈敏、慈愛的成人,替社會造一個有用的人才,替自然完成一個有意識的工作,同時也增你們自己的光,添你們的歡喜——這機會還不夠大嗎?9看看現代的成人,為什麽都是這懶,這髒(尤其在品格上與思想),這蠢,這醜,這破爛;看看現代的青年,為什麽這弱,這忌心重,這多愁多悲哀,這種種的不健康——多半是做爹娘的當初不曾盡他們應盡的責任,一半是愚暗,一半是懶怠,結果對不起社會,對不起孩子們自身,自己也沒有好處,這真是何苦來!
9 呼告
呼喚讀者,直接向每一個身為父母的讀者說話,將自己對他們的期望明確地、急迫地陳述出來,表達了對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建設的深切憂慮,體現出作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現在盧梭先生給了我們一部關於養成品格問題極光亮的書,綜合近代理論與實施所得的有價值的研究與結論,明白的父母們看了可以更增育兒的興味,在尋求知識中的父母們看了更有莫大的利益;相信我,這部書是一個不滅的亮燈,誰家能利用的就不愁再遭黑暗的悲慘了!但我說了這半天,本題還是沒有講到,時候已經不早,隻好再等下回了。
閱讀賞析
本文是民國時期著名詩人、學者徐誌摩的一篇探討兒童教育問題的散文。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便直接明了地表達了對當時國民素質教育的不滿,並以自己本人和自己孩子的真實經曆作為例子,闡釋了一個人在童年時期所受的教育如何影響至成年,以及是否有改善的可能,繼而提出了加強兒童良好習慣的培養和品格教育的建議。
作者在描述國民家庭教育問題時十分直接,不含蓄、不暗示、不諷刺,而是直言痛陳,一針見血,帶著恨鐵不成鋼的情緒,專門把不講衛生和膽小怕事這兩大舊中國普遍存在的典型陋習進行了較大篇幅的敘述,並以自己作為例子,絲毫不替國人“遮羞”,表現出強烈的批判性。但是,作者並沒有為了批判而批判,文中大量的批判是為了突顯國民素質改革的急迫和必要。在本文後半部分裏,作者依然以自己的孩子作為例子,提出了可行的解決方案,理順了“國民素質培養的關鍵在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責任在父母—父母務必積極主動吸收現代科學育兒理念”的邏輯,最後還提到了十八世紀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的著作(《愛彌兒》)給讀者以供補充參考。
作者在本文中的行文風格是諄諄教導式的,時不時用呼告手法將這個看似僅限於幼兒父母關注的教育問題,升華到了事關民族前途命運的層麵,提醒每一位讀者“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孩子是祖國的未來,作者通過這篇文章向讀者表露了自己對國民素質教育改革的拳拳之心。
閱讀延伸
1.為什麽舊時的中國人很少給孩子洗澡?
2.中國老一輩人為什麽慣常用“謊騙恫嚇”的方式來管束孩子的行為?這樣做帶來的後果是什麽?
3.文中的兒子在媽媽回來兩個月後出現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有什麽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