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
探索思考
瓜子是中國人民的休閑生活和節慶活動中最常見的一種零食。然而,這樣一件我們習以為常的小事,豐子愷先生卻有更深層次的思考。
閱讀批注
從前聽人說:中國人人人具有三種博士的資格:拿筷子博士、吹煤頭紙博士、吃瓜子博士。1
1 反諷
“博士”一詞代表著受過最高級別的知識和技能訓練,而拿筷子、吹煤頭紙、吃瓜子都是舊時中國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技巧,故意把它們和“博士”稱號聯係在一起,是在嘲諷舊時中國老百姓對這些無大用處的小事十分精通,卻沒什麽真正的本事。
拿筷子,吹煤頭紙,吃瓜子,的確是中國人獨得的技術。其純熟深造,想起了可以使人吃驚。這裏精通拿筷子法的人,有了一雙筷,可抵刀鋸叉瓢一切器具之用,爬羅剔抉,無所不精。這兩根毛竹仿佛是身體上的一部分,手指的延長,或者一對取食的觸手。用時好像變戲法者的一種演技,熟能生巧,巧極通神。2不必說西洋了,就是我們自己看了,也可驚歎。至於精通吹煤頭紙法的人,首推幾位一天到晚捧水煙筒的老先生和老太太。他們的“要有火”比上帝還容易,隻消向煤頭紙上輕輕一吹,火便來了。他們不必出數元乃至數十元的代價去買打火機,隻要有一張紙,便可臨時在膝上卷起煤頭紙來,向銅火爐蓋的小孔內一插,拔出來一吹,火便來了。我小時候看見我們染坊店裏的管賬先生,有種種吹煤頭紙的特技。我把煤頭紙高舉在他的額旁邊了,他會把下唇伸出來,使風向上吹;我把煤頭紙放在他的胸前了,他會把上唇伸出來,使風向下吹;我把煤頭紙放在他的耳旁了,他會把嘴歪轉來,使風向左右吹;我用手按住了他的嘴,他會用鼻孔吹,都是吹一兩下就著火的。3中國人對於吹煤頭紙技術造詣之深,於此可以窺見。所可惜者,自從卷煙和火柴輸入中國而盛行之後,水煙這種“國煙”竟被冷落,吹煤頭紙這種“國技”也很不發達了。生長在都會裏的小孩子,有的竟不會吹,或者連煤頭紙這東西也不曾見過。在努力保存國粹的人看來,這也是一種可慮的現象。近來國內有不少人努力於國粹保存。國醫、國藥、國術、國樂,都有人在那裏提倡。也許水煙和煤頭紙這種國粹,將來也有人起來提倡,使之複興。
2 比喻
把筷子比作人身上多長出來的“取食的觸手”,有一種畸形怪誕的感覺,令人頗感不適;再結合不文明的夾菜動作“爬羅剔抉,無所不精”,作者幾乎是把這類人貶為貪食的怪物,含蓄卻尖刻。
3 動作描寫
這一段描寫了吹煤頭紙的動作,一共有“向上吹”“向下吹”“向左右吹”“用鼻孔吹”四套動作,這四套動作很簡單,作者卻故意把每一套都單獨寫出來,將一個句式重複了四次,使這一本來就無甚內容可談的“特技”更顯出無聊和滑稽。
但我以為這三種技術中最進步最發達的,要算吃瓜子。4近來瓜子大王的暢銷,便是其老大的證據。據關心此事的人說,瓜子大王一類的裝紙袋的瓜子,最近市上流行的有許多牌子。最初是某大藥房“用科學方法”創製的,後來有什麽“好吃來公司”“頂好吃公司”……種種出品陸續產出。到現在差不多無論哪個窮鄉僻處的糖食攤上,都有紙袋裝的瓜子陳列而傾銷著了。現代中國人的精通吃瓜子術,由此蓋可想見。我對於此道,一向非常短拙,說出來有傷於中國人的體麵,但對自家人不妨談談。我從來不曾自動地找求或買瓜子來吃。但到人家做客,受人勸誘時;或者在酒席上、杭州的茶樓上,看見桌上現成放著瓜子盆時,也便拿起來咬。我必須注意選擇,選那較大、較厚、而形狀平整的瓜子,放進口裏,用臼齒“格”地一咬;再吐出來,用手指去剝。幸而咬得恰好,兩瓣瓜子殼各向兩旁擴張而破裂,瓜仁沒有咬碎,剝起來就較為省力。若用力不得其法,兩瓣瓜子殼和瓜仁疊在一起而折斷了,吐出來的時候我就擔憂。5那瓜子已縱斷為兩半,兩半瓣的瓜仁緊緊地裝塞在兩半瓣的瓜子殼中,好像日本版的洋裝書,套在很緊的厚紙函中,不容易取它出來。這種洋裝書的取出法,現在都已從日本人那裏學得,不要把指頭塞進厚紙函中去力挖,隻要使函口向下,兩手扶著函,上下振動數次,洋裝書自會脫殼而出。然而半瓣瓜子的形狀太小了,不能應用這個方法,我隻得用指爪細細地剝取。有時因為練習彈琴,兩手的指爪都剪平,和尚頭一般的手指對它簡直毫無辦法。我隻得乘人不見把它拋棄了。在痛感困難的時候,我本擬不再吃瓜子了。但拋棄了之後,覺得口中有一種非甜非鹹的香味,會引逗我再吃。6我便不由得伸起手來,另選一粒,再送交臼齒去咬。不幸而這瓜子太燥,我的用力又太猛,“格”地一響,玉石不分,咬成了無數的碎塊,事體就更糟了。我隻得把粘著唾液的碎塊盡行吐出在手心裏,用心挑選,剔去殼的碎塊,然後用舌尖舐食瓜仁的碎塊。然而這挑選頗不容易,因為殼的碎塊的一麵也是白色的,與瓜仁無異,我誤認為全是瓜仁而舐進口中去嚼,其味雖非嚼蠟,卻等於嚼砂。殼的碎片緊緊地嵌進牙齒縫裏,找不到牙簽就無法取出。碰到這種釘子的時候,我就下個決心,從此戒絕瓜子。戒絕之法,大抵是喝一口茶來漱一漱口,點起一支香煙,或者把瓜子盆推開些,把身體換個方向坐了,以示不再對它發生關係。然而過了幾分鍾,與別人談了幾句話,不知不覺之間,會跟了別人而伸手向盆中摸瓜子來咬。等到自己覺察破戒的時候,往往是已經咬過好幾粒了。這樣,吃了非戒不可,戒了非吃不可;吃而複戒,戒而複吃,我為它受盡苦痛。這使我現在想起了瓜子覺得害怕。7
4 轉折推進
本文主要寫“吃瓜子”,在前文中先寫了“拿筷子”和“吹煤頭紙”做鋪墊,到此處筆鋒一轉,切入正題。
5 動作描寫
這一段對吃瓜子的動作進行了一套完整的描述,頗具儀式感,把不起眼的細節放大,好讓人看清其中的“門道”,並意識到“不過如此”,以此來反襯和批判人們把寶貴時間都浪費在這樣無意義小事上的行為。
6 擬人
把瓜子比作人,把吃得停不下來的情況怪罪於瓜子,是從反麵來表現人自身沒有自製力,因為缺乏信念或毅力而容易沉溺於無聊的消遣中。
7 比擬
作者沒有直接將吃瓜子比作其他某種行為,但從“戒”字可以看出,作者含蓄地表達了吃瓜子是一種“癮”,是易於沉迷而對身心發展沒有任何好處、甚至有害的嗜好。
但我看別人,精通此技的很多。我以為中國人的三種博士才能中,咬瓜子的才能最可歎佩。常見閑散的少爺們,一隻手指間夾著一支香煙,一隻手握著一把瓜子,且吸且咬,且咬且吃,且吃且談,且談且笑。從容自由,真是“交關寫意!”他們不須揀選瓜子,也不須用手指去剝。一粒瓜子塞進了口裏,隻消“格”地一咬,“呸”地一吐,早已把所有的殼吐出,而在那裏嚼食瓜子的肉了。那嘴巴真像一具精巧靈敏的機器,不絕地塞進瓜子去,不絕地“格”,“呸”,“格”,“呸”……全不費力,可以永無罷休。8女人們、小姐們的咬瓜子,態度尤加來得美妙;她們用蘭花似的手指摘住瓜子的圓端,把瓜子垂直地塞在門牙中間,而用門牙去咬它的尖端。“的,的”兩響,兩瓣殼的尖頭便向左右綻裂。然後那手敏捷地轉個方向,同時頭也幫著了微微地一側,使瓜子水平地放在門牙口,用上下兩門牙把兩瓣殼分別撥開,咬住了瓜子肉的尖端而抽它出來吃。這吃法不但“的,的”的聲音清脆可聽,那手和頭的轉側的姿勢窈窕得很,有些兒嫵媚動人。連丟去的瓜子殼也模樣姣好,有如朵朵蘭花。由此看來,咬瓜子是中國少爺們的專長,而尤其是中國小姐、太太們的拿手戲。9
8 擬物
把人比作機器,是強調他們吃瓜子的動作熟練、麻木、機械,仿佛沒有思想和靈魂,諷刺他們終日無所事事的生活。
9 明褒暗貶
此處的描寫雖用了“清脆可聽”“姿勢窈窕”“嫵媚動人”等美好的形容,但經過前文對國人吃瓜子嗜好的一係列諷刺,可以看出作者表麵上是誇讚,實際上是更強烈的批判。
在酒席上、茶樓上,我看見過無數咬瓜子的聖手。近來瓜子大王暢銷,我國的小孩子們也都學會了咬瓜子的絕技。我的技術,在國內不如小孩子們遠甚,隻能在外國人麵前占勝。記得從前我在赴橫濱的輪船中,與一個日本人同艙。偶檢行篋,發見親友所贈的一罐瓜子。旅途寂寥,我就打開來和日本人共吃。這是他平生沒有吃過的東西,他覺得非常珍奇。在這時候,我便老實不客氣地裝出內行的模樣,把吃法教導他,並且示範地吃給他看。托祖國的福,這示範沒有失敗。但看那日本人的練習,真是可憐的很!他如法將瓜子塞進口中,“格”地一咬,然而咬時不得其法,將唾液把瓜子的外殼全部浸濕,拿在手裏剝的時候,滑來滑去,無從下手,終於滑落在地上,無處尋找了。他空咽一口唾液,再選一粒來咬。這回他剝時非常小心,把咬碎了的瓜子陳列在艙中的食桌上,俯伏了頭,細細地剝,好像修理鍾表的樣子。10約莫一二分鍾之後,好容易剝得了些瓜仁的碎片,鄭重地塞進口裏去吃。我問他滋味如何,他點點頭連稱umai,umai!(好吃,好吃!)我不禁笑了出來。我看他那闊大的嘴裏放進一些瓜仁的碎屑,猶如滄海中投以一粟,虧他辨出umai的滋味來。但我的笑不僅為這點滑稽,半由於驕矜自誇的心理。我想,這畢竟是中國人獨得的技術,像我這樣對於此道最拙劣的人,也能在外國人麵前占勝,何況國內無數精通此道的少爺、小姐們呢?
10 對比反襯
對比前文中少爺小姐們以及“我”的熟練,這個日本人的動作顯得格外狼狽。作者描寫外國人的狼狽,反襯自己的得意,進一步諷刺國人善於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心理。
發明吃瓜子的人,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天才!這是一種最有效的“消閑”法。要“消磨歲月”,除了抽鴉片以外,沒有比吃瓜子更好的方法了。11其所以最有效者,為了它具備三個條件:一、吃不厭;二、吃不飽;三、要剝殼。
11 點明中心
前文中作者已經含蓄地表達過,他認為吃瓜子是一種“癮”,這裏則直接而明確地亮出了觀點:吃瓜子就和抽鴉片一樣,浪費時間,浪費生命,是對個人、對國家有害的消遣。
俗語形容瓜子吃不厭,叫作“勿完勿歇”。為了它有一種非甜非鹹的香味,能引逗人不斷地要吃。想再吃一粒不吃了,但是嚼完吞下之後,口中餘香不絕,不由你不再伸手向盆中或紙包裏去摸。我們吃東西,凡一味甜的,或一味鹹的,往往易於吃厭。隻有非甜非鹹的,可以久吃不厭。瓜子的百吃不厭,便是為此。有一位老於應酬的朋友告訴我一段吃瓜子的趣話:說他已養成了見瓜子就吃的習慣。有一次同了朋友到戲館裏看戲,坐定之後,看見茶壺的旁邊放著一包打開的瓜子,便隨手向包裏掏取幾粒,一麵咬著,一麵看戲。咬完了再取,取了再咬。如是數次,發見鄰席的不相識的觀劇者也來掏取,方才想起了這包瓜子的所有權。低聲問他的朋友:“這包瓜子是你買來的麽?”那朋友說“不”,他才知道剛才是擅吃了人家的東西,便向鄰座的人道歉。鄰座的人很漂亮,付之一笑,索性正式地把瓜子請客了。由此可知瓜子這樣東西,對中國人有非常的吸引力,不管三七二十一,見了瓜子就吃。
俗語形容瓜子吃不飽,叫作“吃三日三夜,長個屎尖頭。”12因為這東西分量微小,無論如何也吃不飽,連吃三日三夜,也不過多排泄一粒屎尖頭。為消閑計,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條件。倘分量大了,一吃就飽,時間就無法消磨。這與賑饑的糧食目的完全相反。賑饑的糧食求其吃得飽,消閑的糧食求其吃不飽。13最好隻嚐滋味而不吞物質。最好越吃越餓,像羅馬亡國之前所流行的“吐劑”一樣,則開筵大嚼,醉飽之後,咬一下瓜子可以再來開筵大嚼。一直把時間消磨下去。
12 引用俗語
涉及“屎尿屁”等汙穢之物的俗語或笑話往往難登大雅之堂,故作嚴肅地用在寫作中自然顯出戲謔嘲諷的意味。作者用這句粗俗的話形容瓜子難以果腹的特點,是批判它沒有現實用處,以引出下文。
13 結合現實
作者寫作本文時,中國正處於內外交困的戰亂時代,饑荒是百姓生活的常態,瓜子作為休閑零食在彼時的社會情形下顯得極不和諧。作者結合現實,用“賑饑”對比“消閑”,進一步揭示寫作意圖。
要剝殼也是消閑食品的一個必要條件。倘沒有殼,吃起來太便當,容易飽,時間就不能多多消磨了。一定要剝,而且剝的技術要有聲有色,使它不像一種苦工,而像一種遊戲,方才適合於有閑階級的生活,可讓他們愉快地把時間消磨下去。
具足以上三個利於消磨時間的條件的,在世間一切食物之中,想來想去,隻有瓜子。所以我說發明吃瓜子的人是了不起的天才。而能盡量地享用瓜子的中國人,在消閑一道上,真是了不起的積極的實行家!試看糧食店、南貨店裏的瓜子的暢銷,試看茶樓、酒店、家庭中滿地的瓜子殼,便可想見中國人在“格,呸”“的,的”的聲音中消磨去的時間,每年統計起來為數一定可驚。將來此道發展起來,恐怕是全中國也可消滅在“格,呸”“的,的”的聲音中呢。14
14 升華主題,總結全文
在全文結束之際,作者正式將吃瓜子這件小事和國家民族的命運聯係到一起,揭示了國人的休閑心理和行為存在的巨大隱患,將他對祖國未來的擔憂明確地表達了出來。
我本來見瓜子害怕,寫到這裏,覺得更加害怕了。
閱讀賞析
本文的選材視角十分獨特,作者深入淺出,以小見大,從“吃瓜子”這件大多數人未加留意的小事上敏銳察覺到了國民陋習給國家社會埋下的隱患。
在正式寫“吃瓜子”之前,作者先寫了“拿筷子”和“吹煤頭紙”做鋪墊。作者對這三件事都持否定態度,但本質上並不是對事,而是“對人”。以“拿筷子”為例,使用何種餐具本身並無優劣之分,但用餐習慣卻有好壞之別。作者諷刺“拿筷子”的技巧,實際上是批評那些不講究用餐禮儀的人,他們讓“筷子夾菜”這種本無感情色彩的動作顯出未開化的粗鄙醜相。因此,作者諷刺“吃瓜子”,並不是指責某種零食對人無益,而是批判人們吃瓜子時無聊懶散、無所事事的心態,結合作者創作本文的背景(20世紀30年代)來看,這種閑散心態與時代需求極為不符,幾乎是倒行逆施。民族危亡之際,“有閑階級”高高掛起,廣大無知貧民又麻木不仁,作者為國家前途命運感到深深的擔憂。
作者語言幽默,不惜自嘲吃瓜子失敗時的滑稽動作和狼狽心態,以及吃瓜子成功時揚揚自得的“阿Q心理”,字裏行間都溢出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情緒。尤其那段和日本人同吃瓜子的描寫,隱喻極為明顯,十分犀利辛辣。文章通篇沒有一句直白的政見呼號,卻比口號更具震撼力和啟發性。
閱讀延伸
1.本文前麵“拿筷子”和“吹煤頭紙”的部分在文中起到什麽作用?
2.根據原文作答,人們為什麽一吃瓜子就停不下來?
3.在當下社會中,人們“刷”小視頻、觀看直播、長時間流連於社交平台等行為幾乎可以視為當代版的“吃瓜子”,你對這些現象有什麽看法?不妨試著模仿本文風格,以此為題寫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