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
探索思考
在商業社會中,賣家想盡可能多地盈利,買家想盡可能花最少的錢買到最好的商品,便出現了討價還價。作者從討價還價這一交易行為中發現了一些耐人尋味的內容,從側麵表現了人性之複雜。
閱讀批注
韓康采藥名山,賣於長安市,三十餘年,口不二價。這並不是說三十餘年物價沒有波動,這是說他三十餘年沒有耍過一次謊,就憑這一點怪脾氣,他的大名便入了《後漢書》的《逸民列傳》。1這並不證明買賣東西無需講價是我們古已有之的固有道德,這隻證明自古以來買賣東西就得要價還價,出了一位韓康,便是人瑞,便可以名垂青史了。韓康不但在曆史上留下了佳話,在當時也是頗為著名的。一個女子向他買藥,他守價不移,硬是沒得少,女子大怒,說:“難道你是韓康,一個錢沒得少?”韓康本欲避名,現在小女子都知道他的大名,嚇得披發入山。賣東西不講價,自古以來,是多麽難得!我們還不要忘記韓康“家世著姓”,本不是商人,如果是個“逐什一之利”的,有機會能得什二什三時豈不更妙?
1 引經據典
本文的主題是買賣議價,本身帶有很濃厚的“市井煙火氣”。引用史書古籍中的故事來開啟全篇,給這個“庸俗”的主題增加了一絲高雅的考究氣質,接著又因這種雅俗的對比產生了幽默風趣的效果。
從前有些店鋪講究貨真價實,“言不二價”“童叟無欺”的金字招牌偶然還可以很驕傲地懸掛起來,不必大減價雇吹鼓手,主顧自然上門。這種事似乎漸漸少了。童叟根本也不見得好欺侮,而且買賣大半是流動的,無所謂主顧,不講價還是不過癮,不七折八扣顯著買賣不和氣,交易一成買者就又會覺得上當。在爾虞我詐的情形之下,講價便成為交易的必經階段,反正是“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看看誰有本事誰討便宜。2
2 點明中心
將前文中韓康典故所反映的背後的社會現象明確地揭示出來,通俗地闡述了當下的消費習慣和買賣風氣,引導讀者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我買東西很少的時候能不比別人的貴。世界上有一種人,喜歡到人家裏麵調查物價,看看你家裏有什麽東西都要打聽一下是用什麽價錢買的,除非你在每一事物上都粘上一個紙箋標明價格,否則將不勝其囉唕。最掃興的是,我已經把真的價錢瞞起,自欺欺人地隻說了一半的價錢來搪塞他,他有時還會把頭搖得像個“撥浪鼓”似的,表示你上了彌天的大當!我承認,有些人是特別地善於講價,他有政治家的臉皮,外交家的嘴巴,殺人的膽量,釣魚的耐心,堅如鐵石,韌似牛皮,所以他能壓倒那待價而沽的商人。3我曾虛心請教,大概歸納起來,講價的藝術不外下列諸端:
3 對仗
用對仗的手法羅列出善於講價的人的性格特征,“政治家”“外交家”“殺人”“釣魚”在此處體現的都是其負麵意義,毫不含蓄地諷刺好講價的人死皮賴臉、油嘴滑舌的嘴臉。
第一,要不動聲色。進得店來,看準了他沒有什麽你就要什麽,使得他顯著寒傖,先有幾分慚愧。然後無精打采地道出你所真心要買的東西,夥計於氣餒之餘,自然歡天喜地地捧出他的貨色,價錢根本不會太高。如果偶然發現一項心愛的東西,也不可失聲大叫,如獲異寶,必要行若無事,淡然處之,於打聽許多種物價之後,隨意問詢及之,否則你打草驚蛇,他便奇貨可居了。
第二,要無情地批評。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你把貨物捧在手裏,不忙鑒賞,先求其疵繆之所在,不厭其詳地批評一番,盡量地道出它的缺點。4有些物事,本是無懈可擊的,但是“嗜好不能爭辯”,你這東西是紅的,我偏喜歡白的;你這東西是大的,我偏喜歡小的。總之,是要把東西褒貶得一文不值缺點百出,這時候夥計的臉上也許要一塊紅一塊白的不大好看,但是他的心裏軟了,價錢上自然有了商量的餘地,我在委曲遷就的情形之下來買東西,你在價錢上還能不讓步麽?
4 常識反用
“甘苦瓜蒂,天下物無全美”本意是指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以此勸導人們遇事多包容,不要太計較。這裏卻故意忽視這層勸導意義,用它來“鼓勵”人們多多計較,諷刺了那些買東西時為了砍價而吹毛求疵的行為。
第三,要狠心還價。先假設,自從韓康入山之後每個商人都是說謊的。不管價錢多高,攔腰一砍。5這需要一點膽量,狠得下心,說得出口,要準備看一副嘴臉。人的臉是最容易變的,用不了加多少錢,那副愁雲慘霧的苦臉立刻開霽,露出一縷春風。但這是最緊要的時候,這是耐心的比賽,誰性急誰失敗,他一文一文地減,你就一文一文地加。
5 副詞修飾
這裏的“攔腰一砍”寫得非常生動。“攔腰”有“在中間”的含義,用“攔腰”這個詞來修飾砍價,意指買家要求賣家將價格降低一半,而相比“五折”“對半”這樣的詞,“攔腰”傳遞出了一種果斷強硬、殘忍無情的態度和氣勢,頗具嘲諷意味。
第四,要有反顧的勇氣。交易實在不成,隻好掉頭而去,也許走不了好遠,他會請你回來,如果他不請你回來,你自己要有回來的勇氣,不能負氣,不能講究“義不反顧,計不旋踵” 。講價到了這個地步,也就山窮水盡了。
這一套講價的秘訣,知易行難,所以我始終未能運用。我怕費工夫,我怕傷和氣,如果我粗脖子紅臉,我身體受傷,如果他粗脖子紅臉,我精神上難過,我聊以解嘲的方法是記起鄭板橋愛寫的那四個大字:“難得糊塗”。6
6 自嘲反諷
作者看不慣買賣雙方為討價還價而爭得“粗脖子紅臉”,故意嘲笑自己沒有砍價的“本事”,隻能假裝“糊塗”,其實是在諷刺好講價的人太過精明算計、咄咄逼人、麵目討嫌。
《淮南子》明明地記載著:“東方有君子之國”,但是我在地圖上卻找不到。《山海經》裏也記載著:“君子國衣冠帶劍,其人好讓不爭。”但隻有《鏡花緣》給君子國透露了一點消息。買物的人說:“老兄如此高貨,卻討恁般賤價,教小弟買去,如何能安?務求將價加增,方好遵教。若再過謙,那是有意不肯賞光交易了。”賣物的人說:“既承照顧,敢不仰體?但適才妄討大價,已覺厚顏,不意老兄反說貨高價賤,豈不更教小弟慚愧?況敝貨並非‘言無二價’,其中頗有虛頭。”照這樣講來,君子國交易並非言無二價,也還是要講價的,也並非不爭,也還有要費口舌唾液的。什麽樣的國家,才能買東西不講價呢?7我想與其講價而為對方爭利,不如講價而為自己爭利,比較地合於人類本能。
7 反問
看似提問,實則反問,表示這個世界上沒有不講價的交易,因為人的本性如此;如果有,那也必然是因為其中一方具有壓倒另一方的權力,最終仍然指向人性。
有人傳授給我在街頭雇車的秘訣:街頭孤另另的一輛車,車夫紅光滿麵鼓腹而遊的樣子,切莫睬他,如果三五成群鳩形鵠麵,你一聲吆喝便會蜂擁而來,競相延攬,車價會特別低廉。在這裏我們發現人性的一麵——殘忍。8
8 升華主題
如果講價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基於“商人都是騙子,而消費者是弱勢群體”這個假設前提,那麽和雇得起黃包車的消費者相比,黃包車夫屬於哪個群體呢?麵對他們時,講價的本質是什麽?作者利落地收起前文的戲謔調侃,拋出一個嚴肅的問題,引人深思。
閱讀賞析
文章用《後漢書》裏一個商人的典故作為本文開篇,來說明“講價”這件事來曆已久。在中國傳統儒學教育中,買東西討價還價不是“君子”行為,是要被人詬病的。然而到了作者所處的年代,他發現人們不再以講價為恥,還形成了一套所謂的“講價技巧”。
作者在敘述講價的“四大技巧”時,故意站在熱衷講價的買家的立場上,態度端正嚴肅,仿佛講價是一項偉大的事業。仔細閱讀會發現,這些“技巧”的本質就是虛偽矯飾、口是心非。作者用幽默的手法揶揄了這種行為。文中倒數第二段專門提到了“君子國”的典故,君子國裏的交易與現實世界相反,買賣雙方寧可自己“吃虧”,也都要一心一意為對方著想。作者用這個荒誕的、矯枉過正的故事襯托前麵描述的講價行為,不是對比,而是類比,因為表麵上看這二者完全相反,但實質上它們都不是誠實坦**的交易。
在作者看來,奸商損害消費者利益的現象固然不少,讓人憤慨,但消費者為了“不吃虧”而處處費盡心機地講價,也不是值得鼓勵的行為,因為這會養成人們“占便宜”的習慣和心態。對個人來說,這不僅會形成錯誤的消費觀,也會限製自己的格局和視野;對社會來說,“誠信”二字會因此變得無足輕重,屆時滿世界都將是坑蒙拐騙、爾虞我詐,決定銷量的不再是商品質量,而是交易手段,最終受害的是社會最底層的無助弱民。而當人們堂而皇之地釋放人性中的黑暗時,每一個人都將被黑暗反噬。文章結尾用雇黃包車的例子升華了這一主題。
作者作為消費者之一,並沒有一味地“站隊”消費者,而是希望買賣雙方都能誠信做事,坦**做人。
閱讀延伸
1.文章開頭引用了韓康的典故,其作用是什麽?
2.作者為什麽不擅長講價?
3.查閱文中提到的作品《鏡花緣》的相關信息,閱讀其中關於“君子國”的部分,談談你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