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過一張圖,“網紅臉”“好嫁風”“公主款”“高級臉”“王者”,一字排開,以此遞進,論證了所謂“顏值”從低級到高級的進階級數。
雖然得到盛傳,但是女人們其實都心照不宣,什麽才是真美人。
心目中,女人自有分級製。而發型,居然成了其中的重要指標,短發直接成了獨立、知性女人的代表發型。
所謂“高級臉”,必定配短發。更不要說“王者”,直接就是男裝頭。
都市審美裏,隻有短發,把男人審美遠遠拋在一邊,分明說,女人的美女人說了算——
女人可不要楚楚動人,不要長發飄飄,並非一切為男性而造的嬌媚百生,就算美,可是對不起,不夠高級,請起開。
高級的定義和起步條件,就是獨立。不以依附男人而活的女性的獨立,恰好與這一頭利落的短發不謀而合。
一年秋冬秀場, Tod’s(托德斯)和Prada(普拉達)秀場模特,都是把長發齊刷刷剪短,這種頭發甚至有演化成秀場“街發”的趨勢。咱們若要湊這發型的熱鬧,關鍵之關鍵是得染色染色再染色。不然一不小心就變“大媽頭”。
短發變得超級流行,不隻一位朋友在這個春暖花開的時候,剪去了長發。
沒有哪種發型可以與短發的曆經的時代、承載的功能之多相比。
妝容之中,總是發型最先搶其他時尚之先。
如同“唇膏現象”“絲襪原理”,每一次的短發盛行,或摩登領先,或求得與他人一致,時勢造就,個中原因,紛呈複雜。
百年曆程中,短發又承擔了哪些角色呢?
張充和與大姐的合影。兩人發型均為當時流行的短發。
一、洋氣摩登BOB(波波)頭——20世紀20年代糊裏糊塗成就東方ICON(偶像)
標配的短劉海加黑色短直發,極具東方氣質,一度成為世紀初的摩登發型。
究其原因,和旗袍的成因大體相同,以貧效貴、以女扮男,當初並非僅僅是為了美。清廷鼎革前後,革命黨鼓吹剪發易服、男女平權。男女平權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女子男性化,革命派的烈女秋瑾就是一個典型。她明言:“在中國,通行著男子強女子弱的觀念來壓迫婦女,我實在想具有男子那樣堅強意誌,為此,我想首先把外形扮作男子,然後直到心靈變成男子。”
可是當時,更多女扮男裝的乃是女伶與娼妓,穿一陣男裝,也算得上一種儀式上的“報複”吧。女伶扮男裝,在那一個時期達到**。
當時舉行遊行,喊出“打倒軍閥,打倒列強,婦女解放萬歲”的竟然包括妓女。作為“革命”與“共產”象征的短發開始遭殃,軍閥下令以“無發即無法”的理由禁止女子剪發。最恐怖的是:
1927年秋冬之際,所謂西征軍到了,武人與當地豪紳見了剪發女子,就疑她們是共產黨,對剪發束胸的女子,肆意絞殺。(《剪發問題》,《北洋畫報》1926年第45期)
甚至傳:孫(傳芳)聯帥來後,凡剪發的女子都得殺頭。當時出於趕時髦或被迫“革命”的女子則後悔莫及,“接發無術,眼淚洗麵”。
時代亂, 時尚也亂。
今天流行的“二次元”短發,和當年摩登波波短發撞頭。
若說回歸複古,“二次元”們定是不答應的。
若知道這段曆史,想來也不是什麽都可歸納至時尚趨勢的。
而誰曾想光一個短發,曾經竟是性命攸關的一件事,哪裏還來得及談什麽時尚。
二、青春之歌短發——20世紀30年代中期革命象征
董竹君短發相 攝於南京江寧織造府。
20世紀50年代一部電影《青春之歌》無人不曉,老戲骨謝芳幾乎等同於她主演的角色“林道靜”——短發、藍襖、白圍巾……知識女性參與“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典型的革命婦女。
短發成了時代之發,短發是文明之頭、革命之發。
在我成長階段中,小時候看的都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拍的革命電影。
直發、短發代表正氣,女人燙發代表妖氣,光發型的簡單分類就能直接演化成好人或壞人符號。
同理,如今流行短發,又哪裏可以簡單地將女人分成低級和高級呢?
三、勞動女工短發——50年代不愛紅裝愛武裝
新中國成立後的三十年間,工農兵女性形象幾乎成為被認可的時代造型。這時又一次強調男女平等,盡可能在打扮上不突出性別特征。辛苦如我們的媽媽輩,最美的青春光陰,幾乎沒有自我的選擇。
有時候,“生活”就是穿戴什麽,或者說允許你穿戴些什麽。
四、高級臉短發——一切的一切,為了滿足當下的欲望
今天,為了一個流行的傳播,各大傳媒、博主,不遺餘力地鼓吹新的名堂,光一個短發的叫法就層出不窮。齊腮短發、內扣短發、“S”形短發、綿羊燙、“二次元”短發……林林總總,疲於追新,讓人沒有喘氣的機會。
時尚說一百遍,就算未必適合自己,時間長了也就不知不覺地接受了。不加入其中,還覺得是自己落伍了呢!
“流行”常常看起來似乎隻是在女性的內部進行,然而真正能夠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令女性趨之若鶩的卻是時代那隻“看不見的手”啊。(摘自李子雲等人編著的《百年中國女性形象》)
早有唐人詩歌《貧女》:“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說的就是大多數人總喜歡時下正流行的東西,哪有多少人真的有空去品味格調和情調呢?
而偏偏時尚這麽個奇怪的東西,它的存在,往往有時是“為了過時”。
那麽,時代到底進步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