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博物館“百年時尚”香港長衫展17號開展了,好久沒有一個展覽讓我如此渴望去看。

旗袍容易讓人聯想到的常是女人緊裹身體、曲線窈窕的樣子。可是,香港稱旗袍為“長衫”,反而點出了旗袍最原本的樣子。

說到旗袍,有兩點容易搞暈——

一是民國年份,二是旗袍變化太多分不清時期。

旗袍盛行,長度忽長忽短、袖身忽寬忽窄,變來變去,令人眼花繚亂。

年代換算方法:1912年1月1日始稱中華民國,也即民國元年。

計算時用1911加減。比如1937年就是1937年-1911年=民國二十六年。

所以,為方便了解長衫的基本形態,我把20世紀20年代、30年代旗袍變化最多的時期畫成了年軸簡圖,圖中標上了民國年份。

此次並未做發型、化妝、圖案等流行全案,僅作為簡單區分旗袍基本特性用,無法詳盡。

為什麽沒畫20世紀40年代?因為20世紀40年代之後,旗袍變化沒那麽複雜,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一段時間裏,旗袍基本消失於內地,也隻有在香港持續了十多年。之後旗袍僅成為選美所穿的一款服裝。

今天,傳統文化被發掘,旗袍重回女人們的衣櫥。在風情萬種這個命題下,怎麽能少得了一件旗袍呢?

20世紀20年代平直 寬身 倒大袖

一部旗袍史,離不開長了短,短了長,長了又短,這張伸縮表也和交易所的統計圖相去不遠。怎樣才算時髦呢?連美術家也要搔首問天,不知所答的。

——曹聚仁

·初興旗袍類似男子長袍。

·1919年(民國八年)

·五四運動後,前衛女學生開始穿長袍。

·1916年(民國五年)

·流行曳地長裙。

長得拖腳背,走一步還得把衣服提起一些。即使是整天閑著無事的小姐們,也不勝其苦。

這種苦楚隨著五四運動的到來終於有了改觀,1919年,旗袍已上升到膝蓋下,比五年前短了七八寸,袖口也隨之縮小。

·1927年(民國十六年)

·典型平直,寬身、倒大袖。

此時女子的旗袍跟著政治上的改變而產生大變,當時女子雖想提高旗袍的高度,但是先用蝴蝶褶的衣邊和袖邊來掩飾她們的真意。1928年全國統一,於是旗袍進入了新階段。高度適中,極便行走。

——《旗袍的旋律》

·1928年(民國十七年)

·旗袍高度甚至提高到膝蓋以上。

“無論冬夏,膝蓋以下是一雙粉紅絲襪,這是民國十七八年的事。”

這種新改變的旗袍,穿起來可說時髦極了,美麗極了!可是一雙肥滿而圓潤的大腿,暴露在冷冽的天氣之中,僅裹著一層薄薄的絲襪,便能抵禦寒氣的侵襲嗎?(葉家弗《女子的服裝》,《民國日報》,1928年11月20日)

為了美,女子們的膽量,從來是突破季節,穿越四季的。

·1929年(民國十八年)

·高度適中,便於行走,小腿成視覺焦點。

·袖口變短縮小。

·1929年(民國十八年)

·國民政府將旗袍列為禮服。

·規定了女子禮服的袖長——過肘與手脈之中點,雖有規定,但民間無視。大多數女子“衣袖很短,不過到臂彎為止”。

20世紀30年代 黃金時代窄身 修長

20世紀30年代,是旗袍最具風情的時期,這一時期,旗袍成為日常服裝主流。

衣領又高了起來,往年的元寶領的優點在於它的適宜角度,斜斜地切過兩腮,不是瓜子臉也變成了瓜子臉。這一次的高領卻是圓筒式的,緊抵著下頦,肌肉尚未鬆弛的姑娘們也成了雙下巴……

——張愛玲《更衣記》

可見,以網紅瓜子臉型為美的審美標準,一直沒變過。

·1930年(民國十九年)

·高跟鞋流行。

·旗袍內有蕾絲邊。

·旗袍長度在腳踝下。

·衣領提高。

·1931年(民國二十年)

·講究料子的獨一無二,圖案不是染上去而是織出來的。

·流行套裝。

·衣袖縮短。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

·大興旗袍花邊。

旗袍已放長到腳踝二寸左右(約六七厘米),同時在袖口和袍腳緄花邊。上海的交際花甚至在整件旗袍的四周緄上一圈花邊,乃是時髦的款式。(《良友》1940年第150期)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

·鞋跟愈來愈高。

·流行不穿絲襪。

鞋跟愈高愈妙,袖口愈短愈佳。(《新天津畫報》1933年)

到了1933年的天津,不穿絲襪,竟被推為“最摩登者”。(《北洋畫報》1933年第614期)

·1934年、1935年(民國二十三、二十四年)·袍長至腳背。

衣袖高齊肘,飄飄七寸寬。偶然伸玉臂。兩腋任郎看。

——《夏日時裝婦女五言吟》

**的名堂,可見多妙。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

·盛行旗袍拖地。

·旗袍長與高跟鞋的流行分不開。

從開衩處隱約露出時隱時現的穿高跟鞋的足踝和緊裹小腿的絲襪,煞是誘人。(《上海婦女服裝滄桑史》《申報》1946年)

·1937年、1938年(民國二十六、二十七年)

·開衩提高一寸多。

·袖子回縮。

袖子短化的另一個理由透著一層“經濟上的悲哀”,據說現在流行的印度綢之類,門麵不過市尺一尺四寸(編者注:約三十厘米),所以身段較小的婦女們,剛剛可以裁製一襲長旗袍,如果要袖管較長,就限於尺寸,非買雙幅不可;在這不景氣的時代,還是省省吧!(太冷《奇裝異服的影響》《社會》半月刊,1935年第16期)

所謂流行,除了貪新戀舊的女人本性,還有離不開經濟使然啊!

·袖子全部取消。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

·流行短旗袍,開衩降低。

20世紀40年代後,裙子長度基本穩定。因為戰爭、經濟等因素,旗袍本身的變化性遠遠不如20世紀30年代,不再做圖例。

20世紀40年代旗袍部分風采,可參考我的15米長卷《且慢——民國西關風情美女圖》最後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