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旗袍女性為繪畫題材的我,被問得最多的問題,常常是——你怎麽看待旗袍?你覺得穿旗袍要注意些什麽?
這幾年,旗袍一下被提升到了新高度,被賦予了文化傳承的意義和文化底蘊,是文化體現的最佳代表,甚至被說成承載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輝煌…… 優雅、端莊、賢淑、東方魅力等等詞匯,一股腦兒用在穿旗袍的女子身上。 旗袍被端到一個過高的位置,一不小心,人在穿著上就容易拿捏不好分寸。
雖然我畫旗袍多,但平素喜著便裝,因為一穿旗袍正裝就感覺老十歲。
有意思的是,每當一聊到旗袍,不可避免地就會搬出電影《花樣年華》中張曼玉穿的旗袍,要麽就是民國那幾位才女的旗袍照,不自覺地,大家都以那個為現在旗袍美的標準。 可是,一邊是服務於電影的服飾設計,一邊是過去時代真實的穿著,我們應該參照哪個理解旗袍,應該怎麽穿旗袍呢?
著名的著旗袍女子背影。香港60年代,是《花樣年華》服飾的主要背景年代,改良旗袍,由此發展或演繹,更符合當下社會穿著環境。
旗袍並非《花樣年華》
《花樣年華》裏的旗袍之美被引用過度,而人們忽視了電影的背景是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香港。
20世紀60年代的旗袍、所謂的民國旗袍和現在的流行旗袍,完全不同。
是美術指導和服裝設計高手張叔平,挖掘出了“旗袍”這個元素的極致魅力。人人稱讚他的設計將人心目中的完美女性和旗袍做了最佳連接。可是,他說當初設計人物蘇麗珍時,並非是要將她設計為那種“優雅”的女人。
概括而言,我要的是一種俗氣難耐的不漂亮,結果卻人人說漂亮。以前的上海人愛麵子,不管家境多不好,出去見人總要風風光光,蘇麗珍應該是這樣,梳好頭、化好妝、穿好衣,完全是一個打扮俗豔的女人。
——張叔平回憶《花樣年華》人物造型
十年前那會兒,對於旗袍美沒啥標準,突然出現數十套花花綠綠的旗袍,又由“衣服架子”張曼玉穿著,不知不覺,《花樣年華》裏的旗袍樣式儼然成了旗袍美的標準。電影如此成功,觀眾甚至都沒在意女主角的名字,卻掀起了 “張曼玉絕美式旗袍”的風潮。
而這個絕美的背後,領型是這個“絕美式”旗袍的關鍵元素之首。為了讓視覺效果達到最佳,設計一寸七(約五六厘米)的尼龍襯料高領,卡住脖子,才襯托得出穿著者高挑的氣質。旗袍在“紙片人”張曼玉身上縮了又縮,使人幾乎毫無行動空間。
日常哪裏可以這樣呢?這便有了矛盾。
我們普通人穿旗袍,無法裹到貼身、貼地,不是越修身越好,照著《花樣年華》的模式搬,有可能我們就真成了角色“蘇麗珍”,而達不到“優雅”。旗袍合體不緊繃,方便日常活動為最佳。
電影《花樣年華》劇照
旗袍無法複刻民國時代
人們對於旗袍最美好的想象,大多來源於當年的經典黑白電影和招貼畫,還有那幾位才女著旗袍的相片,我們會不自覺產生一種錯覺——穿了旗袍,就仿佛回到了民國時期。
穿旗袍聚會,有時成了尤其是我等輩分的人聚會著裝選擇之一,形形色色、姹紫嫣紅的旗袍樣式集中呈現,有時候頗為“辣眼睛”,原因是什麽呢?
我們離開旗袍時代太久了,大約六十年。 對於旗袍穿著的陌生,與二三十年前,我們曾瘋狂模仿明星、追求流行服飾、瘋狂地將品牌穿滿一身而穿得不到位,是一樣的。
旗袍穿著,同樣與審美的成長相關。
如果我們僅僅是照著被標簽化的旗袍美標準,擺擺托腮、喝茶、賞花的姿勢,如果我們急於速成所謂 “旗袍禮儀”,如果旗袍沒有和生活方式協調,就容易別扭。穿旗袍不必複製成民國生活。
旗袍的現代時尚搭
厭倦了流行服飾的“快”時尚後,市場終於迎來旗袍品類的複蘇。
然而,正因對前麵提到那兩個因素的認知,造成了人們對旗袍設計的糾結。設計者僅僅提煉了旗袍幾個要素就一擁而上,遍地開花的旗袍市場顯得單一、個性弱、雷同多。
因此,旗袍的時尚化、年輕化、日常化,正當時。
比如我個人因為骨骼相對偏大,受限於梨形身形,通常不穿過於柔軟的類似真絲料的材質,也不習慣過於豔麗的大小印花,更青睞牛仔麵料和有質感的西服料,或外搭牛仔或西服外套。
配飾上,避免太過民國味兒、公主味兒的手袋,尤其避開旗袍配珍珠項鏈的固定搭配。有時候,借助穿著和飾物搭配,減弱民國味兒,增加時尚感。總之,混搭最好。
我國的香港長衫薈會長Anita的日常旗袍便裝和流行首飾的搭配,十分時尚。
不得不說,在旗袍時尚化這方麵,中國香港的一部分旗袍堅持者的一番探索,不失為可借鑒的參考。
當然,旗袍的設計與搭配穿著是個一時講不完的話題,以後有時間再繼續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