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若夢 速記下江南

這一周轉悠江南而歸。

當然不是乾隆下的那個“大江南”,而是直奔杭州—烏鎮—蘇州—南京。

我的民國美人在那兒。

記得我初中暑假時媽媽出差蘇杭,扯上我一塊走,想讓我看看蘇州園林。我卻為此和媽媽一路賭氣:淨是些石頭、花花草草、糟舊的飛簷……有什麽好看的嘛!

我工作出差時去杭州等地,就是逛商場、泡酒吧、喝咖啡,一路買買買……

這次出門,我拎一個小箱,兩條褲子、三件T恤、兩支筆、一瓶墨、兩管小顏料,再把箱子的一些空間讓給一摞稿紙,心心念念地就想去看看那些石、那些園、那些橋。

終於,帶上了老母親一起。

有些東西的魅力,還是得等足時間才能體會。

拙政園那堆著名的石頭間“爬”滿了東張西望的人,老人家在太湖石之巔揮手示意,招手之勢是否眼熟?大時代、小個體,深烙印於曆史軌跡,誰也不可能置身世外。

所到之處,遊人如織,那良辰美景,眾人蜂擁而賞。

摩肩接踵,眾人踏著導遊的指導線路,堆集於園中。

我立在一角,盯一處小景、畫幾小筆速寫,權當沒了人,獨樂之樂。朋友問,幹嗎不畫人?

坐標:蘇州拙政園

嗯,當時,我眼中竟然沒有人……

今天,我們到哪兒都是旅遊模式,和當初“主人之境”全然迥異。

常常是園區門口看地圖,明了大致輪廓,再想方設法用最短時間、最全麵地踏過一遍才值。某處若有導遊加點野史故事,錢啊女人啊這類,大家嘻嘻一笑,更覺得票價值了。

而園的主人必定不是每日一萬步,急著把園子匆匆走過一遍。有可能一駐足就是半晌時光。

我們遊什麽?主人想什麽?

我隻能盡力想象當年的主人,賞心也好,傷懷也罷,都是獨自麵對。

都說古人最高級的喜好是玩石,我不懂石頭,估計和現在打遊戲機差不多——再複雜的路,也要打通關,鑽過去。導遊叫大家不要輕易嚐試鑽石林, 看似隻是一堆太湖石,實則暗道重重。

我想當年主人的樂趣,未必是像現在這樣鑽著玩兒,主人運用想象力就足以樂此不疲。

古人一向追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今天我才發現,原來石中就有大世界。當年的許多畫家,不就是這麽憑借想象創作的嗎?

左圖的獅子林的高山流水,遊人比例較大。如果人物縮到最小,和右圖的山水畫不就很接近嗎?

拙政園一角。人流不斷,我已汗流浹背。

古人哪裏有如我們這樣的好條件,一個纜車送到山頂,或畫或拍照,然後下山對照創作。

古人依靠的唯有想象力,也隻有有了想象力,才有萬水千山總是情啊!

試想一下,把自己縮至最小置於太湖石山,想象在山間或行走或休憩,可不就是“萬事皆可放下,萬物盡在心中”嗎?

園是舊的、人是新的,冬去春來,人生不過浮萍。

精致如畫,亦是兩茫茫。

而迷人的,也正是這樣吧。

坐標:中國美術學院校園內咖啡館

此次出遊,目標一是博物館,目標二是小橋流水園林。

人總是貪心的,原想著待在某處多些時間好好畫幾張,結果走著走著就貪圖更多地點,畫也就成了速寫。

坐在校園內的咖啡館。窗外的幾個學生一直在聊天,她們不像學畫畫的女生,倒像是《創造101》中跑出來的姑娘——個個身材修長、打扮時尚,從外表看不出所學專業。

周末的美術學院不準外人進,但我都走到校門口了沒理由退回去,和老媽昂著頭直接踱進校門。

咖啡館的落地玻璃隔出一段可以與媽媽休憩的空間。天氣太熱,走一遭衣服已被汗浸透,原本第二天想去中國美院象山校區的計劃就此作罷。

坐下就不想動。就著目力所及,左手邊的一對情侶當然成了我的模特。

坐標:杭州河坊街

杭州老城區的河坊街有點難找,地鐵於修建中,烈日燒烤。我以最快速度“到此一畫”。盡管網上說老街已商業味重重,但這些地方不都是給遊客準備的嗎?

我們沒去胡雪岩故居,倒在胡慶餘中藥堂廊亭中坐了好一會兒,喝了中藥解暑湯。

一位當地老伯,下午接了幼兒園放學的孫女,幾乎每天下午都在這裏乘涼,玩兒一會兒。小孫女好動,畫她的時候,我要求她數60下不亂跑,一分鍾畫好,加上畫了她心心念念的蝴蝶,小姑娘歡喜得抱住我。

分手後又在街中遇上,小姑娘老遠就大叫“阿姨阿姨,奶奶奶奶”,可愛極了。

坐標:木心紀念館

“他就這麽死了,我不能袖手旁觀。”

陳丹青操心,光為木心紀念館那幾張畫如何擺放更合適就反反複複多次調整。

好在有陳丹青。

館內手稿錄像等均不能拍照,我忍不住立在畫像前畫幾筆。

畫小、心大,處處體現細節。

好的畫,讓人想一看再看。

我貼在展覽玻璃上看木心的入獄手稿,鼻子壓扁了也辨認不清小小紙片上那密密麻麻如蟻的文字。三次入獄,66頁手稿,約60萬字,縫在棉襖夾層帶出。

木心寫道:“哀愁是什麽呢?要是知道哀愁是什麽,就不哀愁了。生活是什麽呢?生活是這樣的,有些事還沒有做,一定要做的。另有一些事,做了,還沒有做好。明天不散步了。”

坐標:烏鎮

不得不說,烏鎮因為木心而變得格外與眾不同。

推窗看到皆是景,無非生活人家。

西柵書場評彈,從小熟悉卻未曾明白,權當置身回憶。

“現做豆腐,嚐嚐吃吃”兩個老男人的豆腐攤,在東柵幾乎最後一檔,旅客們大多前麵一路吃飽了過來,買的人不算多。我太喜歡各種鹵豆腐了,10塊錢滿滿一大碗。

到底江南男子,年輕時定眉清目秀、相貌堂堂。

這些看似為自家老宅,其實都是租的,據說都是被包下來的。

與十年前來烏鎮的感受不同。不把自己當遊客就更能體會木心的那句:風啊,水啊,一頂橋……

最好吃的,從來都是童時記憶的味道。“光明冰磚”“重重鹵味”構成了我的口味標準,簡單又明確。

鎮中古戲台,演奏者古箏彈得有模有樣,身後大匾——盛世華章。

之後,那人又執麥唱起來:“既然曾經愛過又何必真正擁有你……”古箏彈得好不好聽不懂,這卡拉OK跑偏一點調子就回不去了。

可是,又有什麽關係呢?

坐標:姑蘇水上遊

寒山寺寒拾殿,才畫兩筆,時雨。

和合二仙寒山對話拾得——

寒山問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該如何處之乎?”

拾得回複:“隻需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萬事隨緣,曆曆代代說如是,何曾容易做到呢?

坐標:中國絲綢博物館、蘇州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江寧織造府

看過那麽多書本上的服裝曆史圖片,走近真實服裝才被其真實尺寸震撼。不比畫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在一些巨型的大袍麵前,我特地留影展示比例。

比如這件黃調的元代大袍,幾乎如一件裝置作品,我想象著主人的身高、體形,就算現代人的身材裝進去,都綽綽有餘。

有意思的是:我的比例標注動作不少姑娘看到覺得有趣,居然紛紛效仿,竟成了拍照新姿。

乾隆老人家六下江南,我這後半輩子怕也是離不開了。

誠覺世事盡可原諒

精英女性越來越多,又賺錢又養家又帶孩子,還要上各類插花、茶道、古箏、繪畫班,幾乎活出了最精彩生活。

女人相聚,討論的卻還是脫離不了愛情、關係、相處等話題。

不要陷入隻為自己活的陷阱

《圓桌派》節目中,都說徐靜蕾的“40+”PK掉“20+”蔣方舟,活出了女人自由範兒。

很明顯,雙方相處關係中,老徐處於優勢方,她可以先提條件,比如我不愛倒垃圾就不可以叫我倒。

一不小心的以自我為中心也很可怕。

木心曾言:“少年人是脆弱的,因為純潔。二十七歲,三十七歲,五十七歲,人就複雜了,知道如何對付自尊心,對付人生。”

有了些年紀、有了些錢和閱曆的精英女性,多多少少會不知不覺就築起了條件,容易有俯視群雄的優勢氣態,不由自主地會提高對對方的要求然後抱怨“被剩下”。無數女性公眾號習慣用呈現明星情感狀態的方式給予讀者答案,那樣夠簡明易懂。可是,恐怕明星她們自己也迷茫呢,因為她們找不到別人做參考。

不陷入家庭瑣事、不CARE(關心)男人的想法,活出自己,成為當今最暢銷的生存口號。可是,我們的日子從來不是發生在舞台上,自由並不是我行我素。

懷惴“40+”的經曆,不等於可以自大;“20+”的迷茫,也值得度過。

相處,更不能拿砝碼秤來計量輕重關係,不存在誰配不配得上誰。

選擇對象時不要動不動就比較:我是博士,你總不能連個大學文憑都沒有;我去過十幾個國家,你總不能連國門都沒出過;我會跳恰恰,你最好能打高爾夫;我帶孩子,你最好下廚房……處處存在要求,生活必定不輕鬆。

沒有體驗過悲哀的人不會為別人悲哀;不會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的人,算不上成熟的人。

凡事柔情如水,念及對方一點好。不要期盼男人要麽成為我的英雄,要麽不屑其為狗熊。

“女人忘記如何嫵媚動人的速度越快,學會憎恨他人的速度也就越快。”尼采早已一針見血。

不要在一個人身上使勁兒,別指望某個人滿足你的所有念想。

——劉蓉

放過自己、放過對方,誠覺世事皆可原諒。方輕盈,更自由。

旗袍迷媽媽們的十大經典拍照POSE

媽媽們都迷上了旗袍。

近幾年,大大小小的同學會、公司年會、小聚會上,處處有旗袍團秀。

沒了大宅門,沒有坐慣宋椅唐蒲團,沒有從小沏茶、端坐的教訓,女人們卻突然多了一種服飾選擇。旗袍如何展示才美,這真是個問題,畢竟旗袍一不小心沒處理好禮儀就可能成了“服務生”。

端莊、嫵媚、性感、俏麗……當今人們對旗袍的理解眾多,各自演繹,混搭風格出現在媽媽們的旗袍特色POSE(姿勢)裏。

絲巾成為媽媽們拍照必備道具,除了四季常備的絲巾,旗袍媽媽們拍照道具還多了以下幾種:扇、傘、茶具、琴、包、書等。

“國風道具”下,拍照經典動作:“頭痛”“腰痛”“屁股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發揮了。

端茶在手

端茶在手,可以表達休閑,表達舒適,表達閑情逸趣。過去咱動不動端星巴克咖啡,而現今流行茶文化,必須得實踐起來。懂不懂喝無所謂,關鍵是姿勢到位。嗨!品茶的全套,不是一大半關鍵在擺POSE嗎?

琴深深

古琴、古箏,專業性高,平時不敢擺這等POSE(姿勢)。

情深深……這個我,裝不來、裝不來。

折枝嗅

任何時候,女人與花都是相配的。

“折花枝”乃媽媽們百擺不膩的常青POSE。

倚窗美

“倚靠窗+執扇”,可謂“姿態嫵媚殺”。不靠窗,就靠柱。

智慧的中國媽媽們早已知道如何表達一種獨屬旗袍秀的美態。

站靠牆

站姿一來靠牆,還有大門、小門、大框、小框……

一個門腳,支撐起的是媽媽們盈盈的小腰。

拎小包

小包道具本是隨身之物,自然拿取即好。它不是定時炸彈,不必如此小心翼翼拎著。

若“為道具而道具”,拈在手便會成了裝的姿態。

抄經式

抄經,寫毛筆字,蔚然成風。

媽媽們的周末往往不是在抄經的課堂,就在趕去書法班的路上。

結識新朋友,曬新臨的大字,毛筆練起來,姿勢端起來。

寫毛筆字已成為旗袍媽媽最愛的POSE之一。

搖扇篇

一張椅,一方台,一束花,一紙扇,一安座。

此為民國範兒經典造型。

隻不過若過於強調高開衩,“凹”出過分的“S”形,就少了恬靜,缺了味道。

當然你會說那樣多死板,穿旗袍不就是用來展示曲線的嗎?

旗袍,作為那一時期的常服,日常就是如常,如常就是平常。不做作、不為鏡頭而刻意、不過於努力展示旗袍才更能凸顯各自的原本風貌。

讓內在悄然展示,含蓄美才更長久。

打傘的丁香媽媽

撐傘,必須是油紙傘。雨巷、油紙傘、丁香花姑娘……是懷舊夢的演繹。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

一不小心,丁香花般的姑娘成了丁香花媽媽。

旗袍走秀必備——姿勢、隊形、蘭花指。

走起!

執書卷

執書在手,更顯高級。這應該是大多數媽媽最愛的造型了。

“旗袍+書卷氣”怕是大多數媽媽最愛的POSE了。

我的畫中出現最多的就是“閱讀”。為什麽iPad(平板電腦)、手機泛濫的今天,我們還是需要一本書做最後的姿態?

媽媽們還將旗袍從服裝發揮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功能服、祈願服——一年一度的高考時,旗袍在望子成龍的媽媽們心裏就變成了發揮助戰氣勢的戰袍!

多麽了不起的中國媽媽!媽媽們真心不容易啊!還有什麽做不到?還有什麽不會實現?

不過話說回來,媽媽們開心就是咱的開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