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天最後一個節氣裏,水汽終於凝結為白色的霜晶,霜晶落在草木、作物、地麵上,稱為“打霜”。秋霜甜了蘿卜,也蜜了柿子,“飽經風霜”後生發出的甘甜,是大自然饋贈的禮物。
蘿卜
在秋天最後一個節氣裏,水汽終於凝結為白色的霜晶,霜晶落在草木、作物、地麵上,稱為“打霜”。“霜降拔蘿卜,立冬起白菜。”漢代農學著作《 勝之書》中記載:“芸苔足霜乃收,不足霜即澀。”這裏的“芸苔”指的是蘿卜,意思是蘿卜最好經過打霜後再收割,沒經過打霜的蘿卜吃起來會有苦澀的味道。
對於非耐寒性植物而言,霜和低溫是一對雙生的“殺手”,使這些植物在蕭蕭秋風中黯然凋落。但對於蘿卜這類含有澱粉的蔬菜來說,霜和低溫是它們體內禦寒機製的“啟動器”。以打霜為信號,蔬菜中的澱粉在澱粉酶的作用下水解變成麥芽糖,麥芽糖再經過麥芽糖酶的作用變成葡萄糖。葡萄糖溶解在水中後,蔬菜的細胞就不容易被凍壞。由於葡萄糖是甜的,此時的蘿卜吃起來又清脆又甜潤,這是“飽經風霜”後生發出的甘甜,是大自然饋贈的禮物。
蘿卜屬十字花科植物,是世界上一種古老的栽培作物,在古代被稱為“萊菔”“蘆菔”。“蘿卜青菜,各有所愛”“白菜蘿卜保平安”“十月蘿卜小人參”“蘿卜上市,郎中沒事”……從這些五花八門的諺語和俗語中就能看出,蘿卜不愧號稱中國人餐桌上的“當家蔬菜”,而其中很大原因在於它的藥用價值。
有關蘿卜的曆史故事也十分有趣,宋代朱弁的《曲洧舊聞》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有一次,蘇東坡對他的好友劉 說:“我和弟弟為製科考試做準備時,每天以‘三白’為食,那味道簡直太鮮美了,世間的山珍海味也不過如此。”劉 很好奇,問什麽是“三白”?蘇東坡答道:“一撮鹽,一碟生蘿卜,一碗飯,乃三白也。”劉 聽後哈哈大笑。蘿卜可為清貧者填飽肚子,還善於“變身”後登上大雅之堂。相傳,洛陽東關菜地裏曾長出一棵特大號的蘿卜,有人將它進獻給當時的皇帝武則天。武則天命禦廚做成菜肴,禦廚想到蘿卜與燕窩顏色相近,便將它切絲,佐以其他珍貴食材,做成湯羹,鮮美度與燕窩比毫不遜色,武則天賜名“假燕窩”。傳說不知真假,但洛陽水席中有一道菜就叫“真命天子假燕窩”,用蘿卜、粉條等素菜做出葷菜的外形與口感,足能以假亂真。
柿子
秋霜甜了蘿卜,也蜜了柿子。“不經霜打,柿子不甜”,“霜降不摘柿,硬柿變軟柿”。古老的諺語訴說著柿子的最佳采摘期,“霜降吃柿子”成為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在南方泉州等地,還有“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的說法。
秋風一陣寒似一陣,橙色的柿子高掛枝頭,把碧藍的天空點綴得格外亮眼,這一藍一橙的互補色能讓人出神地看上許久。視覺滿足了,味覺和嗅覺也等不及了。“秋入小城涼入骨,無人不道柿子熟。紅顏未破饞涎落,油膩香甜世上無。”在這首《秋日食柿》的作者眼中,柿子的香甜世上無雙。除了鮮柿,掛著糖霜的柿餅也別有一番風味。
製作柿餅要先將柿子去皮曬幹,隨著水分蒸發,葡萄糖與果糖從柿子內部慢慢滲出,在表麵凝結成白色的結晶物,這層甜甜的白霜就是“柿霜”。為了使柿餅順利出霜,傳統的方法是將它們放入缸中,一層柿餅一層幹柿皮,交替堆起,然後把缸封口,放在陰涼處捂霜。柿餅吃起來外皮稍硬,但很有嚼勁,裏麵則綿綿軟軟,甜甜膩膩。
明代文震亨所著《長物誌》中寫柿樹有七個特點:“一壽,二多陰,三無鳥巢,四無蟲,五霜葉可愛,六嘉實,七落葉肥大。”柿樹長壽,壽命可達兩三百年,果實飽滿豐潤。除了這七個絕好的特點外,“柿”又與“事”“世”“市”諧音,自古以來,人們就將柿子視為吉祥的象征。古代許多宮廷建築周圍都栽有柿子樹,漢代有一種金幣因外形類似柿餅,取名“柿子金”。
在民間,霜降時節,一些人家會同時買來柿子和蘋果,寓意“事事平安”,商人們則買柿子和栗子,取“利市”之意。齊白石老人出了名的愛畫柿子,自稱“柿園先生”。柿子與芋頭畫在一起,取名《事事遇頭》,遇事總能柳暗花明;另外,還有《事事清白》《三世太平》《五世同甘》等眾多柿子畫。他在九十歲高齡時畫下《六柿圖》,旁邊題字“楓林亭村童年近九十”。童年的柿子,年齡再大依然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