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書其實就是一部精美的“月令”。

《月令》是“十三經”裏《禮記》的重要篇章。我第一次看《禮記》時,最感興趣的就是《月令》。這篇文章太有意思了,記載了天子在一年十二個月的時令中,要身在明堂的哪個房間,穿什麽顏色的衣服,用什麽顏色的馬拉車,用圓形還是方形的器皿吃飯,等等。比如孟夏這個月,“天子居明堂左個,乘朱路,駕赤馬,載赤旗,衣朱衣,服赤玉,食菽與雞,其器高以粗。”“朱路”就是紅色的車,衣服、馬匹、旗子、佩玉,都是紅色的。我心想做天子也不容易,吃飯穿衣還有這麽多講究(據說明堂沒給天子安排閏月的房間,逢閏月沒地方待,就在門口的過道裏,所以“閏”的造字法,就是門裏有個“王”字)。後來才知道,這些舉措是為了符合“天道”,彰顯一種權威,而符合天道的人,才有資格稱“天子”。你說它是一種象征也可以,說是一種巫術也可以。

天道渺渺冥冥,靠什麽具體的形象表現呢?古人簡質,當然隻能觀察到節令的變化和物候的更替。農業社會的生產力主要靠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更對這種天道有極強的依賴。所以古人自然會認為,節令變化就是天道的表現形式,是極其神秘的力量。今天科學昌明,當然不把這些現象當回事;但是“黑洞”“弦理論”“奇點”等,因為沒有完全揭開謎底,仍然在普通百姓的心目中,往往和玄學不分彼此。所以,假如今天哪個地方還流行用這一套,那麽,穿破洞褲以象征黑洞,執彈簧秤以象征DNA螺旋,開四個圈的奧迪車以象征四種基本作用力,聽韓國BIGBANG樂隊組合以象征大爆炸宇宙論,也未可知。

節令的變化,和地球公轉有關。公轉時地球傾角使太陽入射角發生變化,地麵上獲得的能量時多時少,就有了物候的變化。從這個角度來說,這種“天道”更應該叫“地道”或者“日道”,因為這“道”根本沒出太陽係。太陽係之外,還有茫茫宇宙,漫漫星雲,我們所處銀河係的“銀道”“本星係群”的“本道”,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恐怕還不知在哪個角落呢。

如今科學昌明,節令變化對人們來說不再神秘,而是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要靠節令控製下的物產維持生活。如這套書中所說,大家都喜歡在立夏吃豌豆糕,小滿吃苦菜、搶搶轉兒,芒種吃青梅,到底為什麽這樣?當然可以簡單地概括“就是傳統文化”。但實際上是不是呢——至少,我們體內和季節、溫度息息相關的腸道菌群也是這樣認為的。

風、雨、寒、暑,也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例如,小滿時的“龍舟水”,芒種之後的梅雨天氣。至於夏至之後的台風預測,事關沿海居民的安危,更是涉及極其複雜的計算,其程度並不差於天體運行。

所以,我們在今天觀察節令,探究物候,並不是一種無事休閑的消遣,而是因其中有貫通古今的巨大奧秘。也許古人並不懂得複雜的氣象預報,但他們通過敏銳的眼睛和豐富的經驗觀察到的大自然表征,卻常常和今天的科學研究相吻合。他們應對自然的舉動一旦廣泛傳播,或許就是一種社會現象。甚至有些時候,在一個現象的產生、一個民俗的消亡背後,往往蘊含著大自然的預兆或警示。比如,“小滿吃苦菜”這種行為,是不是和明清小冰期導致的農業減產有關呢?

所以,我們在今天觀察節令,探究物候,並不是一種無事休閑的消遣,而是因其中有貫通古今的巨大奧秘。也許古人並不懂得複雜的氣象預報,但他們通過敏銳的眼睛和豐富 的經驗觀察到的大自然表征,卻常常和今天的科學研究相吻合。他們應對自然的舉動一旦廣泛傳播,或許就是一種社會現象。甚至有些時候,在一個現象的產生、一個民俗的消亡背後,往往蘊含著大自然的預兆或警示。比如,“小滿吃苦菜”這種行為,是不是和明清小冰期導致的農業減產有關呢?

當然,這些猜測都是我寫作時產生的奇思怪想,有待於專家學者的研究論證。但呈現 在我們麵前的這套書,卻以準確的文字、精美的插圖告訴我們:我們多少年來信守的“天道”(或“地道”)是什麽樣的,古人是怎麽做的,今人為什麽仍會這麽做。畢竟,這是我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生活。

民俗學者 李天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