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喝茶的人都知道,要想製出好茶,首先要找準采摘茶葉的時機。在春季,人們把清明前采製的茶稱為“明前茶”,把穀雨前采製的茶稱為“雨前茶”。如果是穀雨當天采摘的茶,那就是“穀雨茶”了。《茶疏》裏說:“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
穀雨茶
“幾枝新葉蕭蕭竹,數筆橫皴淡淡山。正好清明連穀雨,一杯香茗坐其間。”和好友泡上一壺穀雨茶,賞美景,品香茗,開懷暢談。詩人鄭板橋為我們勾勒出的這番景象,實在令人醉心向往。
常喝茶的人都知道,要想製出好茶,首先要找準采摘茶葉的時機。在春季,人們把清明前采製的茶稱為“明前茶”,把穀雨以前采製的茶稱為“雨前茶”,也叫作“二春茶”。如果是穀雨當天采摘的茶,那就是“穀雨茶”了。明代學者許次紓在《茶疏》裏說:“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
在“萬物瘋長”的穀雨前後,充足的雨水、溫暖的陽光、舒適的溫度,使得茶樹生出柔嫩、厚實的芽葉,製出的春茶味道鮮爽,有著令人心曠神怡的清香。古人認為穀雨茶有解酒毒的功效,正如詩中所寫:“二月山家穀雨天,半坡芳茗露華鮮。春醒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
自古以來,喝茶就是一件極具雅趣的事,細品它微妙的味道差異,觀察它的顏色,想象它的形狀,感受此刻的寧靜、淡泊與閑趣。一芽一嫩葉的穀雨茶泡在水裏,就像古代展開旌旗的槍,人們把這種茶葉命名為“旗槍”;一芽兩嫩葉的則像雀類的舌頭,人們就稱它為“雀舌”。
中國是茶的故鄉,西方人稱茶為“神奇的東方樹葉”。在二十四節氣文化中,很多節氣都與茶有關。除了明前茶、穀雨茶,還有立夏茶、立秋茶、白露茶……跟著大自然的步調飲一杯時令茶,讓繁忙的生活也偶爾放鬆一下吧。
穀雨油茶
在侗族人家,家裏的媽媽、奶奶等女性長輩都會製作油茶。製作油茶在當地被稱為“打油茶”,是侗族重要的傳統飲食習俗。“香油芝麻如蔥花,美酒蜜糖不如它。一天油茶喝三碗,養精蓄力有勁頭。”
打油茶要用到茶葉、芝麻、花生、糯米、蔥等原料。可用的茶分為兩種,一種是經過專門烘炒的末茶,另一種是茶樹上新生的幼芽葉。一碗香美的油茶源於一片片好的茶葉,人們自然不會放過穀雨這個采茶的好時節。
打油茶有點茶、炒茶、煮茶、配茶四道工序。點茶就是準備好茶葉;炒茶是將茶葉放入熱油鍋中,用鍋鏟不斷翻炒;待茶葉炒出清香味時,加水煮沸,稱為煮茶;等到茶湯快要起鍋時,再撒上一些蔥、薑,油茶就出鍋了;最後一道工序是配茶,碗裏事先放好米花、花生、黃豆等配料,用大湯勺舀上一勺油茶,斟入碗中,頓時香氣撲鼻而來。不同的配料可以做出糯米油茶、米花油茶、魚子油茶等不同口味。
侗族人家熱情好客,油茶是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食物,精選的配料也格外豐富。這裏還有個有趣的講究,那就是喝油茶時隻能用一根筷子。在侗家人的待客之道裏,一根筷子代表一心一意。客人至少要喝三碗,寓意“三碗不見外”;三碗過後,如果不想再吃,就把筷子架在自己的碗上,表示已經吃飽了,感謝主人的招待。不然,主人就會不斷地為客人重新盛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