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公元188年,黃巾之亂後的第四年。

這年三月,一件特重要的事發生了。

靈帝看著爆得遍地彈坑的天下,正一籌莫展呢,一個人忽然蹦出來,給他提了一條建議。

這可是條極重要的建議,在大漢朝的滅亡之路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提建議的這個人,是太常劉焉。這條建議,就是非常非常著名的——改刺史為州牧。

劉焉跑到靈帝麵前說:陛下您看,現在天下哪兒都叛亂,原因就是各州刺史權太輕、太不給力了。把刺史改成州牧,這樣才能控製得住。應該選名聲又好、您又信任的官員,到各地當州牧去……

靈帝一聽,這主意不錯,真能給朕減負啊!現在各地瘋了一樣地造反,朕早就有心無力啦,讓這些州牧來跟朕一起扛天下,好歹能解燃眉之急!

於是,靈帝準了劉焉的奏,改刺史為州牧。馬上開始實行!

前麵我們說了刺史的官職,那麽州牧,又是什麽官呢?

簡單地說,州牧就是州長,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它跟刺史有很大不同。刺史是監察官,隻管官吏,不管行政,更不管軍事。但州牧是各州的一把手,行政、軍事、監察,啥都可以管,相當於現在的省長再加軍區總司令,軍政完全一體!本來,大漢朝是郡國製,沒有州一級行政區,現在,州牧卻成了郡太守的頂頭上司,妥妥的封疆大吏。

靈帝的本意是想讓地方力量更強,好自行對付叛亂,他也省點兒心。現在一有事就得中央想辦法,他早就心力交瘁、青年早衰了,而且從目前趨勢看,就算他有三頭六臂,也擺弄不過來。話說靈帝這輩子,也實在夠驚悚、夠折磨的,當個亂世皇帝,真是逃不掉的淒慘悲摧啊。

改刺史為州牧,就像把天下分成了十幾塊大蛋糕,每個州牧分一塊;又像把公家的地搞了承包,都分包給州牧,你們自己招兵,自己討賊,自己搞錢,自負盈虧。不要啥都讓朕來管,都來跟朕要……但不知靈帝想到沒有,這會引發什麽後果?或者他想到了,但已經顧不得,解決燃眉之急才最重要。

的確,改刺史為州牧,極有效地加強了地方力量,可以更得力地鎮壓叛亂,但同時,也為天下製造出了一批頂級土皇帝和大軍閥,一夥最高級別的次生賊!

真是“以賊養賊”,皇帝還成了最有效的催化劑。

提建議的劉焉,是西漢魯恭王之後,現任太常。他是宗親,又有學問,做過各級地方官和京官。劉焉給靈帝提這條建議,當然是有心思的。他早就不熱愛大漢朝了,早已打算好,去當個封疆大吏,現在天下太亂,至少先給自己找個踏實的地方。

劉焉暗暗看中了交趾,想求個交州牧,天高地遠,自己正好做土皇帝。交趾那地方物產豐富,寶貝也多,先享受享受去。

劉焉正打算去跟皇帝求交州,有個人來找他了。這人是侍中董扶。董扶是益州廣漢人,很有學問,特懂讖緯,就是占卜和預言術。

董扶神神秘秘地來找劉焉。劉焉的心思,董扶已經看穿了,而且,他還挺看好劉焉。董扶也有自己的小九九:為什麽不跟著劉焉一塊兒去享受,卻要留在京都跟皇帝擔驚受怕呢?

於是,董扶壓低了聲音,詭秘地說:明公,您如果想做點兒什麽,為什麽要去交趾?從我望氣的結果來看,益州正有天子氣啊……

劉焉一機靈,陰惻惻地與董扶對視,也低聲說:“董侍中說的……是真的?”

董扶一笑:“千真萬確。”

董扶善於占卜望氣是出了名的,劉焉被說動了,撚著胡子,帶著幾分得意的笑容說:“好,那就……求益州。”

這一問一答裏,雙方的不軌之心,也心照不宣地完成了交換。

於是,劉焉聽了董扶的勸,向靈帝求益州牧。董扶和另一位太倉令趙韙,都申請辭官,跟著劉焉走了。這個趙韙和董扶一樣,也是益州人,兩人都借著劉焉去當土皇帝這事,回了家鄉。其實,他倆的做法,應該說很不厚道,明擺著不再孝忠皇帝,卻把劉焉當主公了。靈帝看在眼裏,但真沒心思追究了。

劉焉分走了第一塊大蛋糕,承包了益州,成為割據第一人。益州有12個郡118個縣,總人口724萬,無論麵積和人口,都排天下第一。從此以後,這天下第一大州益州,就開始姓劉焉的劉,而不是劉宏的劉了。

接著,靈帝任命第二位州牧,送出了第二塊大蛋糕。

這塊蛋糕是豫州。好鮮美的一塊!豫州雖然麵積小,隻有6個郡,但總人口有718萬,是東漢排名第二的人口大州,人口密度極大。那時候的“人口密度”,就是“發達不發達”的直接標誌。汝南、潁川、陳國、沛國這幾個百萬級人口大郡,都在豫州。曹操、袁紹、荀彧等,他們的老家也都在豫州,真是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豫州這塊大蛋糕,靈帝送給了太仆黃琬。黃琬出身江夏黃氏,連續三代都是大漢朝的名臣。記得“香九齡,能溫席”嗎?這裏的小娃黃香,就是黃琬的曾祖父。

靈帝信黃琬的人品,把最好的一塊分給了他。這回,確實信對了。黃琬跟劉焉不一樣,他對大漢朝還是很忠心的。黃琬領下豫州牧,有了軍政大權,卻沒生半點異心。到任後,立即率領軍隊掃清了豫州境內的各路強盜,讓全州都安定了,後因政績特別突出,名聲傳遍了天下。靈帝很滿意,給黃琬封了關內侯。

好,益州包給了劉焉,豫州包給了黃琬,緊跟著,靈帝就放出了第三塊蛋糕——幽州。

現在的幽州,正是靈帝的心病!張純、張舉倆瘋子,還有烏桓人,正在幽州造反呢!所以,這位幽州牧,任務可艱巨了,第一件,就是先掃平這十幾萬的反賊!

這塊難啃的大蛋糕,靈帝給了宗正劉虞。

這可是位極靚的人物,是亂世裏非常難得的真心大好人。要論三國裏誰最能擔起“賢”這個字,毫無疑問就是劉虞了。

你說劉備“賢”,不,他賢不過劉虞。比如,公孫瓚一直不聽劉虞這頂頭上司的話,做得很過分,劉虞決心去討伐他,還跟士兵們交代,“隻殺公孫瓚一個,不許牽累別人”;最後性命難保的時候,他還跟手下說,“要愛惜百姓的房屋,不許焚燒”,老百姓的幾間茅屋,在劉虞眼裏,比自己的命還重要!沒錯,要論“賢”,劉虞排三國第一,該是沒啥可爭議的。

靈帝把幽州交給劉虞,也是因為他這“賢名”,還有他在異族人中的威望。

劉虞也是正經的宗親,光武帝劉秀的兒子東海恭王劉強之後。早在黃巾之亂前,他就擔任過幽州刺史,因為他的“賢”,他的德政,烏桓、鮮卑、夫餘這些異族都特別服他,全都聽劉虞的話,每年乖乖地到朝廷納貢,再不幹搶劫的勾當,踏踏實實地過自己的日子。沒有兵亂和血腥,邊境上竟是一片平安和美,場景簡直太神奇!

靈帝十分信任劉虞,把最頭疼的幽州交給了他。確實,如果劉虞都不可靠,那天下真沒人可指望了。相比來說,劉焉對大漢是“已無愛”;黃琬是“還很愛”;劉虞是“死也愛”!

從後麵的事來看,這次靈帝確實又信對了。劉虞不但神奇地擺平了叛亂,而且又打造出了一個平安和美、欣欣向榮的幽州!

關於劉虞如何神奇地平定叛亂,還有他那個前世的死冤家公孫瓚,後麵還會詳細說。

那麽現在,我們來回顧一下,靈帝第一次送出的這三塊大蛋糕,或者說“第一次分包”的效果,必須說,效果相當不錯!

劉焉到了益州,也幹了一係列平叛安民的事。益州已經是他的地盤,這是為了自己拚啊!比從前給皇帝辦差主動多了!黃琬平了豫州,劉虞定了幽州,分包之後,生產力大大提高。

那麽,這個“改刺史為州牧”,就是正確的了?

當然不是。雖然短期效果不錯,但它直接導致了割據成為合法,隻能救一時的火,引發的卻是更深更久的災。至少有兩條後果,我們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第一,搞了分包之後,朝廷對地方完全失去控製,反與不反,隻在這個州牧的一念之間。最後的意思就是:看這人的人品如何!人品這東西,難道不是天下最不可捉摸、最不可信賴的?他是好人?他是壞人?根本是在碰運氣啊!還不如求神拜佛有盼頭呢。

我們不能說,因為靈帝用了黃琬、劉虞倆好人,眼看成功了,他這政策就必是好的。如果黃琬和劉虞人品不好呢?朝廷還有什麽招兒?當然,靈帝也非常無奈,搞分包會失控,不搞分包也會失控,就是失控的時間和方式不一樣而已。

第二,“改刺史為州牧”以後,沒改的刺史也會把自己當州牧。雖然,這回隻是試點,改了三個,但沒改的那些,還有後來被任命的“刺史”,都已經把自己當“州牧”了。

比如後來劉表被任命為荊州刺史,他單騎入宜城,跟蒯家兄弟還有蔡瑁商量怎麽搞定荊州的時候,可是妥妥地把自己當作封疆大吏、一方之主了,而不是什麽監察官。所以,刺史原來“隻管監察”的慣例,被大家徹底摒棄了,雖然還叫“刺史”,但實際上成了“州牧”,想招兵就招兵,想囤糧就囤糧,想打仗就打仗。這些招來的兵,也不再是國家的,全成了刺史的私兵。

“改刺史為州牧”,讓天下徹底亂成了一團。各自擁兵的刺史,各自擁兵的太守,各自擁兵的豪強,各自擁兵的流氓。放眼看去,滿世界除了叛亂砸出的累累彈坑,就是大大小小、一股又一股的割據武裝。

分崩離析的狀態終於形成,官與匪,越來越不分彼此。隻等著中央一亂,大家就可以隨心所欲,想咋幹就咋幹了!

不過,飽受了摧殘的靈帝,還是沒有放棄。就是垂死,他也要掙紮!

靈帝很快又幹了一件大事。刺史都能自己招兵,那麽朕也要招!

於是,他就籌劃起了真正屬於他、而不是屬於國家的一支軍隊——西園八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