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新機會

黃巾之亂後,已經連續“砰”地爆了三聲。第一聲,交趾;第二聲,涼州;第三聲,烏桓。邊境上,能爆的都爆了。什麽?還有一個南匈奴沒爆呢?別著急,他們會爆的。就在他們之前,還有一個地方比他們更迫不及待地要爆,而且還不是邊境!

這是哪兒?長沙。

長沙是荊州第二大郡(第一大郡是南陽),有25萬戶人家,快趕上著名的好地方潁川了。不過,雖然人不少,但周邊靠近蠻夷,發達程度上還是跟中原核心地區沒法比。張純、張舉倆瘋子夥同烏桓人剛一爆,靈帝還沒來得及對付,長沙的巨響就傳來了。

賊人區星,在長沙自稱將軍,聚眾一萬多人,反了!

靈帝現在就是一個專業補窟窿的,補完一個再補一個,補完一個還有三個。他一看長沙這窟窿,不算很大,一萬多人,還沒有潰爛成片,那麽,就需要一位性子爽、武力高的猛將,一把端掉,不讓它泛濫,也別留下隱患。誰最合適呢?靈帝馬上看準了——孫堅!

這時的孫堅,正在朝裏當議郎。討涼州回來,跟豬領導一起吃了敗仗,理應受罰的。不想,人們知道了他當時勸張溫殺董卓的事,都又驚又歎,覺得這小夥兒真有膽,真敢說。於是,免了孫堅的別部司馬後,大家又推舉他做了議郎。

我們看這個時間差,曹操在濟南打黑之後,回朝當議郎,是在187年左右;孫堅當議郎,也是187年左右,很可能這兩位大佬,還曾經在朝裏當過一陣子同僚,有過一段交情!當年兩人都是32歲,也都是心頭有熱血、想幹事的類型。吉利是想做政教,整風氣,當好官;孫堅是想揍壞人,立軍功,當名將。雖然路子完全不同,但心勁兒卻一樣足足的。

不過,曹操比較謹慎,知道自己得罪的人太多,得先收斂著。所以跟孫堅一塊當議郎時,他隻是混日子點個卯而已。孫堅呢,從討黃巾殺入中原,已經三年了。現在穩穩地做了京官,雖然議郎隻是一千石,但也相當成功。跟曹操混成同級了!

這兩位大佬共事,同輩論交。後來,曹操看孫策、孫權,就像看孩子,所以才有了那個“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歎,由此,吉利也成了少有的“兒子是別人的好”的奇葩爸爸。

短暫的共事之後,曹操稱病回老家了。而孫堅,卻等來了新機會。

靈帝打算把長沙全權交給孫堅了!就盼著他把窟窿趕緊補好,別留後患。

靈帝以孫堅為長沙太守,征討叛賊區星。那時,東漢還沒有改刺史為州牧,州刺史是監察官,不算太守的頂頭上司,郡國都是直接向皇帝匯報的。雖然,長沙地處偏遠,這個太守的分量比不了南陽、汝南這種地方的長官,但也是妥妥的兩千石。三年前,孫堅帶著一眾小弟在下邳當縣丞的時候,怎麽也料不到會有今天吧。而且,還這麽快!

越界攻討又怎樣?

靈帝眼光不錯,果然,孫堅一點兒沒讓他失望!

孫堅帶著他的嫡係一到長沙,當地官員就都老實了。這位新領導的狠名,大家早有耳聞,這次見了麵,再看那威猛的風格,都更信了——這領導不好惹,咱們還是小心吧!(《魏書》:“堅到郡,郡中震服。”)

一看官吏們都挺聽話,孫堅立馬開幹。第一件,調整官員,“任用循吏”。啥叫循吏?就是有德愛民、清正廉潔的官,說白了,就是清官、好官。孫堅提拔這些好官,換掉那些名聲差、坑百姓的。孫堅給官員們開會,說:你們小心處理好老百姓的事,善待良民順民,還有,朝廷文書禮節啥的,你們也規規矩矩照章辦,把這些幹好就可以!至於盜賊,不用擔心,交給我就行了!

大家一瞧,領導還真爽快。簡直是大哥罩著兄弟們的勁頭嘛。

把後方安頓好,孫堅立刻開始了第二件事——征伐。現在,孫堅的力量壯大了,除了自己的嫡係,又加上了長沙郡的兵。他也是經曆過很多陣仗的大將了,區星雖然鬧得凶,但對孫堅來說基本不堪一擊。孫堅製定好戰略,親自率軍上陣,不到一個月就完全搞定,長沙擺平了!

勝得很漂亮,但卻出了一個小插曲。

長沙隔壁的宜春縣,也遭到了區星這夥賊的攻擊。縣長派人來向孫堅求救。這位縣長是誰呢?吳郡陸康的侄子。陸康就是那位說靈帝造銅人是亡國之道的清正官員,後來的吳國大都督陸遜的叔公。算一下,陸康的侄子,就是陸遜的叔叔。

陸遜的叔叔來向孫堅求救,孫堅立刻答應了。馬上整頓兵馬,準備出征。

這時,一邊的主簿趕上來勸:府君,您可不能去啊!法令說“兩千石行不出界,不擅發兵”,這事兒咱不能管!

什麽是“兩千石行不出界”?當時大漢朝有規定,如果沒有皇帝的詔令,郡太守不能自己走出郡界,更不能向別的郡派兵。其實,這條規定就是為防郡太守謀反的。不讓你帶兵出管轄區,你還能幹成什麽?另外,主簿還有一句話沒說呢,宜春縣屬豫章郡,豫章郡屬揚州,可長沙郡在荊州。要發兵的話,不但越了郡界,連州界都跨了!真是超級違法!

哪知孫堅根本不聽,凜凜地說:“我沒有文治的德行,就是靠征伐為國立功。現在我越界剿殺賊人,是為了保全別的郡國。如果因為這個被陛下處罰,我也無愧於天下!”

主簿啥也不說了。心想,太守氣場好足哇,真是服您了……

於是,孫堅立刻領兵越界攻討,解救宜春。賊人在長沙就被打得聞風喪膽,這回一聽孫堅又來了,根本沒打,一溜煙全跑了。就這樣,解了宜春之圍。

這件事,對孫堅來說,不算多大,但是……難道真的冥冥之中有天意?他們吳郡孫家和吳郡陸家這對老鄉,從這事起,就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牽連了三代人的相愛相殺,其中的愛恨情仇,真是剪不斷理還亂,幾十年也整不清。

孫堅當然不會想到,在這段世紀情感糾紛中,他越界救宜春這事,隻是一個序曲。這一曲的效果是,孫家對陸家有恩。那麽,他們之間的恩仇又會怎麽發展,我們後麵再詳說。

做人不要太王睿

現在,孫堅平定長沙,又救了宜春。不想,幾乎是同時,零陵、桂陽兩個郡也反了。這兩郡的賊首一個叫周朝,一個叫郭石,這兩人眼看著區星造反,索性也鬧騰起來。孫堅再次率軍征剿。還是越界!零陵、桂陽雖然屬荊州,但也不是孫堅的轄區。這回主簿不勸了,領導已經說過,就算違令他也無愧天下,那咱們還有什麽好說的,跟著幹就對了。

很快,周朝、郭石都被擊敗,零陵、桂陽兩郡也幹淨利落地平定了。本來又是一場漂亮的完勝,誰知這時,又發生了一個小插曲。

現任荊州刺史王睿,也到討賊前線來了,不知他是來打仗呢,還是來視察。

這裏,我們得先說說,當時的州刺史和郡太守的關係。這事說起來不複雜,但實際情況相當混亂。東漢時天下有十三州,每州設一位刺史,所以各個州都叫“刺史部”,比如“冀州刺史部”“荊州刺史部”等,隻有司隸這個州,因為是京畿,包括了洛陽和長安兩座都城,所以叫“司隸校尉部”,由司隸校尉管轄,沒用刺史這官稱。

刺史是監察官,工作對象是官員,不管行政,年薪也不高,六百石。一個州往往有幾個到十幾個郡,這些郡太守們,刺史都可以管。刺史看哪個太守幹得不好,就可以向皇帝彈劾。那麽他們算不算太守的領導呢?不算。郡太守由皇帝任命,直接向皇帝匯報工作,而刺史隻負責監督他們。但是……刺史的權力很大!雖然不是直接領導,但確實現管。到了東漢,刺史的權力更是一步步擴張,都有自己的官署,有的刺史還有軍隊,所以,一個州裏,常常太守有太守的兵,刺史有刺史的兵,互不統屬,相當混亂。

那麽,這位荊州刺史王睿,也不能算孫堅的頂頭上司。但如果他覺得孫堅幹得不好,可以去皇帝那兒彈劾。

來說說王睿這個人。非常重要的一件,是他的出身。王睿出自被稱為“中國第一豪門”的琅琊王氏家族,就是後來王羲之的家族。雖然琅琊王氏在晉朝才達到鼎盛,但從西漢起他們就開始顯貴了。漢末三國時代,王家雖比不上袁紹家、楊修家,但也是公認的世族,極有身份。琅琊王氏的著名人物實在太多,故事夠寫十本書了。就說這時很近的,比如王睿的侄子王祥,後來是曹魏的三公,西晉的太保,那個孝道故事“臥冰求鯉”的主人。“臥冰求鯉”雖然很出名,但也太變態,我就不多講了,免得擾亂視聽。

反正,王睿出身於琅琊王氏這個很牛的世族,未來的頭號豪門。所以,王睿覺得自己也很牛。

本來孫堅很自豪,幹得這麽漂亮,刺史雖不是正牌領導,但也算個準上司,自己一定會被狠狠表揚吧!哪知等他滿心歡喜地把王睿等來,再瞧人家那派頭,全不是這麽回事!王睿都不帶正眼看他的,好像孫堅根本不配跟他活在同一個時空一樣。

王睿真心看不起孫堅。就算孫堅立了大功,在他眼裏,也不過一個瓜農出身的窮小子,靠著給朝廷賣力氣換得了官。人家世族就是看不起沒文化的武人。王睿一個“傲慢”,一個“輕視”,可把孫堅氣爆了。自己幹得這麽賣命,業績又這麽好,換來的不是表揚,卻是白眼,還有天理嗎?

出身,是孫堅最大的短板,他不要命地血拚,就是為了彌補這個弱點,讓別人都瞧得起他。可這王睿簡直是往他最脆弱的地方捅刀子,往他的老傷口上撒鹽,而且,還是他剛獲大勝、理應嘉獎的時候!孫堅表麵敷衍著準上司,心裏的恨卻已經排山倒海了。

王睿肯定想不到,他的“傲慢”和“輕視”,真給自己埋下了禍根。孫堅可是打小混黑白兩道的!十來歲就隨手殺強盜,啥陰暗麵沒見過,啥狠事幹不出來。就比如現在的越界攻討,雖然正義凜然,問心無愧,可也實在目無王法,膽氣逆天。

王睿也是沒腦子,孫堅都如此無壓力地越界了,妥妥的狠人一枚,你還敢隨便輕視他、得罪他?在《三國演義》裏,孫堅的綽號叫“江東猛虎”,相當準確。猛虎不發威,你真以為他是乖乖貓呀?所以,王睿後來經曆的慘痛事,多半是他自己埋下的。當然,現在的孫堅沒發威,狠狠心忍了。自己剛上任,總不能一來就跟準上司翻臉。好,你看不起我是吧,我先記著,咱走著瞧。於是,視察就在王睿的一臉不屑中結束了。

勝利的消息很快報到朝廷。

靈帝可美壞了。他不是王睿,誰能給他守住天下,幫他幹趴賊人,誰就是他的最愛!一個月就平了長沙,靈帝歡樂地想,孫堅這杆槍真是好使呀!於是,什麽越界攻討,他也全不追究,朕要的就是把賊們一窩端,越界就對了!

靈帝清點孫堅前前後後的功勞,給他封了一個很高的爵——烏程侯。烏程侯是縣級侯,以孫堅家鄉吳郡的烏程縣為食邑,大約有一萬戶,是軍功侯的最高級了。

這回,孫家是真的發達了。在那時來說,“封侯”就意味著“富貴”。封了侯就有食邑,成富人了;封了侯,就有爵位,成貴族了。孫堅這十幾年的血拚,收獲滿滿。

然後,孫堅在長沙太守任上幹了三年,這三年他有錢,有地盤,發展得十分迅猛。更多的大將投到他的麾下,士兵們都成了他的嫡係鐵杆。所以,三年後天下英雄集體討董卓,孫堅再度殺入中原、出現在戰場上時,就又成了最搶鏡、最威猛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