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閱兵
靈帝弄好了西園八校尉,緊跟著,他就搞了一場大閱兵,地點是京都洛陽的平樂觀。
事先,在平樂觀前造好兩個高壇。一個大壇,設立十二層華蓋,高十丈;一個小壇,九層華蓋,高九丈。總之,小壇明顯比大壇低了一個等級。
公元188年的十月十六,靈帝披上甲胄,帶著大將軍及文武百官,華麗麗地進行閱兵。靈帝登上大壇,命令何進登上小壇,兩人往壇上一站,何進比他矮一大截。官員們瞧著,心裏都跟明鏡一樣,心想皇上這是向全天下示威,擠兌大將軍呢!
幾萬步兵騎兵列成整齊的方陣,威風八麵地從壇下走過,接受皇上的檢閱。然後,靈帝親自披甲上馬,莊嚴地繞陣三圈。叩拜聲此起彼伏,真是又熱鬧又雄壯,好不激動人心!
靈帝心氣十足,就問身邊的討虜校尉蓋勳:“愛卿看朕觀兵講武,這場麵棒不棒?”哪知這忠臣蓋勳是個愣頭青,立刻回答:“臣聽說先皇炫耀德行,不炫耀武力。現在,賊寇都在邊境,您卻在京都閱兵,真不顯得您多有本事,倒是很窮兵黷武的樣子!”靈帝一愣,心想,這蓋勳還真是名不虛傳,果然敢說!靈帝非但沒生氣,還笑了:“好!朕與卿真是相見恨晚。別人從來不敢像你這樣跟朕說話!”
其實,靈帝閱兵,表麵是炫耀武力,震懾反賊,實際上還是為了打壓何進,所以蓋勳說他“窮兵黷武”他覺得沒什麽,反倒對蓋勳更器重了。
這場閱兵很炫很酷,靈帝抬高西園軍的意圖也達到了。然而,不久……他就有點兒傻眼了。或者很可能是,他已知道自己時日不多,所以才要閱兵,想給劉協鋪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這場閱兵,竟然成了劉宏最後的回光返照!
那麽現在,周邊四境,幽州、涼州及各路反賊們,又怎麽樣了?
“擰巴組合”之董卓皇甫嵩
先來看涼州。
這時,馬騰、韓遂這兩位西羌大咖終於混到了一起。兩人仍然遵守涼州的慣例,誰都不當頭兒,又去找了一位叫王國的,給他倆當領導。
王國統率著西羌大軍,開始禍禍了。王國這次圍攻的地點是陳倉,在右扶風,現在的寶雞市。
靈帝再次任用皇甫嵩平叛,就算張讓他們不樂意,他也不管了。靈帝以皇甫嵩為左將軍,董卓為前將軍,領四萬人去討伐王國。左將軍和前將軍,在軍階上差不多,但靈帝說了,皇甫嵩是統帥,董卓得聽皇甫嵩的。但這一個“前”一個“左”,不分高下等級,可給這一戰增添了不少花絮。
董卓本來誰都看不上,這次軍階又差不多,更不想聽話了。剛一發兵,他就跟皇甫嵩懟上了。
董卓說:“現在陳倉危急,快點兒去救!”
皇甫嵩說:“不行。百戰百勝雖然厲害,但不戰而屈人之兵更厲害。陳倉雖小,可城池守備堅固,不是那麽容易攻破的。王國雖然強,但他久攻不下,士兵必然疲憊,等他疲憊之後再攻擊,這才是全勝的辦法,為什麽要著急救援?”
皇甫嵩這是“疲兵之計”,已經胸有成竹了,可董卓不以為然,他又不能不聽皇甫嵩的,心裏自然不樂意。
結果,真像皇甫嵩預料的那樣,王國圍陳倉,果然攻了八十天沒攻下來!皇甫大將軍還是厲害啊!董卓一看自己不如人家,就有了一絲恨意。
眼看到了來年春天,即189年二月,王國還沒攻下陳倉!羌人真是堅持不住了,士兵個個疲憊不堪,隻好撤了圍。
皇甫嵩立即下令,全軍追擊。不忿的董卓又來整事兒,跟皇甫嵩說:“不行!兵法上說,窮寇勿追,歸眾勿追,不能追!”窮寇,就是走投無路、必會拚死一戰的士兵;歸眾呢,指的是歸心似箭的回家士兵。
皇甫嵩沒辦法,還得跟董卓掰扯:“不對。之前我不攻擊,是為避敵人的鋒銳;現在出擊,是因為他們已經士氣衰敗;我追擊的是‘疲兵’,不是‘歸眾’;王國帶兵敗走,沒了鬥誌,我是以整擊亂,也不是去追‘窮寇’。”
皇甫嵩說完,心想沒工夫再跟你閑扯,再扯下去,羌人又一溜煙回金城了,什麽窮寇、歸眾,毛兒都不剩了。於是,立即下令進攻。董卓你不是不看好嗎?那就斷後!最後,皇甫嵩沒用董卓,親自帶兵追擊,連打了好幾仗,節節獲勝,最終大敗羌人,斬首一萬多!
董卓這人可丟大了,處處跟領導對著幹,結果處處被領導打臉,野蠻無賴的內心,恨得咬牙切齒。
皇甫嵩和董卓都是涼州人,該算當時涼州人裏最牛的兩位。皇甫嵩老家是安定,正牌將門之後;董卓老家是隴西,是很有勢力的地方豪強。皇甫嵩自幼讀詩書,學兵法,受最王道的漢家教育;董卓則從小混在羌人部落,喝酒鬥狠,馳騁騎射,跟馬超的成長方式差不多。所以,董卓雖然血緣上跟羌人沒關係,但性格已經相當羌化。如果說,馬超是3/4個羌人的話,董卓也得有一半多。
董卓常常就像個羌人似的,隻顧眼前,不計長遠,逞強鬥狠,漠視生死。他後來幹的那一大籮筐殘暴事,從我們後人角度去看,簡直不可理喻,罪孽滔天不說,還挺缺心眼。但是,我們這是漢人的視角,我們比董卓更懂得什麽是文明。如果換成羌人視角,再來看董卓,那就沒啥不正常!羌人本來就這麽活的!這也正是皇甫嵩和董卓這對涼州組合的最大差異。
不過,這次互懟,雖然讓董卓恨上了皇甫嵩,但戰績相當驕人!羌人們被打得暫無還手之力。鬧騰這麽久的涼州,暫時消停了。
馬騰、韓遂一看王國不靈,就幹脆把他廢了,又去劫持了一個領導,這個人就是當初忽悠皇甫嵩造反的閻忠。但沒想到的是,閻忠沒多久就病死了。一時劫持不來領導,馬騰、韓遂隻好親自掌權,然後……兩人很快就開始互相攻擊。可見,對羌人來說,劫持一個領導,還是非常必要的呀!
馬騰、韓遂互毆,靈帝可舒心了。眼看這倆內鬥不停,力量一天不如一天,再沒勁兒禍害三輔地區了,靈帝終於長出了口氣。不過,他也快樂不起來了,因為他的身體也是一天不如一天……
好,涼州暫時消停了,下麵我們再去看看幽州。
“冤家路窄”之劉虞、公孫瓚
要說怎麽處理邊境民族,公孫瓚是絕對的鷹派。而且,他這些年在幽州,已經“鷹”得很出名了。
公孫瓚是遼西郡令支人(現在的河北灤縣、遷安一帶),出身不錯,家世兩千石的豪門。但他也是庶出,生母身份低微,於是,這個出身就打了大折扣。公孫瓚長得很帥,聲音又好聽,還能說會道,涿郡太守就看上這小夥了,把女兒嫁給了他,還安排他跟著盧植念書。然後,他就認識了老弟劉備。後來,公孫瓚還拜到名臣劉寬門下,跟傅燮做過同學。
既然受過兩位大儒的熏陶,那公孫瓚該斯文有禮了吧?沒有!半點兒也不斯文,倒是賊猛!還很早就以暴懟鮮卑出了名!
那時公孫瓚剛出來做官,在遼東屬國當長史,有一次,他跟幾十人騎馬在長城附近巡邏,正好遭遇了幾百名鮮卑騎兵。公孫瓚一看這陣勢,就拉著自家隊伍退到一座堡壘旁邊,對大家說:“敵人這麽多,如果不主動攻擊,咱們就全完了。”說完,公孫瓚手執長矛,策馬直衝敵陣!看他手裏那兵器,居然是兩頭帶刃的!同伴們一看,也都跟著猛衝。
一場小型騎兵對戰就拉開了!結果,一番血拚之後,公孫瓚他們殺傷敵人好幾十,把鮮卑人趕跑了,自己這邊,也損失了一半。但不管怎麽說,也是以少勝多,大大震懾了鮮卑。從此以後,鮮卑人再不敢越過長城了。公孫瓚的“鷹”名也一下傳開。
公孫瓚喜歡騎白馬,他又挑選擅長射箭的勇士幾十人,個個都騎白馬,作為自己的左右護衛,這就是三國裏著名的“白馬義從”。我們可以想象,塞外草原上,這一隊神出鬼沒、所向披靡的白馬梟騎,該有多傳奇!烏桓人都在暗中互相轉告,出門的時候,一定得躲著這位“白馬長史”,要是惹怒了他,必會死得很難看。他們還把公孫瓚帥帥的頭像畫成靶子,拿來練騎射,誰要是射中了,大家就集體歡呼。
公孫瓚就是這樣的“鷹”。
烏桓丘力居跟張純他們一反,他就更有“鷹”的機會了,靈帝拜公孫瓚為騎都尉,讓他追討張純這幫叛賊。
公孫瓚戰績相當不錯,在遼東屬國的石門跟張純展開大戰,把張純殺得大敗,倉皇逃竄,連老婆兒子都不要了!張純逃到了塞外,被他搶走的男女百姓,也都被公孫瓚救了回來。公孫瓚每次作戰,殺敵的時候,那陣勢都像是報血仇,不把敵人殺死絕不罷休。所以這次,張純出了塞,他也說啥不放,一路追擊!
但這麽孤軍冒進,實在太凶險。果然,沒多久公孫瓚到了遼西的管子城(現在遼寧省淩源市一帶),就被丘力居的烏桓兵給包圍了。
一圍就是兩百多天!仗打得好不艱苦。糧食吃完了殺馬吃,馬吃完了,把弓和盾上的革扯下來,煮著吃。幾次出城作戰,全不能勝。本來當兵的都餓得眼冒金星,一碰就倒,哪還有打仗的力氣!當時天氣還極惡劣,大雪下個不停,眼看是沒法再打了!最後,公孫瓚跟手下們訣別,約定大家分頭突圍,再回去聚首。這才終於逃出,手下們死了一半多。再看丘力居那邊,狀況也不咋樣,又缺糧又疲憊,最後退到烏桓人盤踞的柳城(現在遼寧省朝陽市)去了。
公孫瓚這次是功過參半。不過,打得這麽拚命,總要有回報。於是,靈帝任命他為降虜校尉,還封了都亭侯。
但不管怎麽說,公孫瓚征討張純、丘力居,最後沒有搞定。
這時,那位神奇的幽州之亂終結者,姍姍而來了。相信大家已經猜到,他就是:劉虞。劉虞被任命為幽州牧,終於到了任。
要說怎麽對待邊境民族,劉虞是妥妥的“鴿派”。他帶著和平與美好、賢良和厚道,款款來到了北境。
公孫瓚像頭受了傷的雄鷹,正一點點兒舔傷口,心裏想著不滅烏桓誓不為人呢,劉虞卻滿麵春風地來幽州放和平鴿了。
公孫瓚這個不忿,自己拚死血戰,眼看把張純他們打得落荒而逃了,劉虞倒來采摘勝利果!不過,更讓他不忿的,還在後麵。
劉虞當年做幽州刺史的時候,因為恩義賢德,烏桓人、鮮卑人都特別崇拜他,一聽說劉虞來當幽州牧了,丘力居他們一下就興奮了。其實,烏桓人和羌人不同,他們實力弱,並不想真心造反,他們的願望很簡單,多給些好處就行。那麽,像劉虞這樣賢良厚道的“鴿”派,就是他們最歡迎的。一聽劉虞要來,丘力居就像看到了光明,心裏打定了主意。
劉虞一到任,就以“鴿派”方式展開了工作。
第一,派人到鮮卑人、烏桓人那邊,給他們分析利害,讓他們明白,隻有繼續和大漢朝結好,才是他們唯一的生存之路。而且,好日子還在後麵。
第二,通報幽州各地百姓,還有鮮卑人、烏桓人,州牧劉大人知道你們並不想反叛,隻是被張純這幫賊人忽悠了。所以,你們隻要放下武器,送上張純、張舉的首級,大人自有重賞,你們的過錯也既往不咎。
效果真是神奇!丘力居早就打算向劉虞投降了,他們還想在劉幽州手下過太平美好的日子呢!於是立刻派使者去向劉虞表忠心。公孫瓚這個恨呀,忍不住打起了狠主意,派人暗中劫殺烏桓使者,就不讓劉虞辦成,果然是鷹梟性情!結果,丘力居暗中得知了他的打算,就命令使者繞開公孫瓚,無論如何也得麵見劉虞,獻上自己的誠意。
烏桓人第一個降了。緊跟著,張純的門客殺了張純,把張純的腦袋送給了劉虞,各處叛亂的也都放下了刀槍。完全兵不血刃!就好像一陣春風忽地吹過,亂成了一團的幽州,轉眼間就遍地梨花開了!
公孫瓚怎麽血戰也換不來的勝利,就在劉虞幾個命令之間,輕鬆實現!當然,其實那不僅僅是“幾個命令”,也絕不是簡單的“輕鬆”,那是由來已久的賢德,由來已久的信任,由來已久的智慧。
公孫瓚當然是恨死了,跟劉虞一比,自己簡直是費力不討好的蠢瓜。以武力掃清邊境,是他的鐵心誌向,他一看劉虞那一臉的鴿派美好,就邪火上升。
那麽,在搞定邊境這事上,到底是鷹派更好還是鴿派更好?這個……必須得看當時的情形。恩威並施,本來是最佳原則。其實細品,劉虞放一把和平鴿就搞定了幽州,跟之前公孫瓚的血戰不是沒有關係。正是公孫瓚已經把叛賊們打得沒了勁兒,劉虞再來撩過一陣春風,這勝利才顯得順理成章。假設,劉虞到任時張純、丘力居士氣正盛,瘋得沒邊,劉虞再有恩義,過程也不會這麽省心的。
所以,這次的幽州平叛,該算是公孫瓚和劉虞這對冤家陰差陽錯地合作了一把,才有了這等神奇功效。
好了,叛亂平定,劉虞開始整飭幽州。第一件,罷兵,讓大家都安心。最後就留了公孫瓚一支軍隊,統帥一萬多人,駐紮在右北平。第二件,調理內政。開放市場,開發鹽鐵,讓一個本來窮到不行的幽州,不但實現自給,還接納了上百萬的青州、徐州的流民,這些人定居下來,和幽州各族人民一起,全都活得平安靜好。
劉虞真是幽州的救星呀!三國裏排名第一的“賢”臣,真當得起!
隻是……死冤家公孫瓚實在是他的心病,更麻煩、更糟糕、更要命的事,還在不遠的將來等著呢。
並州迷局
最後,我們再掃清一個地方——並州。
現在這並州簡直就是一個大迷糊,它也像涼州、幽州一樣,崩得很猛,亂得很凶,但崩掉之後,朝廷究竟幹了啥,史料卻全無記載,就好像……皇上在說,亂就亂吧,朕可實在管不了啦。
早在改刺史為州牧之前,並州就爆了,爆的是誰呢?南匈奴。
先是南匈奴的一支屠各胡造反,殺了並州刺史張懿。然後,並州境內黃巾餘部郭太等人,也從白波穀起兵,響應屠各胡,進攻太原和河東兩郡,這就是三國裏有名的“白波軍”。
偏在這時,靈帝又命令南匈奴派兵幫著劉虞平幽州,本來匈奴人挺聽話,單於羌渠立刻派左賢王於扶羅帶兵去了。結果,南匈奴因為這個發生了內訌,又一個部落造反,跟屠各胡聯合,把羌渠殺了,又立了一個單於。這下,於扶羅再也回不去匈奴了,隻好留在漢人的地方。後來,還跟白波兵混到了一起,在中原一通折騰,最後歸順了曹老板。
這位回不去的匈奴人於扶羅,就是後來五胡亂華時,匈奴趙國的開國皇帝劉淵的爺爺。
相當的混亂!而且,朝廷沒有任何作為!
並州刺史張懿被殺後,靈帝任命了丁原,就是《三國演義》裏呂布的第一位幹爹。這位丁原可不是尋常角色,手下有三位猛人:呂布、張遼、張楊,哪個都勇武絕倫!丁原自己也相當猛,被靈帝授予了“武猛都尉”的官稱。雖然很猛,但我們卻看不到他們怎麽降匈奴、平白波,反倒是整個並州沒人管了!所以,並州大部分郡縣,很可能都成了異族人的領地。
曆史在這裏幾乎一片空白,連腦補都缺乏依據,反正不知啥原因,並州基本失控。
來回顧一下現在的天下形勢:
一,中央:西園軍建立,淩駕於大將軍之上,但是皇上,不大好了。
二,西方涼州:馬騰、韓遂互毆,暫時消停,不用愁了。
三,東北幽州:劉虞搞定了,平安靜好。
四,北方並州:全亂套,沒法管了。
就在這樣的形勢之下,一件極重大的事發生了。這件事,讓漢末這個苟延殘喘、但還在拚命維持的格局,徹底崩盤!天下形勢完全改變,“秩序”和“王法”,從此在人們心中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