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進召各路猛將豪傑進京,天下又全方位地熱鬧了!我們看看都召了誰。

前將軍董卓駐紮在上林苑;

東郡太守橋瑁駐紮在城皋;

武猛都尉丁原駐紮在孟津。

另外,何進又派人去各地招兵,這幾個人是:王匡、鮑信、張楊、張遼、毋丘毅。

我們先看看這個陣容,再來論斷一下,這個“召四方猛將進京”,到底是不是昏招,到底會爆出什麽效果?

董卓暫放一邊,我們後麵細說。先來看橋瑁和丁原。

橋瑁,是橋玄的族孫,很可能跟袁紹關係不錯。後來關東群雄討董卓的時候,橋瑁偽造三公的書信發到各州郡,給袁紹幫了大忙。這位該算袁紹一夥的。

丁原,出身寒微的武人,當上刺史靠的就是勇猛,跟孫堅有點兒相似。而且,丁原當並州刺史才一年多,根基也不深。像這樣沒身家、根底淺的武人,內心一般是比較老實的,不敢有啥不臣之心。

去招兵的這五位:

王匡和鮑信,是何進征召的“英俊之士”,很可信。兩人都是泰山人,於是何進命令,都回老家去招兵。

張楊和張遼,這倆是丁原手下的猛將,但官位不高,都是從事。他倆怎麽到的京都呢?當時靈帝搞西園校尉,蹇碩曾征召天下豪傑來給自己當偏將,讓他們帶兵進京。丁原就把張楊和張遼都派到洛陽來了。何進吞並西園軍,自然,這倆就成了何進的手下。隻是這時,他倆官階比較低,不足以讓何進重視。很快,張楊被派回了並州,張遼被派去了河北,分頭招兵。

毋丘毅,這位史料記載很少,隻知道是後來曹魏大將毋丘儉的爺爺。有點兒意思的是,不知什麽淵源,毋丘毅跟先主劉備扯上了點兒關係。劉備自從揍了督郵後,隻好帶著關、張逃亡了。據說曾跟曹操一起回過沛國招兵,推測那時該是招西園軍,但先主怎麽跟曹吉利混到一起了,也不得而知。這次呢,先主又跟這位毋丘毅一起召兵去了,到了下邳,碰上了賊,劉備帶著兄弟們殺賊立功,由此當上了下密縣丞。不過,先生這段飄忽人生,跟現在的朝廷爆局關係不大,我們還是回到主線。

我們看上麵的人員設置,哪個也不至於失控。袁紹是衡量過了的,這些人裏,除跟自己一路的,就是根基淺、不足成事的。哪個也不會反!京都不會失控。所以陳琳說的“天下必會因此大亂”,袁紹是很不以為然的。以我的全盤設計,怎麽會亂!

現在唯一的問題,就是董卓。

關於董卓的品行,大概朝廷上從皇帝到百官,沒人不知道了。早在靈帝還沒晏駕時,就曾打算解決董卓這個心病。

靈帝征董卓到朝廷當少府,實際就是想解除他的兵權。

不想董卓真大膽,真無賴,上奏說:“陛下,臣想聽您的,到朝廷去,可是您不知道啊,我手下這些湟中義從啊、羌人胡人啊,他們都跑來跟我說:‘我們的糧餉還沒給足呢,我們的老婆孩子都又凍又餓快死啦!你可不能走!’陛下,這些羌人胡人又險惡又難對付,臣一時半會兒真應付不了!所以,我得留下來安撫他們。有啥問題,我隨時再跟您匯報哈!”

總之,耍賴也好,玩心計也罷,董卓就是不交兵權。

靈帝一看沒辦法,而且天下爆得遍地窟窿,他也沒空修理董卓。難道讓皇甫嵩帶兵去討伐他?完全沒可能,隻好忍著先不理了。

後來,靈帝眼看不行了,又想起董卓這個心病,於是又下詔,讓董卓去當並州牧,把軍隊交給皇甫嵩。皇帝都快沒氣了,董卓當然更囂張,更不會聽。他又上奏說:“臣承蒙陛下您的信任,統領軍隊十年啦!士兵們不分大小,都跟臣特有感情,都念臣對他們的恩義,都願為了臣戰死沙場,臣不能把兵交出去啊!請求讓我把軍隊帶到並州去,為您守衛邊疆。”然後,他又領兵到了司隸,駐紮在河東郡,完全無法無天!

皇甫嵩的從子皇甫酈,曾勸他討伐董卓,皇甫嵩卻回答,董卓是有罪,可我要討伐他,也有罪,還是上奏朝廷,請陛下做主吧!隻是,陛下哪還做得了主?除了下詔罵罵董卓,靈帝已經啥也幹不了了。於是,董卓成了沒人管,想咋折騰咋折騰。

何進這回召董卓,有識之士們一聽,真是個個疾首蹙額!鄭泰跟何進說:董卓那小子強橫殘忍,貪得無厭,要靠他辦成大事,他就更為所欲為,一定會禍害朝廷!明公您是國舅,掌著大權,還用得著董卓嗎?別拖了,您自己決斷就好,趕快殺宦官!

盧植盧老師也跑去跟何進說,不要召董卓,怎麽能引進禍水呢?結果,何進就是不聽。

鄭泰本來不愛做官,這回一生氣,直接不幹了,臨走時還給荀攸留話,何進這個人,不好輔佐啊。

那麽,何進為什麽非要召董卓呢?

首先,在嚇唬太後這事上,董卓比誰都管用!董卓是天下最恐怖的存在,大家都覺得恐怖,更別提何太後了。而且看後麵,何太後終於害怕,就是被董卓嚇的。

再者,因為主意是袁紹出的,何進已經被袁紹洗腦,除了袁大公子的指令,別人的話他都自動屏蔽。

那麽,袁紹又為什麽非要召董卓呢?難道這不是又一個大昏招?

其實,這招不昏。袁紹當然是籌劃好了。誰都知道董卓是個大禍害,袁紹眼不瞎耳不聾,怎會不明白?在董卓這事上,袁紹至少有兩道保險鎖,怎麽也能把董卓鎖住,他認為不可能出事。

第一道鎖:董卓是袁家的故吏!當年,董卓初來中原時,是被袁紹的叔叔袁隗辟為掾屬的。這種門生故吏的關係,在東漢那時代可神聖了。士人們都特別忠於自己的領導,忠心程度快趕上忠於皇帝了。比如我們前麵說的朱儁,為了給領導尹端減罪,跑去洛陽行賄京官,人們還誇他有德行。又比如公孫瓚,這麽“鷹”的人,也特別守這個“故吏”的節,他的領導劉其被發配交州,他就喬裝改扮成士兵,一路護送兼侍候。後來,公孫瓚還因為這“德行”被舉了孝廉。

所以,“門生故吏”的分量實在太重太重。而董卓,正是袁隗的故吏!按袁紹理解的時代規則,董卓即便再禍害,眼裏也不會完全沒有他叔叔這個曾經的領導。所以,對袁家來說,董卓是可控的。當然,在這事上,我們袁大公子實在太一廂情願、陽春白雪了,在董卓那腦袋裏,這套漢人社會的美好規矩,簡直……屁都不是。門生故吏?德行?這些玩意有啥用?能幹死多少人啊?

其實到最後,袁紹這第一道保險鎖半點作用沒起。但是不用怕,袁大公子還有第二道,這就是何進!

第二道鎖: 何進的兵力,才是唬住董卓的真保險!這個是鐵鐵的,坐實的。董卓再鬧騰,難道真的敢跟何進撕破臉,公然造反,在洛陽城下開戰?百分百不可能!隻要何進坐鎮京都,掌控中央軍,董卓絕不敢輕易動兵。最多也就是個有驚無險。

所以,我們曆來說的兩大昏招,一個,召四方猛將豪傑;另一個,召董卓進京,其實都並不算昏。袁紹是有把握的。這也是最快最有效地推動他策略成功的手段。袁紹的計劃是:讓董卓來演恐怖片,把何太後嚇傻,何進衝進宮去,斬草除根消滅宦官。然後,老袁家就正兒巴經地權力、聲望都傾蓋天下了,至於何進嘛,留下日後再慢慢地消遣……

隻是,袁大公子千算萬算,卻怎麽也算不到,眼看勝利在望了,何進還真能把自己玩死!袁紹已經充分照顧了何進的智商,能囑咐的都囑咐到了,結果一個不留神,沒看住,何進就把自己給捐了。何進一死,滿盤皆輸……袁紹一定腸子都悔青了,錯就錯在高估了他的智商下限……

所以,公元189年的這場天翻地覆的宮廷劇變,真正的症結就在——何進之死。

何進不死,袁紹完美成功,三國曆史完全改寫。

何進一死,袁紹一敗塗地,三國曆史就是今天這模樣了。

我們來看後麵是怎麽進展的。

眼看各路猛將都向京都進發了,一路大喊著殺宦官。丁原帶了幾千並州軍,在孟津放起了大火。孟津(現在是洛陽市的下轄縣)離京都相當近,孟津的大火,從洛陽城裏就能遠遠地瞧見。

董卓還一邊進軍,一邊上奏:臣鳴鍾擂鼓來到洛陽,就是清君側的!請陛下殺掉張讓這一幫閹賊!

眼看情勢好急迫,何家人真是受不住了,集體給何進開會。何苗又苦口婆心地勸:咱們從南陽起家,本來貧賤,都是依靠常侍們才有今天的富貴啊!國家的事,哪有那麽容易就辦到的。如果,你真把宦官們都殺了,必後悔莫及,咱們還是跟常侍們和好了吧!

何苗為啥勸何進跟宦官和好?因為,他是個正常人。何太後不同意殺宦官,也因為,她是個正常人。從何家的利益角度看,跟宦官其樂融融地瓜分權力大餅,本來是最佳的預期。何進殺宦官,實在太無厘頭!根本不是目前何家利益的需要!

但是,那是袁紹利益的需要!袁大公子始終是這場劇變的核心推動力。何進已經被洗腦,被緊箍咒念得都不知怎麽喘氣了。最後,他也沒有同意何家人。

眼看何家人開會,袁紹這邊的咒也念得更緊了。

袁紹威脅何進:現在形勢已經形成,咱們的意圖全天下都知道了,將軍怎麽還不快下決斷?再等,你就是下一個竇武!

瞧瞧,一邊是自家人跟一幫宦官,一邊是袁紹和天下士人,何進快被扯成兩半了!最後,他還是打算聽袁紹的,要天下名聲,哪能聽妹妹她們的婦人之見呢?何況何苗和舞陽君還都跟他沒血緣關係。

於是,何進任命袁紹為司隸校尉,假節,專命擊斷,又任命王允為河南尹。

司隸校尉是司隸地區的監察官,相當於刺史,凡司隸境內的官員,他都可以管,手下還有一千多人的軍隊。假節,就是但凡違反軍令的,都可以先斬後奏。於是最後的效果就是:在司隸地麵上,但凡擋了袁紹路的,不管是誰,袁紹都可以不經請示,直接擊殺!好大的權力!這時的何進,是真下了決心了。

王允,就是後來跟呂布一起殺董卓的那位,出身並州世族太原王氏,清正剛直得出了名,曾被張讓他們害得很慘,妥妥的宦官死對頭。河南尹是洛陽所在的河南郡長官,洛陽城的各種事務都可以管。顯然,王允這個河南尹,跟袁紹一樣,就是為了消滅宦官準備的。

袁紹馬上開幹。時間太緊迫,現在全天下都知道何進要殺宦官,真是一刻也耽誤不得!

袁紹一麵命手下小弟密切監視宦官的動向,一麵又給董卓他們下令,讓他們接著上奏,放出話來,要進兵到平樂觀,就是靈帝一年前大閱兵那個地方,洛陽城的西門口。

不得不說,董卓這恐怖片演得真成功,這回,何太後終於怕了!她急惶惶地把中常侍、小黃門全給免了,你們都回家去,別在宮裏當差了!最後,宮裏隻留了何進親信的人。

宦官被逼到走投無路。無奈之下,他們選擇了無底限的屈服。既然已經向大將軍投誠,那就低調、再低調。我們什麽都不要了還不行嗎?以張讓、趙忠為首,領著常侍、小黃門們,就像最下等的奴才一樣,幾乎是爬進了大將軍府,痛哭流涕地向大將軍賠罪。

“求大將軍饒了俺們的賤命,您怎麽處置都行!”

袁紹在旁邊一看,真是天賜良機啊,正好一網打盡!就暗示何進,趕快行動!

哪知本來下定了決心的何進,這時一看宦官那可憐巴巴的樣兒,又動搖了,覺得他們何家人說得有理了。袁紹一而再再而三地暗示,他都跟沒看見一樣。

何進訓斥這幫宦官,出口竟然是這樣的話:“天下洶洶,都是你們鬧的!現在董卓都要來殺你們了,你們還待在京都幹啥?還不早點兒回封國去!”他自個把“誅滅宦官”的目標改成“讓宦官回封國”了!

袁紹氣啊,豬隊友真是大禍害啊。心想,你現在玩婦人之仁,可知道那是在玩自己的命嗎?你現在看宦官們慘得像落水狗一樣,可知道一轉臉他們就會是惡狼嗎?真是撞狗屎運了,怎麽就遇上你這個豬頭?

袁紹氣到不行,幹脆一不做二不休,你讓他們回封國?好,我就給你來招釜底抽薪。袁紹立刻命人偽造何進的命令,下發到各個州郡,讓各地官員抓捕宦官們的親屬,一個不落!想回封國?我看你們怎麽回去!現在,宦官的家人都被你何進抓了,仇恨模式已經開啟,這些宦官,你是殺也得殺,不殺也得殺!

我們看這場劇變,何進簡直像在夢遊,始終沒搞清自己想要什麽,該幹什麽。也始終沒知覺危險有多大,危險又在哪兒,貪心得什麽都想要。最可怕的是,他還始終不知道,他是整個劇變的風口浪尖,每一步都在拿自己的性命當賭注。

既然不知死,那麽最正常的情況,就是真會死。

於是……何進就把自己玩死了。我們的袁大公子,也跟著他遺恨萬年。

那麽,何進是怎麽把自己玩死的呢?這場驚心動魄的劇變,又會怎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