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年六月十七日,漢靈帝劉宏下葬於文陵,終於入土。

從這天之後,一個大爆局就開始了。局中事件一樁緊扣著一樁,讓人沒有喘息之機,整個宮廷就像陶輪一樣陷入翻天覆地的瘋狂!

這個爆局的發動者是誰呢?我們蓄勢已久的袁紹大公子。

本來,何進打算消停了。劉協一派已經全部肅清,董太後、蹇碩都追隨先皇而去,比靈帝入土還早。張讓等人也已投誠,可以暫先觀察,目前看還是良性,一旦發現惡變跡象,再切除也不遲。

但是,何進的如意算盤馬上就落了空,有他在,你還想消停?

在袁大公子的籌劃裏,大事才剛剛開始。既然已經抓住了這個草包,豈有不全麵利用、一路直奔成功的道理?

袁紹參加完靈帝葬禮,就急匆匆地進了大將軍府。何進正在府裏貓著,根本沒在葬禮上露麵。上回蹇碩的事讓他長了記性,又聽了袁紹的勸,雖然張讓等人投了誠,但宦官太險惡,還是得留心眼兒,所以先皇的葬禮,他這個大將軍就沒去。

袁紹隻關心一件事:何進你能不能殺盡宦官?

進府後,袁紹又開始給何進洗腦:大將軍你還不料理宦官,是怕當年竇武的事重演吧?當年竇武之所以失敗,一是消息泄漏了;二是北軍五校的將領都害怕宦官,他還要用這些人。現在看看你的人,比竇武強多了,都是天下的英才名士,一心想助您消滅宦官,為您成就萬世的美名,還不趕緊行動?再等,消息也要泄漏了!

瞧袁紹這緊箍咒念的,我給你招來這樣的黃金班底,讓你在朝裏樹立威信,難道我是白幹的?

何進腦袋都快炸了。這可怎麽辦?袁紹的能耐他都看在眼裏,十分明白,自己有老袁家、有這小夥的支持,才能一帆風順,所以對袁紹一直是言聽計從,甚至還有點兒怕!可現在,宦官跟他們何家……剪不斷理還亂啊,張讓等人已經投誠服軟,還要殺人家,是不是不太地道?可何進的難處還不能說出口,他怎麽好意思跟袁紹說:本初啊,你不知道,我們家本來就是跟宦官一起在黑道上混成事的!

其實,何進心裏這點小九九,袁紹怎麽會不知道,隻不過袁大公子不屑理會他和宦官那些勾當罷了!你真以為我袁本初把你這豬頭當主公了,不過是借你的槍除了那幫閹人,爆個最高最亮的彩蛋,把袁家以及公子我推到最高最亮的時代光環下!

袁紹不理會何進的難處,其實等於是把草包給挾製了。

何進權衡來權衡去,要天下名聲還是要宦官?嗯,還是天下名聲重要。跟宦官還講啥良心、啥地道呀!何進終於下了決心。

“本初啊,好,就依你的計策,我這就進宮去,告知太後。”

袁紹這才點頭,像原諒了犯錯的孩子一樣叮囑說:“大將軍速去速回,不可貽誤了時機。”

何進被袁紹逼得沒轍,進宮去見妹妹。跟何太後說:咱把宦官都罷免了吧,讓那些郎官們來補宦官的缺。隻是試探,沒有直接說“殺”。

哪知何太後一聽,眉頭就皺起來了。她覺得哥哥簡直是無理取鬧,無事生非,肯定腦子出問題了。

何太後說:宦官們管內宮,這是自古以來的製度,大漢朝的傳統怎麽能廢?而且,先帝剛下葬,你就弄走我的身邊人,難道讓我每天衣冠整齊地麵對那幫年輕士子們?

何進又勸,何太後不聽。再勸,還不聽。

何進在妹妹這裏碰了釘子,又跑回去跟袁紹討價還價。

“本初啊,太後不同意啊!不然咱們別全殺了,就殺幾個領頭作惡的吧!”

哪知,袁紹比何太後還硬。

袁紹說:“不行!宦官們離皇帝和太後最近,來回傳遞詔令,太要緊太危險,不都殺了,以後必是大患!你別猶豫了,必須殺!”

何進又被袁紹勸言,一臉的為難,真不知咋辦了。這時候,何進家那燒腦的血緣關係就冒頭了。他的後媽舞陽君,再加上何苗,都被宦官賄賂過,與他們關係親近。舞陽君、何苗去找何太後,玩兒命地勸:“可不能殺宦官,這對咱何家一點兒好處也沒有!”啥叫血緣?人家是親媽帶著親兄妹一窩親,這時候,何進倒像個外人了!

舞陽君、何苗還詆毀何進,說何進想殺了何太後的左右,他好更有力地把持朝政,就是要跟妹妹爭權,欺負小皇帝的節奏。何太後一聽,沒想到大哥還有這等打算!於是更堅定了決心,宦官不能殺。

這裏有兩個問題:袁紹為什麽要“殺盡”宦官?

第一,宦官確實太黑了。大宦官們瘋狂作惡,小宦官們就是他們的爪牙,學了這麽多年,剩不了幾個好的;而且,小宦官們給大宦官跑腿,鼓搗各種暗黑勾當,也知道了相當多的機密,留著就是後患。總之,內廷基本是早就腐爛惡臭到極點,全體惡變了。

第二,天下士人們的呼聲。這是袁紹最在意的。他想要的是天下人心,高亮光環,當然要做讓天下士人拍手稱快的事。宦官實在太遭士人痛恨了。殘害黨人的大仇,積攢了多少年啊。所以黨錮以來,士人跟宦官的仇幾乎是不共戴天。袁紹對天下民心走向,有著指南針般的敏感。他知道,天下士人需要的,是讓所有宦官都不得好死,所以他袁本初,就一定要替士人說話,敢為天下先!這樣他才能最炫!其實,袁紹憋很久了,當初和蓋勳他們就一起策劃過殺宦官,苦於沒有機會。現在,終於抓住一個人傻勁兒大的草包,當然要做到底!

另一個問題,何進大權在握,重兵在手,何太後一個深宮寡婦,她說不同意,這宦官就不能殺啦?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沒錯,如果何進真決心殺宦官,不理會何太後,完全可以快刀斬亂麻,玩狠就行。可何進為什麽把妹妹的話這麽當回事?我們細品一下就能找到答案了。其實,何進是在耍無賴!實質上,他自己也沒真想殺!他隻是拿妹妹當擋箭牌,來糊弄袁紹罷了!他一方麵不想得罪袁紹,因為離不開袁家和袁紹的支持,一方麵又不想跟宦官撕破臉,畢竟宦官對他家有恩,他也不想太不地道,於是隻好裝蒜。

何進一臉為難地瞧著袁紹,好像在說:本初啊,你看,不是我不聽你的,不是我不殺宦官,是太後她不同意!我也沒辦法啊!

袁紹早看出了他的鬼肚腸,心想,你個豬頭,還跟我耍心眼兒。那好,我就再逼你一把。然後,袁紹就給他出了一個十分可怕、十分詭異的主意。

召四方猛將及豪傑進京——搞兵諫!

其實,袁紹這一招,與其說威脅太後,不如說是給何進解套。你不就是想充好人嗎?那好,四方猛將一進京,你就可以把自己撇清了,你就對太後說:不是你想殺宦官,是天下人逼你殺!看太後還能怎麽辦?

何進一聽,這主意不錯。既殺了宦官,得來千古美名,自己還不用背鍋,好,可行!立刻就答應了。

我們再回頭看,肯定會說:這分明是個大昏招嘛!如果不是這招,哪還有後來董卓為禍京都!袁紹是不是瘋了?

其實,袁紹沒瘋。這是他能讓何進下決心的唯一辦法。而且,他評估過了。要召誰來他心裏早有了數,這些人他自忖都能控製得了。唯一頭疼的就是董卓。袁紹沒想到董卓能玩的這麽**裸,以他世族大公子的教養,沒能理解董卓的“羌”性。但他也不是拿董卓沒辦法,也是留有後手的。關於這些,下篇我們還會深扒。

反正,袁紹跟何進商量好了,召四方猛將及豪傑入京!其實這招不光我們後人不看好,當時有見識的一些人物也不看好。

陳琳對何進說:這簡直是欺詐呀!國家大事,怎能用這種手段?將軍有皇族的威望,又手握重兵,本來龍行虎步,殺個宦官,就像用洪爐燒幾根頭發一樣!隻要以雷霆之勢迅速發難,果斷出手,天下自然都聽您的。現在召猛將入京,這不是放棄了您的大權,把利器交到別人手裏嗎?到時大軍集會,自然是強者為雄,你爭我鬥,必會天下大亂啊!

曹操也嘲笑:啥?召天下猛將入京?這是什麽鬼計策?第一,宦官古今都應該有,隻要皇帝不給他們太多權,他們就鬧騰不起來。除掉元凶首惡就行了,用不著殺絕。第二,要殺宦官,有一個獄吏就夠了,哪用得著紛紛攘攘地招什麽外兵?這事鬧騰這麽大動靜,必定會泄露,我看你們肯定辦不成!

當然,何進不聽。

其實,陳琳和曹吉利都不了解何進的內心!好可笑,好奇怪,何大將軍居然幹不掉一群閹人?陳琳說的“鼓洪爐燎毛發”,曹操說的“一獄吏足矣”,前提都是何進決心殺宦官,心裏沒有彎彎繞!可實情是,何進沒真想!

袁紹心想,你倆也不深入調查調查,好歹摸清研究對象的心路曆程吧?何進要是肯下決心,我犯得著給他出這險招嗎?什麽“洪爐燎發”“一獄吏足矣”,根本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袁紹比曹操他們更了解何進。而且,曹操不同意“盡殺宦官”,跟他家的宦者出身恐怕也有關係。雖然他跟宦官不一路,可他老爸,他的家族,畢竟是宦官之家,到這時,曹老板不可能完全擺脫與宦官的幹係。

好了,袁紹這個所謂的“昏招”——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進京,我們就厘清原因了。袁紹不止是想威脅何太後,更主要的是逼何進。先給何進一個說辭,要殺宦官的不是他,而是全天下。隻有撇清了,何進才能真下決心。這是袁紹唯一有效的辦法。關鍵是何進太草包,太缺乏眼光和果敢。既然選了這個豬隊友,咱們袁大公子就隻能照顧隊友智商,出此下策了。

那麽,“四方猛將及諸豪傑”馬上就要進京,接下來,大戲又怎麽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