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跑了。往哪兒跑?當然是家鄉方向。
其實,他跟袁術一起合計的時候,倆人就都想定了,你回老家,我奔南陽。幹什麽去?招兵買馬,反董卓!咱可不是白白當逃犯的。也有可能袁紹在跑路的過程中,早暗暗跟他們聯絡過,兄弟幾個躊躇滿誌地商量,幹吧!天下洶洶,必須要扶正祛邪,咱們是時代精英啊,大任正在吾輩!
實質就是造反,成賊了!雖然,他們反的是董卓,但董卓挾持皇帝啊,這個“反賊”的大紅戳,無論怎樣你也洗不清的。四世三公、根正苗紅的袁公子,三代高官、厚享皇恩的曹吉利,終於決定做賊了。
其實,這需要多大的魄力!
這幾個,不但是朝廷的叛賊,還是家庭的逆子。袁紹、袁術把老袁家往朝裏一扔,你們的安危自個兒負責吧,我們要追求理想去了!曹吉利呢?一樣。老爸曹嵩也極不同意他整事兒,他索性就獨自跑了,比袁紹跑得還徹底,不但把老爸弟弟們扔了不管,連自己的家眷也沒帶。
這裏還有個小故事。
本來曹吉利這次到洛陽是把卞夫人和曹丕、曹彰帶在身邊的,他這一跑,小妾兒子都扔在京都了。在跑路中,袁術不知從哪兒聽到了訛傳,說曹吉利死了,他就把這消息通知了卞夫人。結果曹操身邊的人都慌了神,打算幹脆跑回老家去。這時,卞夫人特穩當地出來說話了:消息還不確定呢,我們就都跑了,如果將軍回來,還有什麽臉麵見他?所以,咱不能走。就算真大禍臨頭,那我們跟他一起死,又有什麽難的?結果,大家都聽了卞夫人的話,橫下心來等吉利。
後來曹操知道了這事,又感動又欣賞,我這個小妾心性非同凡人,真是納對了呀!
從這個故事,我們就能感覺出來,當時有多凶險。那時的吉利,畢竟是通緝犯啊!曹操真是一萬個小心,每根神經都像繃緊的琴弦,大事還沒做,小命是絕不能含糊的。
於是,那件惡名昭著的大血案,就在曹吉利驚弓之鳥一般的心態下,猝然發生了。
曹操從洛陽跑出來沒多遠,一天傍晚,到了城皋(現在的滎陽市汜水鎮)。突然想起,城皋縣還有一位故人呀。這人名叫呂伯奢,具體怎麽認識的不知道,但既說是“故人”,想必交情該是不錯的。曹操一邊警惕地跑路,一邊就琢磨上了。
吉利暗想:這個呂伯奢,從前交情不錯,不然……到他那兒去借個宿?可是,現在我是通緝犯呀,他會收留嗎?會不會翻臉把我上交給董卓?唉,人心難測,不好說,不好說。但實在沒地方躲,先上他那兒試試吧。他要真念舊肯收留,當然最好;如果想要害我,我再另作打算……
還沒到呂家門口呢,曹操這心事就已經拐八道彎了。
上前叩門,呂家人出來了,是呂伯奢的兒子。呂伯奢不在家,家裏隻有兒子們。曹操又開始念小九九了:就算呂伯奢會念舊對我好,他的兒子也不一定吧?誰敢擔保。我還是察言觀色,當心著吧。
曹操猶豫著報出真姓名。要知道,他從一開始跑路,就是又化妝又改名,這次報上名字,也是頂了極大的心理壓力。
不想,呂伯奢的兒子一聽是曹操,特別歡樂。
“早知道您是家父故友,今天不知貴客到來,真是失敬失敬啊!”立刻把曹操讓進門裏,先是接風慰問,把吉利安置得舒舒服服,然後,幾個人就一起忙活,置備酒菜款待貴賓。(《三國誌》注引《世語》:五子皆在,備賓主禮。)
曹操坐在房裏,越想他們那歡樂樣兒,心裏越發涼。不對呀!我是犯人啊!正常劇本難道不該是這樣:呂家兒子一聽是他,立刻神情緊張,一把把他拉進門,然後探頭出去四下觀望,看看是不是有人瞧見。隨後關緊院門,把他拉進柴房中,盡量壓低聲音說:“大人!我們知道您處境凶險,這裏不是安全的地方,今晚您先在這裏將就一夜,我們再給您想辦法!”
完全不是這樣啊!這幾個兒子居然大張旗鼓,歡天喜地,一點兒窩藏逃犯的警惕都沒有!難道……他們不知道董肥狼通緝我?還是……哼哼,先穩住我,然後殺我去請賞吧!
曹操的懷疑有理嗎?怎麽沒理!如果我們判定呂伯奢的兒子們都是無辜的,那他們這麽歡樂,隻有一種可能,就是他們不知道曹操是通緝犯。也許曹操出逃得快,通緝令隻傳達到了縣令那裏,還沒有到鄉間。但如驚弓之鳥的曹操,怎敢做這種樂觀假想。他當然更懷疑是後者。
本來一路上就嘀咕,現在更是草木皆兵,有點兒響動心裏就翻船。曹操已經做了最壞的推定,然後他就把那幾人的行為按套路解讀了。那麽……現在逃跑行不行?不行!這麽多人,能否逃得掉很難說,而且,就算逃了,這些人也會泄露他的行蹤,以後的路更沒法走。曹操驚疑之中,狠狠決定,我再看看,你們如果真要害我,那你不仁,就別怪我不義了!
偏在這時,曹操最疑最怕的時候,突然,一陣利器的響聲從廚房傳來!這一聲,終於刺穿了曹吉利的心理底線。好啊!你們果然是想殺我!虧得我早看出來了!我跟你們拚了!
曹吉利操刀衝出門來。幾個兒子全無防備啊!吉利的身手本來相當不錯,加上現在為保命,更是刀刀狠辣,轉眼間幾個人全被他砍了!嚇蒙了的呂家人衝出來保護主人,也都被吉利一個個砍倒。最後,幹掉了八個。
曹吉利殺紅了眼,在一片血泊裏找線索,發現剛才那“利器聲”其實是碗碟之類發出的,又看了一圈,也沒見什麽凶器。這時,曹吉利心裏的天平不知翻轉成什麽樣了,他發狂地淒愴大喊,就留下了那句遺臭萬年的名言:“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關於這話,我們後人熟知的版本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出自《三國演義》。這個改動,其實,是一個很有用心的過度解讀!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曹吉利本來在就事論事,其實到這時,他也沒有肯定,呂家兒子是不是真要殺他。如果是,那麽他沒殺錯(雖然狠辣了些,但畢竟為了保命嘛);如果不是,自然就錯了。曹操在說:不是他負我,就是我負他,誰能搞清啊!我寧願選擇我負他吧!事實上,從後人角度看,我們也沒有證據推定,呂家兒子真的不想殺吉利。這隻能是一個謎,到底殺錯沒殺錯,曹操沒搞清,我們也不可能搞清了。
再看“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真真很有用心地把曹操作惡的格局放大了,而且,是無限放大!老羅黑吉利的心思和手法,實在深入骨髓,又細入筆端。吉利還處在殺人的癲狂失智狀態,這八條人命就夠他瘋的了,他哪有工夫去想什麽“天下人”!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隻是做了個局部小惡,多簡單沒趣;“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惡作得多有個性!多大格局!越琢磨越帶勁兒,於是,“曹操真是天下巨惡啊”,也就呼之欲出了。
但是,這個解讀實屬過度。就算呂家兒子確實殺冤枉了,也跟“天下人”沒任何關係。
說到這裏,曹操的心理,倒讓我想起一個梗來。
話說有一人急著要釘柵欄,沒有錘子,就想跟鄰居借。但他跟鄰居又不是特別好,沒把握人家會不會借他。還沒去借呢,這人就坐院子裏嘀咕上了:去年因為門口停車的事,跟他發生過不愉快,他會不會還記著,就不借我啊?嗯,有可能,他就是個小氣鬼!上星期娃的氣球飛他家院子裏了,他倒是給送回來了,但看那表情,連個笑模樣都沒有,不就是一個氣球嘛,真小氣!還有……還有……這人翻過來掉過去地想,越想越生氣,還沒去鄰居家呢,自個兒卻得出結論了,鄰居是小氣鬼,鄰居記恨他,鄰居肯定不會借他錘子!
這人氣得不行了,噌地跳起來,直奔鄰居家而去。敲開門,鄰居剛一露麵,他就對著人家的臉,大喊一聲:“留著你的錘子吧!”然後氣哼哼地走了……
其實,這個梗在生活中屢見不鮮,誰能說,自己從沒幹過這樣的事?曹吉利在發瘋前,跟這借錘子的心理是一樣一樣的,沒啥不可理解。當然,最後他比借錘子的有主觀能動性,也敢幹得多,不是跑過去喊“你們拿我的命去領賞吧”,而是直接操刀,“你們想要我的命,先拿命來吧”。這裏表現的,才是真正的“曹操特色”。
那麽呂伯奢血案,就解得差不多了。這整個事件,對曹操來說,很可能是一場冤殺,但也有可能不是。這裏,我不想過多地譴責他,因為他的心路,不是不能理解。不過,曹吉利在其中表現得多疑、野性、逞能、敢幹、殘酷、絕殺,也實在是他的特征,不容推卸的,因疑而殺人,他也不是僅此一次,以後還有更充分的表現呢!
最後還需提一筆的是,事實上,吉利殺的是呂伯奢的兒子和家人,沒殺呂伯奢。當然,這事對呂伯奢來說,還不如殺了他!無法想象,呂老爺子推開家門,看到如此慘狀時,會是何等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