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的“愣頭青”們
說前三國這段兒,必然要說黨人。“黨錮”“黨人”這倆詞,也是整個三國曆史的常見。黨人是那個敗壞到潰爛的世道裏,最高、最亮的正義之音。而且,三國好幾位大佬都跟“黨人”有扯不清的關係,這點關係嚴重影響了大佬們出道時的氣場和光環。所以,黨人,我們還得正經地扒一扒。
黨人是怎麽出現的?
我們知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此後整個漢朝成了儒家的黃金盛世。太學也很發達,到桓帝時太學生已經達到了30000。除了太學,東漢的私學更興盛,“私學”就是現在的“民辦學校”,但這個“民辦”可不是一般的“民辦”,師資力量極雄厚,很多學富五車的大儒,宗師級別的,都親自開館講課,慕名而來的學生,少的幾百幾千,多的上萬。
這麽多太學生、民間學子,學成後就得走向社會,要當官、要報國濟民啊,可偏偏宦官全方位把持了用人,把所有仕進的路給堵死了!於是,正直的儒士,還有太學生、民間學子,就“聯合”了起來,專門跟宦官對著幹。凡是宦官反對的,他們都支持;凡是宦官支持的,他們都反對。
他們——就是“黨人”。
嚴格地說,其實這些士人不能算“結黨”,也從沒真的有組織有策劃地幹成過什麽,所謂“聯合”,隻是你抬舉抬舉我,我抬舉抬舉你,起個好聽又驚人的名頭,相互標榜,諸如“三君”“八俊”“八顧”之類。“聯合”,也就是聯合起來一塊兒喊“殺宦官”。既然被欺負得隻剩一張嘴了,那就用盡生命去嘶吼吧!但漢桓帝後來給定了性,定罪為“結黨”,所以史上叫他們“黨人”。“黨錮”,就是對黨人實行“禁錮”,不許他們再出來做官。
那麽,怎麽評價黨人?這八個字挺合適:正義有餘,智術不足。
黨人代表天下正義,這是沒錯的,而且他們追求的是“絕對正義”。在“黨人”眼裏,天下敗壞成這樣,萬惡之源就是宦官。宦官是天下至濁,他們是天下至清。他們就是要“激濁揚清”,要為國家去汙。所以,黨人的“滅宦官”行動極其果敢,也極有骨氣。
李膺,在司隸校尉任上,中常侍張讓的弟弟張朔當縣令,貪財殘忍,竟殺死了孕婦。張朔害怕李膺追查,就跑到哥哥家裏,躲進了張讓家的空心柱子。哪知李膺啥也不管,直接帶人闖進張讓府,砸碎柱子,把張朔抓走了。審訊之後,一拿到認罪口供,李膺也不上奏,就把張朔殺了。這時期,宦官們個個戰戰兢兢,就連放假都不敢出宮門。桓帝奇怪,問:“你們怎麽都不回家,守在朕這裏幹什麽?”宦官們痛哭流涕地跪倒在桓帝麵前,無比委屈地說:“我們害怕李校尉……”但最後,李膺卻因為“黨錮”而死。
劉祐,擔任大司農,中常侍蘇康和管霸仗著在宮中主事,在民間大肆霸占良田美地,山林湖澤,當地官員和老百姓個個眼裏看著,敢怒不敢言。劉祐直接發公文到當地,把宦官們霸占的全部沒收。哪怕觸怒皇帝,讓他去服苦役,都在所不惜。後來,劉祐因為“黨錮”被罷免,最後死在家裏。
岑晊,擔任弘農縣功曹,有個叫張汎的富商,特會玩雕刻,他下工夫賄賂了宦官,在民間仗勢橫行。岑晊把張汎抓了起來,可偏趕上桓帝大赦,還得放人。岑晊一不做,二不休,管他是不是大赦,直接把張汎殺了,還殺了他家的賓客兩百多人,都殺完了才上報。桓帝大怒,岑晊就此逃亡,也被奉為黨人的典型。
……
這就是黨人的“正義”。不但跟宦官對著幹,也跟皇帝對著幹。
但是……宦官的勢力遍天下,要幹成大事,總得有點組織策略,研究研究大家怎麽配合,一步兩步三步怎麽走,特別在皇帝那邊,該怎麽進退?麵對這些最有用的問題,黨人們卻好像從沒認真想過。或者他們認為,一群閹醜小人哪配讓他們動這些心思,簡單,一殺了事,也就是——滅了宦官。最好但凡不長胡子的,都一個不剩(當然,最後這個願望被袁紹實現了)。
後來,黨人和外戚竇武聯合,打算“消滅”宦官,可到了舉事時,又不精於謀劃,被宦官囂張反撲,敗得一塌糊塗。
他們可能從沒意識到,皇帝本來是可爭取的,做成這事,是需要些手段和策略的,讀書人的任務,是重振大漢天下,而不是去找一群閹人報仇。
這下,皇帝徹底站到了宦官那邊,還特意設了黃門北寺獄,專門審訊和關押黨人。甚至黃巾之亂爆發後,有人勸靈帝殺掉十常侍,好順應天下人心,靈帝還委屈地說:“全殺了?難道十常侍裏就沒有一兩個是好的!”看,皇帝對宦官是很有感情的!所以,黨人這種你死我活的愣頭青式“正義”,本身就不太明智,政治手腕也欠靈光。
於是,最後的結果是:宦官不但幹掉了外戚,也幹掉了黨人,幹掉了“正義”。前後兩次“黨錮”,正義之士被殺的被殺,逃亡的逃亡,剩下的都被轟回了家,不許出來做官。官場,徹底成了閹人的天下。
不過,黨人雖然被害慘,但他們依然是時代的高亮!而且,還引領了時尚!
啥叫時代明星
黨人等於正義。不但全天下的老百姓信,在朝的官員們也都信。而且,他們要的是“絕對正義”,因為“絕對”,就更有號召力了。民心這東西,向來是感性的。民眾的心聲,不問過程和結果,要的就是喊出來!先吐一口惡氣再說。黨人,恰恰跟這個“心聲”極合拍,也是不問過程和結果,拚上性命,也要喊出來!
黨人收獲了天下人心。老百姓恨宦官,也順帶著怨皇帝,黨人,正好替他們出了這口氣!而且,黨人都是讀書人,個個學問好,品性高,還風度恢宏,現在這天下,還有什麽可推崇?當然隻能是他們!
李膺號稱“天下楷模”,全世界都向往。學子們擠破頭地去拜訪,誰要是被李膺接見了,就叫“登龍門”,簡直像科考中了進士一樣!就連出身潁川荀氏這等金標家族的荀爽(荀彧的叔叔),某天替李膺趕了次車,回來都喜滋滋地跟人說:“今天,我總算能給李君趕車啦!”
還有一位叫景毅的,在朝廷做侍禦史,他兒子拜了李膺當老師,黨錮時,幸運地沒被劃進黨人名單,躲過了抓捕。要換成平常人,早該謝天謝地,百般慶幸了,哪知景毅卻十分不滿,“我兒子明明是李膺的學生,憑什麽不記他的名字!俺們是李膺的正牌弟子,憑什麽抓黨人,卻把俺們漏了!”於是,景毅立馬上書辭官回鄉,自己要求禁錮去了。
看看李膺在天下人心中有多神聖!權力富貴不重要,身家性命也不重要,“黨人”的燦爛光環,才是吐血的追求,做個黨人,才真叫“牛”!就算一時做不成,那“像”個黨人也行啊!
還有……黨人“明星”範滂,黨錮後出獄回家,汝南、南陽兩個郡的士大夫恨不得都跑來歡迎,車子挨挨擠擠排得沒邊兒,總共幾千輛!這哪是接待刑滿釋放人員,根本是熱烈慶祝英雄凱旋返鄉!
黨人“明星”郭泰跟李膺交情特好,於是也名震天下。郭泰從李膺那兒出來,整個京都的士子們都趕去送,排隊的車子,也是幾千輛!郭泰跟李膺坐一條船走,粉絲們眼巴巴地遠遠瞧著倆人,瘋狂尖叫,“他們哪還是凡人,一定是兩個神仙!”——絕對是“明星”。郭泰一不小心就引領了時尚。有一回趕上大雨,郭泰的頭巾淋濕了,大概是為了方便,他就把頭巾折了個角,想想那形象,其實挺狼狽的。誰曾想這個狼狽的“折角”被粉絲們瞧見了,沒幾天就風靡了天下,滿大街的書生,頭巾個個都折起了角來!這折角頭巾還成了品牌,因為郭泰字林宗,所以就叫“林宗巾”。就算你是個屌絲書生,隻要戴上“林宗巾”,立馬就能加入時尚,成潮流中人了。
要說這年輕人追星,也真是人類社會的永恒規律。隻不過時代不一樣,星的種類也不一樣罷了。總之,前三國那些年,那個外戚和宦官金環蛇一樣狂虐天下的時代,真正的時尚明星們,是黨人。想被人看得起,誇你有才有品,那就去當個黨人吧。當不成,那就“裝”得像個黨人好啦!
袁紹曹操的小片花兒
年輕人愛追時髦。那麽,我們就要插一筆,說一下兩個非常可愛、非常聰明、更非常超量級的追時髦年輕人了,他們就是三國的兩位大主角——袁紹和曹操。
熟悉三國的朋友都知道,袁紹和曹操是發小,一塊兒在洛陽混大的,那是打小一起和尿泥的交情!不過,關於他倆的搗蛋事,進了三國再細說,這裏主要扒一扒,這倆紈絝小青年是怎麽追時髦、“裝”黨人的。
其實那時跟袁紹、曹操一起混的,至少還有三位——張邈、何顒、許攸。張邈和何顒,都是真正的黨人!張邈是“八廚”之一,何顒呢,跟李膺他們關係特別好,已經接近黨人核心了。許攸,也是著名的反宦官熱血青年。
這一夥人裏,袁紹是頭兒,大家都是奔袁大公子來的,論家世論氣度,誰比得了。曹操是跟著哄的,沒有袁紹,人家誰也不鳥他。時代主題是“反宦官”,你曹操的爺爺就是大宦官,瞧見你躲還躲不及,誰會跟你一頭兒!
曹操是不是很尷尬?但尷尬也得混啊。曹操有誌氣得很!他就是不甘心當個宦官之後,不甘心被時代淘汰,他也得跟上潮流!正好,借著袁紹的光環,也能跟黨人一塊兒說天下、論英雄了。
曹操得個好評真是太難,因為他腦袋上的鍋實在太黑,正義的黨人沒把他踹進宦官的溝裏,一腳踩死,已經算客氣了!所以,當黨人明星何顒終於給出一個好評時,曹操簡直美得手舞足蹈。
何顒一聲歎息,說:“漢家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大漢就要滅亡,能安定天下的,一定是這個曹操吧!
評價夠高!要知道,黨人明星好評一次,頂級福利可就是名揚天下!難怪曹操高興得手舞足蹈。那何顒又“歎”什麽?給了好評,難道還有遺憾?沒錯,何顒大讚曹操,確實有點兒遺憾。遺憾就在,曹操出身的巨鍋。何顒還有半句話沒說出來呢:“可惜了你啊,是個閹黨之後……”
曹操鐵了心拋棄“閹三代”的得意日子,很“像”個黨人似的懟宦官、踩宦官,雖然我們家就是大宦官,但我還是要反宦官!我曹吉利,就是這樣的衝浪青年!(吉利是曹操的別名。)
——曹操就是這麽出道的。從跟著袁紹“裝”黨人開始。那袁紹呢,又是啥情況?
相比曹操的尷尬和擰巴,袁紹從容多了。四世三公,出身頂豪,袁大公子天生就帶著金標。曹操腦袋上罩著大黑鍋,襯得滿臉黑線,可袁紹頭頂卻光芒四射,人看著都帥多了。曹操想出頭,隻有折騰,躥上跳下地求好評,袁紹呢?淡淡一笑足矣。大可以放下身段,低調,再低調,他越低調,別人的評價就越高。“折節下士”這成語,誇的就是袁紹。
袁紹是這群“衝浪青年”的頭兒,表麵上不問世事,朝廷讓他做官也不去,卻暗中通過何顒給黨人提供各種幫忙,哪個黨人需要營救,袁紹幫想轍,哪個黨人需要避禍,袁紹幫聯絡……漸漸地,大家都知道了,京都那個小青年袁本初,稟性正直,氣度非凡,倍兒有範兒!於是,年輕士人都願意跟袁帥哥結交。
看看這袁紹,已經是個“小盟主”了有沒有?後來,關東群雄討董卓,為啥大家意見那麽一致,“公推袁紹為盟主”,這個“盟主”可不僅僅是一個“四世三公”的招牌就能搞定的!人家袁紹是真做了,而且是在“暗”中!
這個“暗”,很高明。袁紹不會像黨人那麽冒尖,那麽激進,頭腦明智又冷靜,把局麵看得明明白白。黨人為什麽反宦官?雖然話說“為國家去汙,重振大漢天下”,但實質的原因是,宦官擋了他們的仕進之路!但是……宦官可沒有擋他袁本初!因為,根本擋不住。朝廷還召喚他去做官呢!隻是袁大公子不感冒而已。袁紹不會真像黨人一樣去跟宦官有你沒我,有今沒明,他要借黨人的勁兒繼續養他的“人望”,把這個時髦追足。
所以,袁紹跟黨人的關係,那叫“趕了個時髦,就一網撈得天下美名”,“像個黨人”,才最恰到好處,才是真牛。
真成了黨人,一爆而散,一刺而折,就是死,也沒多大價值。“像個黨人”,才是成功的真境界!既保全了自己,又博來了名望。袁紹這小夥,絕對是那個時代的超一流……
那麽,在“裝黨人”這事兒上,袁紹和曹操都挺成功,都弄來了自己想要的。一個養足了“人望”,名揚天下;一個基本刷新了“閹三代”的麵目,人們都已經知道了,曹操這小子確實不是閹黨陣營,人家是潮流青年,真心反宦官!
因為袁紹和曹操的起家,跟黨人的關係相當密切,所以,我們先把兩人出道的事兒說了。不過,這不是他倆的正式出場。現在,我們得先整完大漢朝的魔幻怪局,把一切都打理停當,然後,三國人物們就可以閃亮登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