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醫生的話是要死人的

人吃五穀雜糧,沒有不生病的。可以說,醫學就是人類在同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大夥都知道,古代的醫學水平特別落後,傷寒、重感冒這類小病都有可能要人命。

你知道為啥古代的醫學水平這麽落後嗎?除了受到科技水平的影響,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古代的讀書人隻醉心於功名利祿,從來不拿學醫當回事。

然而,直到一個人的出現,才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披上白大褂,成了白衣天使,而這個人就是出生於東漢末年的“醫聖”張仲景。

據說,張仲景擔任過長沙太守。那麽,他為何會棄官從醫呢?這還要從一場流行病說起。

當時,曹操、劉備、袁紹等人為了爭奪天下,整天互相傷害,致使全國屍橫遍野,疾病肆虐。

張仲景出生於一個擁有兩百多口人的大家族。然而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這個大家族的成員因為感染傷寒差點兒死絕。

眼睜睜地看著親人一個個離世,家族漸漸沒落,張仲景悲痛萬分,這才下定決心棄官從醫。

在接下來的歲月裏,張仲景一心專研古人遺留下來的醫學著作,再結合自己多年來的行醫經驗,終於寫成了對中國醫學史產生巨大影響的《傷寒雜病論》。

由於他對醫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被譽為“醫聖”。

話說,張仲景的醫術到底有多厲害呢?咱們來看一看他是如何給東漢建安年間文壇最火的偶像天團“建安七子”中的王粲(càn)看病的。

王粲二十多歲時,曾巧遇張仲景。張仲景看了他一眼,然後對他說——

王粲自認為身體沒毛病,所以沒把張仲景的話當回事。

三天後,當張仲景再次見到王粲並問他是否按時服用了五石湯時,王粲撒了個謊,說自己服用了,但被張仲景一眼識破。

這次,王粲同樣沒把張仲景的話當回事。

二十年後,果然如張仲景所言,王粲的眉毛開始脫落,半年後便去世了。

想必大家都吃過餃子吧?據說,餃子的發明也跟張仲景有關。

事情是這樣的:就在張仲景辭官返鄉的那年冬天,他看到家鄉的很多老百姓因為饑寒交迫耳朵被凍傷。

張仲景十分心疼大家,便研製出一種可以預防耳朵被凍傷的食療方子,名“祛寒嬌耳湯”。

小貼士

祛寒嬌耳湯是怎麽製作的呢?先將羊肉與一些祛寒的草藥放在鍋中煮熟,然後撈出來剁碎,再用麵皮將這些剁碎的東西包成耳朵的樣子。由於包好的東西既像耳朵,又能防止耳朵被凍傷,所以張仲景為它取名“嬌耳”。隨後,再把嬌耳放入原湯中煮熟,將嬌耳和原湯一起吃下,就能起到預防耳朵被凍傷的效果。

在冬至那天,張仲景支起一口大鍋,熬製了很多祛寒嬌耳湯,然後施舍給周邊的老百姓。

老百姓吃過祛寒嬌耳湯之後,渾身暖和,耳朵生熱,所以耳朵再也沒有被凍傷過。

後來,老百姓便學著嬌耳的樣子製作出了餃子。

等到張仲景去世後,老百姓為了紀念他,便選擇在每年的冬至吃餃子。於是,在冬至吃餃子便漸漸成了一種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