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杆子不可怕,筆杆子才可怕
你知道今天的人為啥能夠知道幾百年前甚至幾千年前發生的事情嗎?那是因為幾乎曆朝曆代都有一批專門負責記載前代以及當代曆史的史官。
在這些史官中,你知道誰的名氣最大嗎?當然是“史聖”司馬遷了。
司馬遷年輕時是一名骨灰級驢友。到過很多名勝古跡打卡,比如,去九疑山看過舜的墳塋,去會稽山看過禹的墓穴,去齊魯大地領略過孔子的遺風。
後來,司馬遷進京做了個小官。其間,他曾被派往外地出差。也是在這一年,漢武帝決定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
小貼士
所謂“封禪”,就是到泰山祭祀天地。之所以選擇泰山,是因為古人認為五嶽中泰山最高。帝王們之所以樂於舉行封禪大典,其實是為了告訴世人自己受命於天,同時向上天報告太平以及自己的輝煌成就,答謝上天的護佑之功。在中國曆史上,雖然出現過四百多個皇帝,但舉行封禪大典的卻屈指可數。為啥會這麽少呢?並不是皇帝們不想舉行,而是因為隻有建立過巨大功業的帝王才有臉舉行。
當時,司馬遷的爸爸司馬談正擔任太史令。他本該跟隨漢武帝一同前往泰山參加百年不遇的盛典,沒想到途中病重,滯留在了洛陽。
無法參加封禪大典,注定要成為司馬談心中的一大遺憾。然而,更讓司馬談感到遺憾的是,他還沒有將明主賢君、忠臣義士的事跡記錄下來,編撰成一部偉大的史書,卻就要跟這個世界說拜拜了。
就在這時,司馬遷恰巧出差歸來,並在洛陽見到了病重的爸爸。
司馬談眼含熱淚地握著兒子的手,叮囑他說——
由於無法參加封禪大典,司馬談內心極度鬱悶,不久便去世了。
司馬談去世三年後,司馬遷做了太史令。一上任,他便大量研讀國家圖書館裏收藏的書籍,為撰寫一部偉大的史書做準備。
有個叫壺遂的人聽說司馬遷打算撰寫一部偉大的史書,便十分不屑地對他說——
司馬遷十分不讚同壺遂的觀點,於是反駁說——
不久,司馬遷便開始動手撰寫史書,而這部史書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史記》。
不過,它最初並不叫《史記》,而叫《太史公書》,後來大家才稱它為《史記》。
然而,就在司馬遷撰寫《史記》的第七個年頭,他卻因為“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投降匈奴一事而身陷囹圄。
這是咋回事呢?原來,李陵在率領五千漢軍進攻匈奴時遭到埋伏,被匈奴單於的八萬大軍包圍。
其間,李陵雖然率軍拚死作戰,殺傷匈奴一萬多人,但最終因為缺糧缺箭,又沒有救兵,便投降了匈奴。
漢武帝聽說李陵投降匈奴後,龍顏大怒。群臣紛紛落井下石,唯獨司馬遷一人替李陵辯解。
事實上,司馬遷與李陵雖然是同事,但兩人並無交情,那麽司馬遷為啥要替李陵辯解呢?因為司馬遷認為李陵既是個孝子,又是個愛國青年。
漢武帝誤以為司馬遷想詆毀李陵的上級領導,替李陵說情,於是將司馬遷交給法官治罪,結果司馬遷被判處死刑。
如果司馬遷被殺,我們今天就不可能看到《史記》了。那麽,司馬遷為啥沒有被處死呢?
小貼士
在當時,被判處死刑的人有兩種辦法可以不用死:第一種辦法:花錢贖命。漢法明文規定,隻要能拿得出五十萬錢就能免死;第二種辦法:以宮刑替代死刑。如果犯人既沒錢,又不想死,那就隻能選擇接受宮刑,就像後世的太監一樣。
司馬遷家窮得叮當響,肯定拿不出巨款去贖命。如果他想活命,隻有一個選擇——接受宮刑。
司馬遷認為宮刑是對人最大的侮辱,那麽他為何還要選擇宮刑並屈辱地活下來呢?因為隻有活著他才能完成《史記》。
小貼士
司馬遷認為,如果他伏法被殺,如同九頭牛身上掉下一根毛發,與螻蟻沒有區別。與此同時,他想到很多心靈雞湯式的勵誌故事。比如,西伯侯被拘禁而寫下《周易》,孔子受困而撰寫了《春秋》,屈原被放逐而創作了《離騷》,左丘明失去光明才完成《國語》,孫臏被挖去膝蓋而寫下《兵法》,呂不韋被貶才編撰了《呂氏春秋》,韓非被囚而寫出《說難》《孤憤》,而《詩》三百篇也大多都是聖賢們抒發悲憤之情而創作。所以,這些故事更加堅定了司馬遷完成《史記》的決心。
據司馬遷透露,在施行宮刑後的那段日子裏,他每天坐在家裏精神恍惚,好像丟掉了什麽。出個門也不知該往哪兒走。每當想到自己遭受的恥辱,脊背上的冷汗時常會打濕衣襟。
就是帶著這種巨大的屈辱和滿腔悲憤,司馬遷花費了十四年,終於完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小貼士
《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共計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多字。它記載了傳說中的軒轅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三千年來的曆史。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也正是因為《史記》才被後人尊稱為“史聖”的。
司馬遷生前並沒有將《史記》公之於眾,直到他死後,《史記》才在小圈子裏流傳。
多年後,在他外孫的大力宣傳下,《史記》得以廣為流傳。直到今天,《史記》依然是曆史愛好者的必讀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