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用“形”這個詞來為本篇命名,講述了軍事發展本身就是一個形的變化,戰爭的勝負是由客觀物質條件決定的,並講述了如何善用這些有利條件。形,簡單來說,就是有形的物質。孫武並沒有將這種客觀物質力量看成是死的、靜止的。他在篇末用“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這樣一個簡單的比喻來形容思維的變化,指明了要把物質的力量集中化,並決開這積水,讓它從幾百丈高的懸崖上傾瀉而下,這種迅猛的運動速度加之積水的重量可以增強其衝擊的力量。把物質看成運動中的物質,這在古代軍事理論中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孫子說:從前善於作戰指揮帶兵打仗的人,總是要先給自己創造有利的條件使自己處於不可戰勝的地位,然後再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良好時機。要想做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關鍵在於自己要給自己創造充分的有利條件;要想先戰勝敵人,關鍵在於能看出敵人中間出現的可乘之機。因而,善於帶兵打仗的人,能做到自己是不可戰勝的,而不能使敵人一定出現被我戰勝的情況。所以說,勝負是可以預測的,但是卻不能強求。如果自己這一方有了不可戰勝的條件,這是防守方麵的事;等到敵方出現了可乘之機,這是屬於進攻方麵的事。防守,是由於兵力不足;進攻,是由於兵力有餘。善於防守的人,深藏自己的兵力於各種地形之下,這樣就會使敵人無形可窺;善於進攻的人,高度發揮自己的力量,動作於各種天候之中。因而,作戰的時候既能有效地保全自己,又能大獲全勝。

可以預見勝利,但是如果不超過一般人的見識,那就算不上高明中最高明的;經過全力作戰而勝利,天下人稱頌打得好的,也不能算高明中最高明的。就像能舉起秋毫並不能代表你的力氣大,能看見太陽、月亮也不能代表你的眼睛很明亮,能聽得見雷霆也不能說明你的耳朵很靈敏一樣。古來所說的善於作戰的人,總是會打敗那些很容易就被打敗的敵人。因而,這些善戰者打了勝仗,既沒有智謀的名聲,也沒有勇武的功勞。他帶兵打勝仗是沒有絲毫懸念的,之所以沒有懸念,是因為他的戰略措施先造成必勝的條件,是在戰勝那早已處於失敗地位的敵人。善於帶兵作戰的人,總是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因而也就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打敗敵人的機會。因此,勝利的軍隊總是在已經具備了打勝仗的條件之後才去攻打敵人,而失敗的軍隊卻總是先要跟敵人打上幾個回合,企圖在苦戰中去求僥幸的勝利。善於用兵的人,最先關注的總是應該怎樣修明政治,怎樣更好地整治軍紀法度,所以能成為把握戰爭勝負的主宰。

軍事上有五個範疇: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數”,四是“稱”,五是“勝”。“度”產生於土地幅員的廣狹,土地的麵積決定“量”(軍備儲存物資的多少),“量”的不同又決定“數”(軍中將士的多寡),“數”決定“稱”(整個軍隊的戰鬥實力),“稱”就決定了在戰爭中的勝負優劣。所以勝利之師如同以鎰對銖,能以強大的軍事實力戰勝弱小不堪一擊的敵方,敗亡之師則如同以銖對鎰。智謀高超的人指揮部隊作戰,就像是千仞之高的山澗積水決開了一樣,一瀉萬丈,這就是重大的物質在迅猛運動中加強了力量的表現!

就本篇而言,孫武明確地提出了要先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再結合“敵我雙方的五個對比”,這樣就可以做到進可攻,退可守,然後再追求製敵之道。

公元188年,後漢的涼州叛軍王國將陳倉圍困住了,左將軍皇甫嵩和董卓各率兵兩萬救援陳倉。按照董卓的想法應該是快速奔赴陳倉,但皇甫嵩卻不同意,於是兩人起了爭執。董卓說:“如果我們快速趕到陳倉,就可以保住陳倉;如果去晚了,陳倉就會被攻破,到時候,所有的救援都是徒勞的。”

皇甫嵩反駁道:“你這樣說不對。與其現在先發起進攻,還不如等敵人疲憊了再去進攻。到時候敵人的防守不足,而我們卻士氣正足,攻擊也會十分迅猛。陳倉雖然是一座小城,但防守堅固,雖然說王國的兵馬很強壯,但想要攻下陳倉也至少需要八十餘天。等到陳倉快要守不住的時候,王國的軍隊也十分疲憊了,到時候我們就可以領取全功,既然這樣,我們為何還要著急去救陳倉呢?”

結果正如皇甫嵩所說,王國圍困陳倉八十餘天,陳倉守將堅守不出。連續的攻城讓王國的軍隊十分疲憊,無奈之下,王國的軍隊隻能撤退。就在這時,皇甫嵩突然對王國的軍隊發動進攻,並且連連告捷,而王國也被殺死於亂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