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嵩正是預見了陳倉短時間內不會被攻破才會如此以逸待勞,結果以最小的代價取得了最大的戰果。如果按照董卓的意思,就會引起王國的誓死反撲,到時候,即使有陳倉的合作,可以兩麵夾擊,也會有很大的損失。可見,皇甫嵩對當時的情況十分清楚,在客觀的分析下,才會有如此動作。古往今來,戰爭不斷,在己方處於被動的時候,就要有長久的打算,隻有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公元前266年,趙惠王去世,他兒子孝成王即位。因為孝成王年紀小,還沒有執政的能力,所以由他的母後趙太後執政。當時,趙國國內動蕩不安,雖然有藺相如、廉頗等忠臣輔佐,但國勢已經大不如前。秦國看到趙國這樣,就乘機派兵侵犯,連續攻占了趙國的三座城池。趙國上下都害怕了,於是很多人建議向與趙國關係好的齊國求援。齊國答應了趙國的求救,但是提出一個條件,就是讓趙太後的小兒子長安君到齊國去做人質。趙太後一聽說這種情況,立刻回絕了齊國的要求。

秦國一看齊國沒有出兵,於是對趙國發起了更加猛烈的進攻。趙國危在旦夕,國內臣民非常惶恐。很多人為了大計勸說趙太後讓長安君做人質,趙太後一聽,十分生氣,對眾臣說道:“誰要是再敢和我提起這件事,我就要往他臉上吐唾沫了。”

趙太後都這麽說了,眾人誰也不敢提及此事了。一天,趙國的老臣觸龍去見太後,趙太後正在生氣。看到了趙太後,觸龍做出了快步走的姿勢,但還是慢吞吞地挪動著步子。到了趙太後跟前,他說:“老臣腿腳有些毛病,所以想快點走路也快不了,希望太後見諒。很久沒來看望太後您老人家,擔心您貴體有什麽不適,所以今天來看望您。”

“哀家身體最近不是很好,全靠坐攆走動。”趙太後回答。觸龍又問:“您每天都吃些什麽東西呢?吃多少呢?”

“哀家每天隻是吃點稀的東西罷了。”

“老臣最近也不想吃東西,不過每天堅持走上個三四裏地,這樣慢慢地就能吃點東西,身體也好些了。”聽他說完這些,太後的怒氣稍微消減了一些。

看到太後的麵色好轉,觸龍就和太後拉起家常來,說著說著就將話題扯到了自己兒子的身上。觸龍有些傷心,他說希望自己死後趙太後可以為自己15歲的小兒子在宮裏安排一個黑衣衛士的職務。趙太後一聽,笑了笑說:“你們男人也這麽疼愛孩子?”觸龍回答:“不比女人少啊。”趙太後覺得很有意思,就繼續和他說,當然話題離不開孩子。

觸龍說:“我覺得您疼愛長安君不及疼愛燕後。”趙太後疑惑:“愛卿這話怎麽說?”

“燕後出嫁的時候,您摸著她的腳後跟為她哭泣。而且每次祭祀的時候,您都為她祈禱,祈禱她不被趕回來。”

“可是這跟疼愛誰有什麽關係呢?”

觸龍接著說:“禍患來得早的會降臨到自己的頭上,禍患來得晚的會降臨到子孫頭上。國君的子孫不一定好,這是為什麽呢?是因為他們地位高卻沒有任何功績,而且還能占有很多的土地和珍寶。您現在疼愛長安君,給他高官厚祿、珍寶土地,可是您百年後呢?他沒有了依靠,也沒有功勳,那個時候長安君靠什麽在趙國立住腳呢?我覺得您該為他做長遠打算,所以我覺得您愛他及不上愛燕後。”

趙太後聽完這些,茅塞頓開,然後慢慢說道:“你說得對啊,那麽長安君就交給你吧,你想派他去哪裏就去哪裏。”

由於情況危急,觸龍也沒敢多耽誤,馬上就派人將長安君送到了齊國。齊國一看趙國如此講信用,馬上發兵對趙國增援。秦國見狀,隻好撤兵,趙國的危機也就解除了。

從上麵的案例可以看出,弱者如果想要立於不敗之地,往往要借助第三勢力的援助,而這種援助也同樣具有遠近之分,智者會在危機解除的同時去除掉藏在深處的禍患;一般統領隻能做到解除近期危機;而愚蠢的統領則有可能會失去自己的領地。當然,弱者的反擊也同樣犀利,隻是考慮的情況要更多一些。如此一來,弱者更趨近於沉默者,更有一些弱者可以用表麵形勢來依附大勢力,這樣也是一種好的情形。

“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這是孫子兵法中的用兵原則。這個原則在現代企業競爭中同樣適用,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以逸待勞,從而最後達到借力打力的效果。中國乳業巨頭蒙牛和伊利之間的商業競爭,就詮釋了這一理論。

說到蒙牛和伊利之間的這場商戰,還要從蒙牛的總裁牛根生談起。牛根生其實是伊利培養出來的,可以說是個伊利人。但在走出伊利後,現實使這個當年伊利的銷售老總發生改變的同時,也使他學會了許多,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懂得了靈活地運用《孫子兵法》中的計謀。

蒙牛剛開始時在市場上名不見經傳,如果說那時的伊利是大象,蒙牛也就是隻螞蟻。但牛根生知道,要學會等待。所以,他非常注重借助外部力量發展壯大自己。

首先,他把8個中小型乳品企業變為自己的生產車間,盤活了7.8億元資產,經營了冰淇淋、**奶、粉狀奶3個係列40多個品種的產品,使蒙牛產品很快打入全國市場,當年銷售收入就達到4365萬元。就這樣,借力的同時,蒙牛在半年時間裏,擠入了中國乳品企業銷售收入排行榜,由千名之末躥升至第119位。

在此之後,蒙牛迅速創立自己的“根據地”,高起點地建起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17條冰淇淋全自動生產流水線和22條**無菌奶生產流水線。隨後,運用經濟杠杆的調控作用,蒙牛整合了大量的社會資源,把傳統的“體內循環”變作“體外循環”,把傳統的“企業辦社會”變作“社會辦企業”。這其實就是《孫子兵法》中所說的達到了“進可攻,退可守”的狀態。

同時,牛根生對《孫子兵法》的運用,在對待伊利的態度上表現得更為突出。在蒙牛羽翼未豐的時候,牛根生暫時收起了自己的野心。在品牌上,蒙牛甘當老二,依附於伊利,借勢於伊利。蒙牛巧妙地通過“甘當內蒙第二品牌”的品牌宣傳和“中國乳都”等概念的推出,叫響了自己的品牌,從而讓一下子就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這可謂牛根生的高明之處,靠近大樹先乘涼,巧妙借勢。

同時,為了防止引起伊利的反感,引發伊利的報複,牛根生每逢提起伊利的上層領導,都是一副畢恭畢敬的態度,對他們表現出了極大的尊重。他的表現讓人們想到中國古代的諸侯王麵對霸主的情形。

綜上所述,再結合前麵的相關事例,可見隻要《孫子兵法》的謀略在現實生活中運用得當,就可以達到“先於不敗”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