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原著):東方兵學的鼻祖

孫武,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廣饒縣)人,字長卿,出生於公元前535年左右,後世之人均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孫武在戰亂期間曾將自己所著《兵法十三篇》敬獻給吳王闔閭,吳王當即授命孫武為戰前將領。孫武每每出兵打仗,都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史記》中記載孫武曾與伍子胥一起率領六萬精兵打敗了楚國二十萬大軍,成功攻入楚國郢都,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孫武所著的《兵法十三篇》是我國至今發現最早的兵法,也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後來享譽國際,被翻譯成各種字流傳於世界各地,也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如果追溯孫武遠祖的曆史,他祖上其實不姓孫,而是姓陳。據史料記載,他是春秋時期陳國公子陳完的後代。

孫武自幼生在將門之家,自然會受到家族門風的熏陶,他從小就表現得十分聰慧睿智、機敏過人,而且他還勤奮好學、喜歡思考、富有主見。每當家人從朝中回到家裏時,孫武總喜歡跟在他們身後,纏著他們,讓他們不停地給自己講各種曆史故事。他尤其喜歡聽有關戰爭的故事,而且是百聽不厭。時間一長,旁邊跟著伺候他的人對這些故事都耳熟能詳了。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當他的家人不在家的時候,他就把他聽來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講給這些伺候他的人聽。

除了喜歡聽各種曆史故事,孫武還有一個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尤其是兵書。孫家自祖上起,家族中的每一個人都精通兵法之道,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軍事貴族世家,所以家中收藏了各種兵書。比如說《黃帝兵書》《太公兵法》《風後渥奇經》《易經卜兵》《軍誌》《軍政》《軍禮》《令典》《周書》《老子兵錄》《尚書兵紀》《管子兵法》。還有上自黃帝、夏、商、周,下到春秋早、中期有關戰爭的竹簡,把他們家藏書的閣樓塞得滿滿的。所以孫武小時候最喜歡請教家人和老師。如果還是覺得不明白的話,他就直接去問他的父親、祖父,直到自己真的搞明白了。

有一次,孫武在兵書中讀到一句“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他思來想去也弄不明白到底是什麽意思,於是就跑去問老師:“先生,祀是什麽?戎是什麽?”

老師很意外,怎麽今天孫武問的問題這麽簡單,於是就隨口解釋說:“祀是祭祀,戎是兵戎。”

孫武看了看老師,希望老師能解釋得更明白,可是老師卻不繼續往下說了。孫武便仰著頭接著問:“祭祀是人們對逝者或是天物的一種精神寄托,怎麽能和兵戎相提並論為國家的大事呢?”

老師細想,覺得孫武說得有道理,可是自己一時半會兒卻也不知道該怎麽解釋。

孫武接著說:“我想,隻有兵道才是國家的大事,上自君王下至百姓都是不可不察的大事。”

剛剛長到8歲,孫武就被家人送到了“庠序”(政府辦的正規學校),在那裏接受正統的基礎知識教育。當時,“五教”“六學”是“庠序”的主修課程。“五教”就是指五種人們常常提及的倫理道德的教育,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六學”就是指六種最基礎的科目學習,即禮、樂、射、禦、書、數。年幼的孫武本來就天資聰穎,對其他人來說那些晦澀難懂的“五教”倫理還有“六學”基礎課,他隻要看過兩三遍就可以爛熟於心。其他學生還在那埋頭苦讀,他卻早已不知道跑到哪裏去玩了。有一次,老師看見其他學生都在專心學習,唯獨不見孫武,以為他一定又出去貪玩了,就把他叫回來準備狠狠地責罰一頓。老師先翻開書把剛剛學過的一段課拿出來提問孫武,結果孫武對答如流。老師找不到責罰孫武的理由,無奈之下隻好作罷。時間長了,老師發現孫武天賦異稟,認為他將來必成大器,就更加用心地教育他了。

在學堂上所學的所有課程中,孫武對“六學”中的“射”和“禦”最感興趣。老師為他們講解了“射”和“禦”的基本內容及學習“射”“禦”的意義。“射”和“禦”不僅是在戰場廝殺所要具備的基本技能,也是當時齊國社會參加各種競技活動的主要比賽項目。在齊國,每年的九月,都要舉辦一次全民“射”“禦”追逐比賽,這也是當時齊國選將取才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很多有誌之士希望以此來展現自我,獲取步入仕途的絕佳良機。

在接下來的係統學習中,老師還為他們詳細講解了齊國自古就有的“尚武”之風。此風大約要追溯到夏商時期,或許比這更早一些。齊地當時為蠻夷之地,當地的人民都喜歡騎馬涉獵,後來齊地就以善射而聞名遐邇。用象形字的架構解釋夷人的“夷”字就是由“大”(像正麵伸臂的人形)的身上挎著“弓”組成。在古老的神話傳說中,東夷有一個叫做羿的英雄,他擁有超凡的神力,用弓箭射下了天上的九個太陽,還曾有傳說,說他射瞎了河伯的眼睛,射死了封豕長蛇,甚至射死了名叫大風的猛禽。羿在當地為民除害,百姓們都很尊敬他,後世的人尊稱他為“後羿”。《史記·秦本紀》記載,殷商時期,在齊地有一個叫蜚蠊的英雄,他是一個飛毛腿,行走特別快,一生都在戰鬥中度過,最後戰死在了海邊。後來薑太公輔佐周王滅殷商,尚武風俗得以傳承,並且在齊國的土地上發揚光大。這其中有兩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是打敗殷商後,薑太公在受封之日曾經得到武王專門賦予的可以征伐的特權,這樣,太公就可以代表周朝征戰其他國家,齊國推崇尚武的風俗也就成為必然。史書中曾記載,齊國曾多次對萊、杞、奄、陽、譚等小國用兵。第二個原因就是跟當時齊地特殊的地理環境有關,肥美的水草植被加之氣候溫和,很適合發展畜牧業,尤其能為軍隊提供優良的馬匹,所以齊地的人擅長養馬。從齊桓公開始,齊國的馬匹在各諸侯國中就是最多的,有一次齊桓公就一次性地贈予衛國良馬三百匹。當時孫武的家族就居住在齊國的養馬基地。

所以受尚武精神的影響,當時齊國上上下下,從國君到士兵,沒有一個不以勇武為榮的。“六學”中的“射”和“禦”,是每個齊人首先要練的絕技。這種絕技主要是進行長距離的攻擊,在實踐作戰活動中也是重要的手段。長此以往,齊人都以這兩項絕技的高低來分榮辱,這兩項絕技儼然已經成為當時社會的人們進入仕途最重要的手段。要想出仕入相,為國家重用,首先必須練好這兩門科目。

在接下來的學習和訓練中,孫武對“射”和“禦”這兩種絕技投入了數倍於其他學生的努力。孫武整天都在刻苦學習,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沒過多久,他就掌握了這兩項絕技,並成為其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