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逼迫英法盟軍迅速投降,德軍從陸、空開始了瘋狂的殲擊戰。博克的集團軍從東麵和東南麵發動進攻;龍德施泰特將軍的裝甲部隊五個師也已經推進到了距離敦刻爾克港三十公裏以內的格拉夫林,從西麵和南麵步步緊逼,封住了英法盟軍的出口。德軍的空軍同時在天空中進行狂轟亂炸。
在這樣的攻擊下,英法盟軍的情勢越來越危急。為此,盟軍統帥部舉行了緊急會議。剛剛當上英國首相的丘吉爾認為,被圍困的四十個師想要從陸地上突圍是不可能的了,如果堅守陣地,也隻能被德軍全部圍殲,所以隻能從水路上增援,調集一切可以調動的船隻,通過英吉利海峽救出被重重圍困的戰士們。
丘吉爾的建議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必須保存這支久經考驗的隊伍,這樣,以後西歐是有機會取得勝利的。當然,也有人反對,主張和希特勒決戰到底,流盡最後一滴血。最終,經過討論,決定按丘吉爾說的做,並且決定一方麵頑強防禦,另一方麵調動所有能夠使用的大小艦船,戰略退卻。
這時,突然來了一個機會,希特勒突然命令裝甲部隊停止了前進。乘此機會,英法盟軍開始實施戰略退卻計劃。英軍用最快的速度調集了多艘艦船,而且給某些艦船上的戰士下達了“戰鬥到死”的命令,以此掩護大部隊撤退。同時,又在格拉夫林、敦刻爾克和尼波特一帶地區,組織了強大的反坦克火力,其中有一道重要的“洪水防線”。
所謂的“洪水防線”就是指打開敦刻爾克和加來之間沿海一帶的水閘,阻止沿著海岸迅速北上向海峽港口推進的德軍裝甲部隊。等大水逐漸退卻之後,就隻遺留下一些不太深的積水。此時,德軍的坦克呼嘯而來,炮彈落在積水上,濺起高高的水柱。但是令德軍沒有想到的是水柱落下後,立刻燃起了熊熊大火。因為積水中有大量的酒精和汽油,炮彈一旦落入水中,裏麵的汽油和酒精就燃燒起來,這就是盟軍對付德軍“水困火攻”的策略。
烈焰很快吞噬了德軍的坦克,燒得德軍驚慌失措,德軍的優秀裝甲部隊就這樣折損了。
撤退是困難的,德軍的飛機在上空不停地盤旋轟炸,海灘、堤道和港口成了一片火海,英軍的艦船也遭受了慘重的損失。但即使是這樣,他們仍秩序井然地迅速登船,最終撤走了所有的人。
等被圍困的英軍大部隊撤走以後,有人勸同英軍並肩戰鬥的法軍第一集團也隨英軍快速撤退,但是法軍堅決地說:“我們寧願將最後一滴血灑在法國的土地上,也決不撤退!”法軍第一集團隻有部分人隨著英軍撤走,兩天後,剩下的要麽被俘,要麽戰死。至6月4日下午5點23分,盟軍總共從敦刻爾克港和海灘上撤走了33.8萬餘人,其中英軍21.5萬人,法軍和比利時軍隊12.3萬人。當天德軍占領了敦刻爾克。
這次撤退,英法盟軍的損失是相當慘重的,法軍被俘4萬餘人,英軍則傷亡6.8萬人。其中損失的艦船、飛機更是不計其數,而且盟軍的重型武器裝備全部丟棄在沿岸地區。雖然損失慘重,但是很多軍事家認為“德國的失敗和歐洲的光複均始於此,並稱這次戰略退卻為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跡”。
由此可見,保留有生力量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策略。同時戰爭中還存在著諸多的變數,這包括氣勢上的對碰。
公元前684年春天,齊國準備出兵征討魯國,擴大自身的領土範圍。魯莊公聽說了這個消息,決定動員魯國所有的力量,同齊國決一死戰。
當時魯國有一個人叫做曹劌,他認為當時魯國的大臣們昏庸無能,沒有深遠的見識,他不希望自己的國家就此淪喪,於是覲見魯莊公,要求參與戰事。
魯莊公接見了他。曹劌問魯莊公憑借什麽帶領大軍同齊國作戰,魯莊公回答:“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獨自享用,都會分發給下麵的將士。”曹劌說:“這些隻不過是一些小恩小惠,受益的隻有幾個人,不能遍及全國,所以民眾是不會為您出力的。”魯莊公然後又說:“對於神明,我一直很虔誠,祭祀神明的祭品從來不會虛報。”曹劌回答:“對於神明,這些小小的虔誠是不會感動他的,神明也不會福澤魯國。”魯莊公最後又補充:“對於民間的大小訴訟,雖然不一定全部明察秋毫,但是一定會根據情理來處理。”曹劌笑了,說:“君王這才做到了自己的責任,老百姓這樣才願意為其效力。”他請求隨同魯莊公一起奔赴戰場,魯莊公答應了。
不久後,齊國侵入魯地,所向披靡,魯軍撤退到有利於反攻的地方長勺(今山東曲阜北郊)。齊軍一看魯軍敗退,大部分都驕傲輕敵,認為魯軍是不堪一擊的軍隊,於是發起更大的攻勢。魯莊公看到齊軍這麽囂張,心中憤怒,決定出兵迎戰,讓他們見識一下魯軍的威猛。這時曹劌出來勸說道:“現在齊軍囂張,我們出擊,正是迎合了他們的心願,而且能否打贏齊軍還不一定,我們應該做的是堅守陣地。”魯莊公聽取了他的建議,下令全軍固守陣地,隻讓弓箭手對齊軍放箭,穩住陣腳。齊軍因為漫天的箭雨衝不進魯軍的大營,反而很多人中箭受傷,隻得後退。
沒過幾天,經過休整的齊軍在鮑叔牙的帶領下發起了二次進攻。魯莊公想迎戰,但是曹劌再次勸他堅守陣地,魯莊公又一次聽取了他的建議。齊軍這一次還是沒有攻進魯軍的大營。齊軍士兵都有些喪氣和疲憊,隻好再次退回。
兩次進攻,魯軍都沒有迎戰,齊軍所有的人都認為魯軍膽小怯懦,不足為患,於是決定再來一次進攻,一舉滅掉魯國大軍。齊軍發動了第三次進攻。曹劌觀察來勢洶洶的齊軍,發現他們這次的勢頭沒有上兩次大,估計齊軍真的覺得魯軍軟弱可欺。這次,他沒有勸說魯莊公固守陣地,而是向魯莊公請命出擊齊軍。
為了鼓舞士氣,魯莊公親自擂鼓,發起攻擊命令。魯軍將士看見皇帝親自擂鼓,加上上兩次沒有出擊,全都士氣高昂,奮勇拚殺,把齊軍殺了個落花流水,節節敗退。
魯軍大勝,魯莊公高興地下令追擊殘兵。曹劌讓莊公等一下,自己登城觀望後才讓魯莊公下令追擊齊軍。魯莊公問其緣由,曹劌說:“齊國是大國,兵力很強,被我們打敗就逃跑,後麵可能會有埋伏的。我登城觀望,發現他們的軍旗雜亂,車轍混亂,看來是真的潰敗了,所以才讓您下令追擊的。”莊公不得不佩服曹劌的思慮周全,於是下令追擊齊軍,給了齊軍沉重的打擊。魯莊公獲勝後,與曹劌討論戰爭勝敗的原因,曹劌說:“打仗憑的是勇氣,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古代打仗用兵靠鳴鼓則進,鼓聲很多時候決定著士兵的勇氣)。第一次擊鼓,士兵勇往直前;再次擊鼓,勇氣開始衰竭,第三次擊鼓,士兵的勇氣就消耗殆盡了。齊軍三鼓氣竭,但是我軍初鼓正盛,所以能夠打敗敵人。”
《孫子兵法》的“行軍”篇講“令之以,齊之以武”闡述的是如何治軍的問題,其實我們每個家庭在教育子女時同樣可以借鑒這樣的方法,一方麵要曉之以理,常和孩子促膝交談、平等溝通,這是“”;另一方麵又要有規矩家法,形成適當的約束,使孩子有所畏懼,有適度壓力,這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