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的情理是貴在神速,就是要趁敵人措手不及的時機,從敵人意想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未加戒備的地方。
進入敵國境內作戰的一般規律是這樣的:深入敵人腹地時軍中要心誌專一,那敵人就不能戰勝己方;掠奪敵人富饒的鄉野,就能滿足三軍的糧食給養;認真養練部隊、不使他們疲勞,再不斷鼓舞士氣,積聚作戰的力量;部署兵力、製定計謀的時候,要使敵無法測知我方虛實;把士卒置於無路可走的絕境,他們就會至死也不敗退,死都不怕,那麽士卒就會人人盡力作戰。當士卒真正深陷危亡之境時就會無所畏懼;在無路可走的時刻反而軍心穩固;進入敵境縱深處,士卒就會自然地相互依附而不敢渙散;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必然會死戰到底。因而,在遇到這些情況之後,軍隊即使不用整治也會加強戒備;不用鼓勵,都願意出力;不用約束,也能親和互助;不用申令,也能遵守紀律。在軍中禁止迷信占卜活動,士兵也不再疑慮,至死也不會逃逸。士卒們不留多餘的財物,並不是因為厭惡財物;士卒們不顧生命危險作戰也不是因為不想活命。作戰命令發布的時候,坐著的士卒們眼淚打濕了衣襟,仰臥的淚流滿麵。而一旦把他們逼到無路可走時,他們就會像專諸、曹劌一般的勇敢了。
善於用兵的人,他指揮的部隊就如“率然”一樣。“率然”是生活在常山地方的一種蛇。擊打蛇的頭部,它的尾部就會彈過來救應,襲擊它的尾部,頭部彈過來救應,如果擊它的腰部,則頭尾一齊彈過來救應。有人問:“軍隊有可能指揮得像‘率然’一樣靈活嗎?”回答是:“可以。”吳人與越人互相仇視,但是當他們同船渡河突遇大風時,他們互救時也會如同左右手一樣熟練。因此,縛馬埋輪,不是足以倚恃的穩定軍陣的辦法;要想讓三軍嚴整、勇敢得像一個人一樣,要靠統兵治軍有方;要讓軍隊中勇敢的人和怯弱的人都能夠發揮其戰鬥力,要靠巧妙地運用地形。所以古代善於用兵的人,他們能使部隊攜手作戰如同一個人一樣服從指揮,是因為將部隊置於了不得已的情況下。
統率軍隊這種事,要沉著鎮靜而幽深莫測,公正而治理有方。要能蒙蔽士卒的耳目,使他們變得無知。經常改變所行之事,經常變更原本製定好的計謀,使人難以識破用意;駐紮地要經常變換,行軍時要經常迂回繞道,使人無法捉摸真實意圖。將帥給部隊下達戰鬥命令,要像登高把梯子抽走一樣使士卒有進無退;將帥與士卒深入諸侯重地,要準確捕捉戰機發起攻勢,焚掉舟船,砸爛鍋灶;像驅趕群羊一樣,趕過去,趕過來,讓人們不明白到底要到哪裏去。聚集起全軍士卒,將他們置於危險的境地,這是將軍的職責。各種地形的靈活運用,攻守進退的利害關係,士卒在不同環境中的心理特征,是領兵者不可不認真考察的事。
進入敵國作戰時的規律是:進入敵境越深,軍心越要專一;進入越淺,士卒反而越容易離散。離開本土穿越邊境去其他國家作戰的地方,稱為“絕地”;四通八達的戰地稱為“衢地”;進入敵境縱深的地方稱為“重地”;進入敵境不遠的地方稱為“輕地”;背靠險固前麵道路又狹窄的地方稱為“圍地”;無路可走的地方稱為“死地”。
因此,作戰時如果在“散地”,我將要統一士卒心誌;在“輕地”,我要注意使部隊保持連續行動,防止脫隊;遇“爭地”,我將在後麵驅趕部隊使他們加快速度;在“交地”,我就要慎重地加強防守;在“衢地”,我將鞏固與諸侯國的聯係;在“重地”,我將注意保證軍需充足;在“圮地”,我將率部隊迅速通過那裏;在“圍地”,我將堵住可逃生的缺口;在“死地”,我會向士卒表示必死的決心。
所以士兵的心理變化一般是這樣的:被包圍時就會合力抵禦,不得已時就會殊死作戰,處境危難時就非常聽從指揮。
不了解各諸侯國企圖的人,不能預定外交方針;不熟悉山林、險阻、沼澤等地形的人,不能領軍作戰;不用向導的人,就不能得地利。這幾個方麵,如果有一個方麵不知道,就不能算霸、王的軍隊。所謂霸、王的軍隊,在攻伐大國時,行軍迅猛使敵國來不及集結軍隊;兵威加之於敵人,敵人的外交就無法成功。因而不必爭著與任何國家結交,也不需要培植他國的權威來輔助自己,隻要多多施恩於自己的民眾和士卒,把兵刃指向敵國,那麽敵國城池就可以攻下,國都也可以毀滅。實行破格獎賞,頒發打破常規的政令,驅使三軍部隊像使喚一個人一樣方便。授給任務,卻不要說明意圖;告訴辦事者有利的條件,卻不告訴他危險的一麵。
把士卒投入危亡境地,士卒才會拚死奮戰從而生存下來;把士卒陷於死地,他們必然舍命奮戰得到生路。士兵們陷入危險境地,才能操縱勝敗。
領兵作戰這種事,就在於假裝順著敵人的意圖行動,實際上卻集中精銳兵力指向敵人一處,哪怕奔襲千裏也可斬殺敵將,這便是所謂的機智能成就大事。
決定開戰的時候,就要封鎖關口,廢除通行憑證,停止與敵國之間的使節往來。在廟堂上反複研討戰爭計劃。一旦敵人出現可乘之隙,就要馬上攻入,首先奪取敵人要害的部位,最好不要與敵約期決戰。將士在執行作戰計劃時要隨敵情變化而靈活處置,來爭取戰爭的勝利。因而,開始作戰時要像處女一般沉靜,使敵人放鬆戒備;然後如同脫逃的兔子一般敏捷出擊,使敵人來不及抵抗。
當事實無法改變時,我們就隻有麵對。要學會正視困難和現實,然後為改變不如意的現實而努力奮鬥,這樣才能“置之死地而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