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觀火”的意思是看見對方有難隻是冷眼旁觀不去幫忙,在軍事行動中,則意味著對方有災難或者發生矛盾衝突時,我方應靜觀其變,不急於采取軍事行動,等到敵方元氣大傷的時候再出擊,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勝利。
當然,運用這一計時一定要把握好度,太急了容易引火上身,太晚了又容易錯失良機,戰果被別人所得。想要坐收漁利,就得看準時機再出手,這樣才能保證出師必勝。《孫子兵法》說:“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待到機會到來時再采取行動,定能一舉成功。
陽乖序亂,陰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勢自斃。順以動,豫;豫,順以動。
在敵人內部矛盾激化、分崩離析之時,我方需靜待敵方形勢的惡化。屆時,敵人橫暴凶殘,必將自取滅亡。根據豫卦的道理,順時而動,事情就做得順利。
“隔岸觀火”,就是看到對方出現危難的時候,采取靜觀其變的態度,借機從中取利。想要“隔岸觀火”,就必須有“岸”,有“火”。“岸”暗指距離,而“火”就是災難,或者困難,或者兩方相爭的僵局。在一般情況下,在自己不宜出戰、無力出戰或者不便出戰之時,都可以采取“觀”的態度。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英國首相丘吉爾隻發表了一個支持蘇聯抗擊德國的聲明,卻沒采取任何救助行動。因為丘吉爾雖然憎恨納粹黨,但是更仇視社會主義的蘇聯。在“二戰”一開始時,他就希望蘇德兩國相互廝殺,兩敗俱傷,然後再由他從中取利。
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多次跟英、美兩國提出開辟第二戰場,這樣就可以牽製德**隊,減少蘇聯戰場上的壓力。對此,美國總統表示同意,但是丘吉爾卻沒有明確表態,以條件不成熟而拖延。但是此時英國人民的想法卻和蘇聯一樣,希望自己的國家履行對蘇聯的盟國義務。英國的知名人士和先進黨派,多次要求政府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
國內外的雙重壓力使丘吉爾於1942年7月與美國總統羅斯福進行了會談,但是會談結果卻依舊是讓蘇聯和德國廝殺,兩**隊在適當的時候進駐北非——而不是歐洲。最過分的是,丘吉爾居然下令停止開辟第二戰場的準備工作。就這樣,一年又過去了,蘇聯的處境可想而知。1943年,蘇聯的衛國戰爭開始,蘇軍和德軍展開激烈的戰鬥。等到這年年底,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參加“德黑蘭會議”時,德國已經被蘇聯嚴重削弱,丘吉爾這才決定開辟第二戰場。
1944年6月6日,英、美兩國的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宣告對德作戰。這個時候,距斯大林提出開辟第二戰場已經過去兩年時間了。兩年的時間,蘇聯千萬人失去了生命,如果丘吉爾早點開辟第二戰場,不采取“隔岸觀火”的態度,蘇聯的損失也不至於如此巨大,而且也能縮短戰爭的時間,讓人民少受戰火之苦。**對此發表過自己的看法,他說:“英、美、法各國政府,並無誠意製止大戰的爆發;相反,它們是促成了大戰的爆發。……英、美、法的計劃是:推動德國進攻蘇聯,它們自己‘坐山觀虎鬥’,讓蘇、德打得精疲力竭之後,它們出來收拾時局。……這些陰謀家,在西班牙問題上,在中國問題上,在奧地利和捷克問題上,不但並無絲毫製止侵略的意思,而且相反,縱容侵略,挑撥戰爭,使人為鷸蚌,己為漁人,美其名曰‘不幹涉’,實則是‘坐山觀虎鬥’。”
“隔岸觀火”,通常泛指一種僥幸心態。即使前方火勢再大,燒不到自己便趁興欣賞火勢,多為貶義。通常在戰爭中,兩軍打仗,第三軍保持中立態度,看著兩軍交戰,便是動的“隔岸觀火”從中取利的心思。
1966年1月,印度總理夏斯特裏突然去世。消息一傳出去,印度政壇風起雲湧,各個派別紛紛推舉代理人角逐印度新總理的職位。當時,最有資格爭奪總理位置的是國大黨資格最老的德賽和代總理南達。尼赫魯之女英迪拉也想競爭總理之位,但是她的政治實力並不是很強大。她沒有對外表示自己的野心,隻和她的幕僚們表示了自己想要參加總理職位角逐的決心。她認為對手實力強大,現在爭奪不是時候,要暗地裏觀察,等到角逐雙方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出擊。果然不出英迪拉所料,德賽憑借黨派實力和資曆驕橫固執,根本不願意與其他人分享權力。他的表現很讓人失望,尤其是傷害了國大黨派中辛迪加派的感情。辛迪加派在黨內實力較大,而且非常善於幕後操縱。如今他們對德賽不滿,便打算物色新的候選人。而代總理南達也不是省油的燈,他與德賽明爭暗鬥得特別激烈,誰也不肯退步。英迪拉因為沒有表現出要爭奪總理位置的意思,所以沒有人向她發難。就在德賽跟南達爭奪得你死我活的時候,英迪拉展開了攻勢,她以尼赫魯之女的尊貴身份出現,再加上社會以及各黨派人士對她沒有什麽厭惡的情緒,使她具有了後來居上的政治優勢。她得到了辛迪加派的支持,又籠絡了國大黨內部大多數人。最終南達退出了競選,而驕橫的德賽卻對英迪拉大肆攻擊謾罵,企圖在英迪拉反擊的時候抓住其破綻好大做章。但是英迪拉沒有反擊,一直保持著謙謙君子的風度,讓很多人對其大加讚賞。
不久之後,英迪拉被選為印度的新總理。英迪拉之所以能夠競選成功,成功之處就在於她在處於劣勢的時候,不露出自己的意圖,隔岸觀火,等到政敵鬥得你死我活再果斷出擊,在各方勢力之間巧妙周旋,博得支持,最終登上了總理的寶座。
無論是在戰爭中,還是在政治、商戰以及生活中,“隔岸觀火”之計的運用都無處不在。如果按人道主義而言,隔岸觀火是一種不可取的態度,但如果依切身利益為準的話,隔岸觀火也未嚐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