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計策和“聲東擊西”有一些類似,但又有很多不同。“暗度陳倉”涉及了防禦力量,有牽製敵方的意思,它的本意重在明修棧道上,既是放在明麵上的東西,必然要有所防禦和具有威脅性,這樣才不會讓敵方起疑;而“聲東擊西”僅僅是一種靈活戰術,屬於遊擊戰方麵的策略。如果將兩個計策弄混的話,很容易被敵方發現,最終導致功虧一簣。三國時期的薑維就是因為將兩個計策弄混而被司馬懿發現,從而導致計策失敗的。
這一計中包含三個意思:
1.以迂為直。有時候最直接的方式並不是最好的方式,迂回的方式才是最有效的。
2.以明隱暗。明著一套,暗著一套,前者為假,後者為真。
3.以正蔽奇。《史記》卷八二說:“兵以正合,以奇勝。”“正”是用兵的常法,“奇”是用兵的變法。作戰的時候,要打破常規的思維,用公開的做法為隱蔽,迷惑敵人,然後用變法出其不意。
示之以動,利其靜而有主,益動而巽。
軍事上用佯動來迷惑敵人,利用敵人在此處重點防守而彼處防守空虛的機會,突襲敵人的彼處。根據益卦的道理,下震為雷為動,上巽為風為順,如此風雷激蕩,勢力益增。
說起這一計,很多人都會想起“聲東擊西”。兩者確實有相似之處,都指的是虛張聲勢,製造迷惑敵人的假象,然後在假象下進行真實的活動。不同之處是,“暗度陳倉”是同時采取真偽兩個行動,而“聲東擊西”是在假象的背後打擊敵人,將敵人的主要目光吸引到假象上。
北宋真宗年間,契丹和北宋簽訂了和約。當時宋金邊境雄州的知州李允則打算修築城牆防禦契丹的突然進犯,但是這樣的話,契丹就可能以此為借口公開進行武裝挑釁。當時,契丹比北宋強大很多,而北宋朝廷**無能,對外一味求和,所以,想要修築城牆是非常麻煩的。
於是李允則想到了暗度陳倉的辦法。雄州城北門外有個甕城,李允則想修個大城把甕城也包括進來。他先在城北修建東嶽祠,置辦了很多祭祀用的東西,又雇人吹吹打打,故意引起契丹人和當地百姓的注意。幾天後,李允則讓人偷偷把祭祀用的東西運走,故意放出契丹人偷走祭祀器具的消息。李允則煞有介事地捉拿盜賊,一時弄得滿城風雨。經過此事後,李允則堂而皇之地說:“盜賊簡直太猖狂了,看來必須築城維護,否則老百姓就無法安定生活。”之後,他就開始築城牆,把甕城也圍了進去。
雄州這裏有宋金兩國的界河,北宋官民每年都要祭祀河神。每當這個時候,李允則就在河裏舉行劃船大賽,邀請契丹人也來觀看。說是劃船比賽,其實是宋軍在暗地裏練習水戰。
雄州城的北麵原來挖了很多陷馬坑,還有很多為了觀望而修築的土堡。李允則讓人把陷馬坑填平,把土堡拆掉。他說:“宋金都議和了,還要這些有什麽用!”然後命人在上麵種菜,四周又種植了大片的荊棘。這樣一來,這片地方變得非常不好走,甚至還不如從前。他又以理佛事的名義修建了一個佛塔,站在佛塔上方圓三十裏以內的土地可以盡收眼底。李允則同時又讓人在宋金交界的地方種上榆樹,慢慢地,雄州變得樹木林立。李允則說:“這些樹木就是障礙,契丹的騎兵在這裏根本沒法發揮作用。”
李允則所做的這一切真是煞費苦心,他布置的種種假象遮蓋了他的真實企圖,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建立了一座與契丹對抗的防禦堡壘。
“暗度陳倉”所要求的是兵分兩路,一路以防守為主,但要表現出攻擊**或是扼守住敵方的重要部位,從而迫使敵方不得不將注意力放在明麵上,並且在明麵上的部隊要有其防守力量;而另一路的部隊則暗中行動,直擊敵方的重要守地或戰略要地,要做到兵貴神速且不被敵方發覺。因此在古代的時候,“暗度陳倉”的軍隊多走一些小路或是遠路。
1939年“二戰”正式爆發後,法西斯頭子希特勒的胃口變得更大。1940年7月,在德國的一次高級軍事會議上,希特勒宣布,準備用突襲的辦法進攻蘇聯,摧毀蘇聯這個大國。德軍總參謀部根據希特勒的指示,開始擬定對蘇聯的作戰計劃。
五個月後,這個計劃完成,被命名為“巴巴羅薩計劃”。為了能夠順利拿下蘇聯,德國采取了一係列的欺騙手段。當初,德國曾經製訂過“海獅計劃”,是為進攻英國做準備的,後來因為希特勒想進攻蘇聯,就把這個計劃放在了一邊。此時,為了能夠欺騙蘇聯,德國開始重提舊事,大肆製造德國正在實施“海獅計劃”的輿論。德國把有關侵蘇戰爭的一切準備工作和布置,都說成是為了實施“海獅計劃”而采取的行動。明明是侵略蘇聯,卻給德國士兵分發英國地圖,甚至還給每個部隊都派發了英語翻譯。為了更讓人相信他們的目標是英國,德軍還在英吉利海峽沿岸集結渡海工具,進行登陸作戰演習。
德軍開始大規模東調,對外卻宣稱是為侵略英國做大規模調整和休息,實則是為了侵略蘇聯調集軍隊。
為了蒙蔽蘇聯的眼睛,德國還專門派人跟蘇聯解釋大規模東調的原因。這樣,“海獅計劃”完全遮掩了“巴巴羅薩計劃”。一切都在緊張有序地進行著,德國秘密完成了拿下蘇聯的軍事部署,而蘇聯卻一直對此毫無意識。
1941年6月22日,德軍出動一百九十個師、五千一百架飛機突然進攻蘇聯。蘇聯因為毫無準備,邊境上的重要城市、海陸空基地、交通樞紐、部隊營房等在短時間遭到嚴重的破壞,六十六個機場遭到了空襲,損失了一千二百架飛機。蘇聯一下子落在被動挨打的位置,被迫向內地撤退。
雖然戰爭打到最後,一場神奇而正義的大雪挽救了蘇聯,不過在整場蘇德戰爭中,德國確實占盡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