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代桃僵”原比喻兄弟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後轉用來比喻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此計用在軍事上,指在敵我雙方勢均力敵,甚至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用較小的代價,換取較大的勝利的一種謀略。古人雲:“兩利相權從其重,兩害相衡趨其輕。”這很像象棋中“舍車保帥”的戰術。
此計有以下五種含義:
1.丟車保帥。象棋中,有時候為了保住帥,寧可丟掉最有攻擊力的車。
2.棄子爭先。圍棋中,古人有“逢危須棄”的要訣。從表麵上看,棄子是失去了一些棋子,但實際上這樣卻有利於占據先手,達到全盤棋活的目的。此法亦具有普遍適用性。
3.忍痛割愛。壁虎在其尾巴被捉時,會猛力掙斷尾巴以求逃生。尾巴斷掉是多麽大的疼痛,但是跟活命相比,這些疼痛是算不了什麽的,相對於人來說,忍痛割愛更容易做到。
4.抓替罪羊。這是一種陰險的手段,自己有罪,卻強加在別人的頭上,讓別人代己受過,這樣自己便能逍遙法外。
5.代人受過。自己身邊重要的人遭逢災難的時候,自己主動幫他承擔一些,這是一種犧牲自己的行為,當然,不一定犧牲自己就是好的,還是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勢必有損,損陰以益陽。
當局勢發展到必然有所損失時,應該以犧牲局部來換取全局的勝利。
在象棋戰術中,有一招叫做“棄車保帥”,說的是為了保護主要人物,在出現問題的時候,將責任推到次要人物身上,讓其承擔沉重的後果。用在軍事上,就是“李代桃僵”這一計。“李代桃僵”的本質意思就是用較小的代價來換取巨大的勝利,當然,使用這一計的前提是敵我雙方勢均力敵或者敵眾我寡。
兩軍對峙的過程中,勢均力敵或者敵眾我寡的情況是經常出現的,這種情勢並不代表沒有取勝的機會。如果指導思想正確,就可以把軍隊的劣勢變成優勢,取得戰爭的勝利。打仗和經商一樣,要會“算賬”,最終的獲利才是真正的獲利,不能隻看眼前,而要懂得趨利避害。田忌賽馬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在自己的馬總體不如齊王的情況下,卻最終取得了勝利,就是因為其謀士孫臏比較會“算賬”。古人雲:“兩利相權從其重,兩害相衡趨其輕。”能夠以極少的損失換取很大的勝利,這是非常值得的。
春秋末年,齊國的大權落到了大夫田成子手裏。但是因為田成子不具有皇族血統,上台就顯得名分不正,所以國內怨言四起,其他諸侯國對此也很不服氣。有一天,越國就以田成子謀逆篡位為借口,出兵攻打齊國。這個時候,田成子慌了,急忙召集心腹商量該如何退敵。由於人多口雜,意見難以統一。有人說越國欺人太甚,我們應該全民出動抵抗越國;有人說我們不可以傾城出兵,因為現在國內怨言四起,民眾是不會效力的;有人說,不如割幾座城池給越國,他們也許會退兵。
他們提出的這些方法其實都不能夠真正解決問題,由此田成子非常苦惱。這個時候,他的哥哥完子站出來說:“我有一個好辦法,大王請讓我率領一批賢良之士出城迎戰,我們會拚命地打,但最終還是要戰敗,並且人人都要戰死,這樣,越國就會退兵。”這席話讓在場所有的人都震驚了。
田成子也對他的話表示不解:“你為什麽要帶著一批賢良之士出城迎敵呢?”完子回答說:“王弟你剛剛擁有了齊國,老百姓不知道你治國的本領,有些目光短淺的人說你是竊國大盜。所以你讓老百姓去戰鬥,他們不一定會賣力氣。隻有那些賢良之士,他們覺得自己國家被越國攻打是蒙受了恥辱,才願意全力出戰。”田成子又問:“那為什麽要戰敗,並且全部戰死呢?”完子說:“越國出兵齊國,無非就是想撈個‘正義’的名聲,在諸侯國麵前抖抖自己的威風。他們其實沒有能力吞並齊國,我帶著賢良之士出兵抵抗,戰敗並且戰死,叫做‘以身殉國’。我是大王的兄長,越國的人一看殺死我了,覺得他們的威風也賺夠了,而且看見齊國還有這麽一批肯為大王您效力的勇士,一定會有懼怕之心,所以他們一定會退兵的。”
田成子聽完之後感動得流下了眼淚,他雖然覺得這樣的方法很可悲,但是又苦無良策,於是隻能這樣去做。果然,一切都和完子說的一樣,他所帶的賢良之士全部戰死,越國退兵,齊國轉危為安。
在這個故事裏,完子在權衡利弊之後,果斷地作出以身殉國的決定。他用李代桃僵的辦法,使齊國避免了一場災難。而齊國正是通過完子的舍生取義,最終才免受災難。
當災難無法避免的時候,總需要有人適時站出來承擔責任並且解決問題。通常這都會是非常艱難的任務,但隻有這樣,方能體現出其忠肝義膽為國捐軀的覺悟。
《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四回中薑維棄糧勝魏兵就是典型的“李代桃僵”的案例。蜀將薑維聽說司馬昭殺了曹髦又將曹奐立為皇帝,於是就以司馬昭弑君為由,發兵興師問罪。他率軍兵分三路殺入祁山,當時祁山由司馬昭手下的大將鄧艾駐守。鄧艾手下的參軍王瓘假裝跑到薑維這邊投降,薑維雖然表麵接受了他,但是心裏卻並不信任他,於是就讓人暗中監視他的動向。果然,不久他們就抓住了王瓘的小尾巴。
王瓘派去給鄧艾送信的人被薑維抓住,薑維就將送信的人殺掉,又將信裏麵約定的時間做了修改,提前了五天,然後派人把信送給鄧艾。鄧艾接到了“王瓘”的書信,立刻寫了回信告訴王瓘,到了“約定”的日期自己會親率五萬精兵到壇山穀中去。鄧艾雖然為人謹慎,但還是中了薑維的圈套。等到他明白過來的時候,已經進入了埋伏圈,幸虧他急中生智,丟棄坐騎混在步兵裏才跑掉。
薑維雖然誘使鄧艾中計,但是沒有封鎖住消息,王瓘聽說事情敗露,一咬牙一跺腳就燒掉了薑維軍中的糧草,不往自己的根據地突圍,反而是往蜀兵的大本營殺去。這一做法讓薑維難以料想,為了保住蜀軍大本營,他隻好舍棄掉了快成為“盤中餐”的鄧艾,而是去追殺逃跑的王瓘。王瓘怕被追上,就將沿途的棧道和關隘盡皆燒毀,但最終還是被薑維追上,投江自盡。薑維感到非常生氣,就把王瓘的部屬全部活埋。在這場戰事中,薑維造就了殺敵一萬自損三千的局麵,隻好眼睜睜地看著伐魏的大好局麵喪失掉,灰溜溜地退回蜀國。
有時候戰場上的較量是殊死的較量,很多時候,為了保證大局,不得不犧牲一小部分人。這便是“李代桃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