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梁換柱”指的是暗中玩弄手段,以假代真,以劣代優,用以實現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梁和柱是一間屋子的骨架,如果一間屋子的梁和柱非常糟糕,那麽這間房子就很有可能會倒塌。同樣,如果一個軍隊的精銳之師被換成三流的部隊,那麽這個軍隊也遲早會解散。
“梁柱”所指的是事物的主要部位,“偷梁換柱”這一計就是要求人們通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以解決實質問題,這樣一來,其他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這一計一般都是在暗中實行的,而且“偷”“換”的都是主要的東西,最終,換掉的東西不僅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還會起到破壞作用。著名的“狸貓換太子”就是“偷梁換柱”的典型事例,此外,“冒名頂替”也是“偷梁換柱”的演變,當然這樣做都是為了從中獲取利益。
頻更其陣,抽其勁旅,待其自敗,而後乘之。曳其輪也。
敵人的陣容頻繁地變動,把敵人的精銳主力調開,等到它自行敗退後,再趁機取勝。這就好比是拖住了大車的輪子,控製了大車的行進一樣。
在我國古代,打仗前軍隊都會列陣,而且陣形會以東、西、南、北四個方位部署。以此來說所謂的“梁”就是部隊的主力部隊,而所謂的“柱”則是部隊的先鋒、支撐。
撇開作戰用計不說,“偷梁換柱”的計謀,在古代也經常被用在權勢鬥爭之中。在這方麵,它起到的作用更為明顯,不僅能達到最終目的,而且還能堵住疑者的耳口。因為施計者是用“事實”說話的,反駁事實的人自然占不到理。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清聖祖康熙在暢春園齋戒期間病故,可是,他至死也沒有親口說出讓誰來繼承自己的皇位。於是有一部分皇子開始行動起來,想趁著這個時機,奪得皇位繼承權。但事與願違,還沒等他們行動,一個驚天的消息便突然傳了出來:康熙在臨終前曾立了一份遺詔,遺詔中指明將由誰來繼承他的皇位,而這份遺詔則是由康熙的心腹大臣隆科多保管著。諸皇子的心全都懸了起來,所有人的眼光都投向了隆科多,確切地說,是投向了隆科多手裏的遺詔。
康熙的死對胤禛來說並不突然,康熙患病時期,胤禛曾多次去暢春園探望,並在那時結交了康熙的心腹大臣隆科多。隆科多告訴胤禛,康熙已經立下了遺詔,遺詔中指明皇位的繼承人是十四皇子胤禎。這一消息讓胤禛非常意外。他原本以為自己的表現已經獲得了康熙的賞識,能夠順利地繼承皇位,卻沒想到會是這樣的結局。但是胤禛並沒有顯出驚慌之色,相反,他很鎮靜。他想到,十四皇子胤禎目前正在蒙古與準噶爾部戰鬥,自是不會迅速知道康熙逝世這個消息而返回京城。其他人也全都被蒙在鼓裏,不知隱情。這對自己而言,正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十四皇子、四皇子,兩個稱呼無非是差了一個“十”字,如果把“十”改成“於”,那麽遺詔就變成“傳位於四皇子”了。想到這裏,胤禛便生出妙計。
午夜時分,胤禛去了暢春園。走進暢春園,看到那裏的眾多士衛之後,胤禛不禁笑了笑,隆科多真是過於謹慎了,這是為了保護先皇的遺體,還是為了保護那個遺詔?或者兩者兼有之吧。這樣想著,他走進了暢春園的內堂,剛好碰上隆科多從內堂裏走出來。隆科多看見他的表情,有些驚訝地說道:“王爺?”
胤禛笑著說道:“怎麽了,很吃驚?”
隆科多說道:“不知道王爺會在這個時候來,請內堂說話。”
內堂裏有些昏暗,有個侍者正在擦桌子,隆科多擺了擺手,侍者退了出去。隆科多見侍者走遠了,問道:“不知王爺這麽晚駕臨暢春園有什麽重要的事?”
胤禛說道:“前些日子你曾跟我說過先皇遺詔的事,我心裏便一直琢磨,結果還真琢磨出一件事來。先皇在遺詔中指明十四皇子胤禎繼承皇位,你覺得可行嗎?”
隆科多沒聽明白,問道:“王爺的意思是?”
胤禛說道:“你我相交多年,關係非同一般。有什麽就說什麽,不要有任何忌諱。如果十四皇子繼承了皇位,恐怕對你我二人都是個威脅,特別是對你。自古便有個說法不知道你聽說過沒有,先皇去世後,後即位的皇帝首先做的一件事情,便是想辦法把先皇身邊的重臣一個個除掉。”
隆科多臉色驟然一變,說道:“王爺的話外之意是?”
胤禛鎮靜地道:“改遺詔!”
夜很靜,有微風掠過,夾雜著濃烈的香燭味飄散於暢春園內。隆科多從內堂裏走了出來,快步向康熙的靈堂走去。步入靈堂,他心裏竟然生起一股駭意來。看到康熙躺在棺內,表情安詳,隆科多鬆了口氣,在靈堂前拜了三拜。他走到靈堂的後麵,從一個檀木匣子裏拿出一個黃布卷,並將其展開。接著他從衣袖裏掏出了一支毛筆,欲往上麵寫字,手卻有些哆嗦,最後隻得用另一隻手抓住這隻手,在“十”字上添了兩筆。
第二天,隆科多宣讀了先皇康熙傳諭胤禛即皇帝位的遺詔,滿朝武皆震驚,尤其是諸皇子阿哥,因為遺詔的內容超出了他們的想象。但沒人敢多言,這畢竟是先皇的遺詔,如果沒有證據隻憑懷疑說事,弄不好反而會被治以謀反的罪名。
胤禛用“偷梁換柱”之計,改了遺詔,登上了皇位。對此計有人懷有疑問,覺得太過凶險,弄不好反而會把自己暴露了。其實對施計者來說,成敗在於是否經過深思熟慮。采用這一計策,需要針對事件本身來製訂具體的實施方案。如胤禛抓住了“傳位十四皇子”中的“十”字和“於”字的相近,成功地完成了“偷梁換柱”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