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癡不癲”的意思是表麵裝糊塗,實際上卻很清楚,暗中策劃行動,蓄勢待發。為人處事,有時候要學會裝聾作啞,裝瘋賣傻,要懂得韜光養晦,展示給別人庸碌的形象,把自己的才能遮掩起來,等到了一定的時間或者有了一定的機遇,再將自己的才能展現出來,以實現自己的抱負。當然,時機不夠成熟的時候,千萬不要暴露自己的意圖,所謂“謀出於智,成於密,敗於露”,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在軍事方麵,此計指的是雖然自己實力龐大,但是要隱藏起來,好讓敵人放鬆警惕,最後給其以措手不及的攻擊。

這一計的關鍵在於前兩個字“假癡”,其表現形式有很多種,如假作不知、假作不為、假作不懂、假作不管等,但是不論怎麽“假”,都不要“假”過頭了,否則,“假癡”就成為“真癡”了。

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靜不露機,雲雷屯也。

寧願假裝糊塗而不采取行動,絕對不假冒聰明而輕舉妄動。要沉著冷靜,深藏不露,就像冬季的雷電蓄力待發一樣。

“假癡不癲”,此計多用於職場管理,如下屬犯了錯,不要去點破,假裝不知,但會用“暗語”提示,使其了解。這樣一來,下屬肯定會暗自感激,工作起來會比之前更加認真。

楚莊王在朝中設宴,命令他寵愛的美人給群臣和武士們敬酒。忽然,燈燭被一陣狂風吹滅了,大廳裏一片漆黑。

美人雖然看不到但感覺有人在拉她的衣袖,慌亂之中將此人的帽纓扯斷,隨後來到楚莊王的身邊向他哭訴了被人調戲的經過。因為美人已經將此人的帽纓扯斷,隻要點蠟就可查出此人是誰。

但楚莊王沒有拍案而起,反而還大度地安慰美人,之後對大家高聲說:“今天喝酒必須要盡興,誰的冠纓不斷,那就是沒喝夠酒。”眾人一聽主公如此豪言紛紛扯斷冠纓,大碗喝酒。等燈再亮時,眾人的冠纓都斷了,就是美人自己想查出調戲她的那個人,也無從下手了。

轉眼三年過去,楚國與晉國開戰,楚軍中有一驍將總是一馬當先擔當開路先鋒,楚莊王很奇怪,問他為什麽如此拚命。猛士慚愧道:“末將罪不可赦。三年前我在宴會上酒醉失禮,大王不但沒治我的罪,還為我掩蓋過失,我隻有奮勇殺敵才能報答大王。”

楚莊王在聽說有人調戲他的臣妾時,以大局為重,索性來個假癡不癲,讓大家扯斷冠纓。這一舉動表現出他胸襟寬廣,而之後他也獲得那個人的回報。

當然,大多情況下“假癡不癲”的目的都是戰勝對手,取得有利於自己的結果。不願意失去機會,對手又很強大,這時該怎麽辦?辦法隻有一個,那就是隱去鋒芒,假癡不癲,等時機成熟時,出其不意,克“敵”製勝。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撒手人寰,皇位由七歲的兒子繼承,是為周恭帝。當時朝中大將趙匡胤戰功顯赫,追隨周世宗多年並取得其信任,這時已是殿前都點檢、檢校太尉、歸德節度使,在朝廷中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趙匡胤試圖更換王朝,事先便進行了一番謀劃。

960年臘月,趙匡胤命定、鎮兩州聲稱霍亂,謊稱契丹勾結北漢意圖南犯,請求急速發兵抵禦。朝內大臣不辨真偽,周恭帝隻得即刻命趙匡胤率軍征討。出征前夕,開封忽然出現“都點檢為天子”的謠傳。

趙匡胤率大軍出發,行至不遠的陳橋驛時天色漸黑,遂令部隊紮營歇息。軍校苗訓夜觀天象大為驚歎,眾人好奇為何如此訝異。苗訓顫抖著手指著天空道:“你們沒看到太陽的下麵還有一個太陽嗎?後一個太陽將被前一個太陽取代,這是天命。”

“前者預示著周王朝,後者將應驗在都點檢身上。”這種說法很快在軍中傳開了,大家議論紛紛:皇上現在年幼,國家危在旦夕,不如先立都點檢為天子,然後再北征。於是,都押衙李處耘、歸德掌書記趙普、趙匡胤之弟趙匡義等一起商量立趙匡胤作為天子的具體事宜,並且派人回到開封讓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審倚裏應外合。

隔日清晨,眾將士拿著隻能是皇帝才穿的黃袍走了進來,對趙匡胤說:“諸將無主,我們願擁立都點檢為皇帝。”說後把黃袍披在趙匡胤的身上。趙匡胤卻百般不肯,眾將一再請命,他最終提了一個條件:“假如你們都服從我的號令我就答應,不然我可不當這個皇帝。”眾將對其行君臣禮,發誓說願為其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即日趙匡胤便領大軍按原路殺回開封。當時正值早朝,消息傳來,朝中大亂,眾臣束手無策,隻有侍衛軍副都指揮使韓通一人馳馬準備抵抗。未到正街,韓通就被趙匡胤前部校尉王彥升一刀劈死。宰相範質不得不率百官迎接趙匡胤。對著百官,趙匡胤流著眼淚說:“周世宗對我恩重如山,我是被眾將士逼迫後才這樣做的。”範質剛要反駁其謬論,趙匡胤的心腹部將羅彥環便大聲斥責:“我等共同推舉都點檢為天子,誰敢不從,就做我寶劍下的亡魂!”百官皆驚得麵如死灰,一同跪拜。當初密謀之一的翰林學士陶穀拿出早已擬好的禪代詔書,宣布周恭帝退位,將皇位讓給趙匡胤。

趙匡胤正式即位做了皇帝,改國號為宋,他就是宋太祖。趙匡胤想當皇帝,卻不想親自出麵搞兵變,免得落下亂臣賊子的罪名。他忍而不發,暗中周密安排,表麵裝作一無所知,卻順利地坐穩了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