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一說起“空城計”,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諸葛亮,因為諸葛亮的空城計世人皆知,也有很多人效仿過。《草廬經略·虛實》中說:“虛實主要在我,貴我能誤敵。或實而示之以虛,或虛而虛之,致使敵人轉疑以我為實。”虛虛實實就是空城計的核心,示之無形。
在一般情況下,大家所認為的“空城計”是“虛而虛之”,也就是本來就是虛的了,還要大張旗鼓裝出更虛的樣子,讓對方生疑。但是空城計還有另一種用法,就是“實而虛之”,即本來是充實的,卻在表象上裝出空虛,然後引誘敵人進入埋伏圈,最終將其一舉殲滅。當然,這樣隱藏自己的鋒芒和實力是有目的的,就是為了等待時機取得勝利。
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而複奇。
兵力如果空虛,就要更加故意顯示出空虛的樣子,讓敵人在疑惑之中更加疑惑。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運用這種策略會使情況更加奇妙莫測。
“空城計”在現代人看來就是心理戰,在熟識敵軍將領性格後以一種扮豬吃老虎的方式威懾對方。因為兵不厭詐,在一場戰爭中局勢往往千變萬化。在敵強我弱時,可以利用對方統帥的性格特點以及心理變化讓敵軍不敢輕舉妄動,為己方爭取時間。但此計乃緩兵之計,也可理解為黔驢技窮後的小聰明,你可以忽悠敵軍一次,但敵軍不會連續地上當。所以在戰場上鬥爭還是要憑真本事。
戰國時期,楚國令尹為公子元。當時公子元的哥哥楚王離世之後,令尹公子元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息夫人。但息夫人卻對他冷若冰霜,因此公子元便想以江山打動息夫人。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親統戰車六百餘輛,駛向鄭國。楚軍本就強勢,再有兵車相助,一路攻城略地拿下幾城,劍指鄭國國都。鄭國本就是小國,國力早已今非昔比,根本無法抵擋楚軍的進犯。
眼看著亡國之危迫在眉睫,群臣進諫,有主張求和的,有主張決一死戰的,也有提議拖延時間的。上卿叔詹思考半晌道:“如今無論是求和還是決戰都非上策,甚至會有亡國之嫌。因為以現狀求和放低姿態就代表著尋死,而決戰更是螳臂當車,試問群臣誰可抵得住楚國的六百戰車?”一時間群臣無一人能出言。叔詹接著道:“相反,固守待援,倒是可行。因為鄭國與齊國有盟約,如今鄭國危在旦夕,齊國一定會支援。但以國都的兵力想不被攻破,實在很難。但公子元伐鄭,並不是為了滅鄭,而是為博紅顏青睞。他—定會小心謹慎,避免戰敗,不會太過冒險。所以我倒有一退敵良策。”
依叔詹之計,城內各家店鋪照常開業,百姓也如往常一樣,見到敵軍來勢洶洶也不驚慌,且將城門大開,完全沒有大敵當前的驚恐。
楚軍先鋒部隊來到鄭國國都城下,觀此奇景,不免心生疑慮,倘若城內沒有雄兵百萬,百姓豈會如此淡漠,恐怕早就奪路而逃了。因此先鋒軍原地待命,等待公子元。待大軍兵臨城下,公子元也猜不透鄭國葫蘆裏賣的什麽藥。他騎馬溜到城外高山處向城內眺望,俯瞰之下城內委實空蕩,但隱約中卻看見鄭國的旌旗甲士。公子元斷其必有詐,萬不可貿然行事,遂令三軍按兵不動。
這個時候,齊國接到了鄭國的求援信,已經聯合魯、宋兩國發兵救鄭。公子元聽到這個消息後,知道三國兵到,楚軍肯定不能獲勝,好在已經打了幾個勝仗,所以還是趕快撤退為妙。他害怕撤退的時候鄭**隊會出城追擊,於是命令全軍連夜撤走,人銜枚,馬裹蹄,不出一點聲音,也不拆走營寨,讓旌旗照舊飄揚。
第二天早上,叔詹登城一看,說道:“楚軍已經撤走。”所有人都看見敵營旌旗招展,不相信楚軍已經撤走。叔詹解釋說:“營中如果有人,怎麽會有那樣多的飛鳥盤旋上空呢?他也用‘空城計’把我們欺騙了。”這就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使用空城計的戰役。
明孝宗時期,田州知府孔鏞上任後的第三天,州內的軍隊被調到別的地方執行任務,城內空虛。這個消息被當地的峒族山民知道了,紛紛拿著刀槍一起圍了田州城。眾人驚慌失措地關閉城門,決心死守幾天,可孔鏞卻下令打開城門。有人勸他說:“大人,峒族山民是野人,他們不知道空城計是什麽,你隻要一開城門,他們就會馬上殺進來。”孔鏞不慌不忙地說:“把城門打開,我要出去和他們談談,我要以皇上的恩威與孔孟之道來勸說他們。”眾人聽到後全都哭笑不得,心想這個迂腐的知府老爺恐怕是死定了。
城門打開了,孔鏞帶著幾個隨從走了出來。峒族首領喊道:“你是什麽人?還不快快下馬受死!”孔鏞鎮定中帶著威嚴道:“我就是新來的知府,正要到你們的山寨視察,還不快快在前頭帶路。”之前的知府對峒族人的生活疾苦漠不關心,從來沒去過峒族山寨。峒族首領聽說孔鏞要去山寨,便欣然答應了。來到峒族山寨,孔鏞一屁股坐在中間的座位上,厲聲說道:“無禮之輩,還不快快跪下!”首領不服氣地說:“區區知府,竟敢向我們下達命令!”孔鏞說:“我是你們的父母官孔知府,我的責任就是管教你們。”有人問:“您可是孔聖人的後代?”孔鏞答道:“鄙人正是孔聖人的子孫。”眾人一聽,對孔鏞肅然起敬。
接著孔鏞又說:“我知道你們本是良民,因為饑餓所以入城搶奪。如今我來做你們的父母官,自會把糧食和布匹分發給你們。但是,如果你們不聽我的話,一意孤行,我就要派官兵興師問罪了!”峒族山民聚眾鬧事的目的就是為了搶糧食和布匹,現在聽說知府大人可以無償供給他們,紛紛表示不再造反,誠心悔過。
峒族首領安排孔鏞在山寨住了一晚。第二天清晨,孔鏞便領他們來到田州城下,叫士兵將城裏的一些糧食和布匹丟下。峒族山民扛著糧食,高高興興地返回了山寨。
這個計策是在形勢嚴峻之時,為解燃眉之急而采取的一種危險計策。因此,非不得已的情況下不能使用,而且隻能作為緩兵之計。
西漢時期,雄踞北方的匈奴勢力逐漸強大,不斷地進犯中原。飛將軍李廣任上郡太守,抵擋匈奴南進。
一日皇帝派到上郡的宦官帶人外出打獵,突遭三個匈奴兵的襲擊,宦官負傷狼狽逃回。李廣大怒,統百名精騎前往追擊。一路追擊之下終於堵截到匈奴兵,擊殺兩名,俘虜一名。他們正欲離去時,忽見塵土飛揚,上千騎兵在不遠處氣勢洶洶地奔來。
李廣的部下看到對麵黑壓壓的匈奴騎兵後惶恐不安,但李廣通過冷靜分析後很快觀察局勢,沉著地對部下說:“我們隻有百餘名騎兵,而今離大營又有幾十裏遠。現在逃跑,匈奴兵肯定會奮力追殺。但如果我們按兵不動,敵軍必會覺得蹊蹺,認為我們身後有陷阱,所以必然不會進攻。我們現在應該繼續向前。”在距敵陣不到兩裏時,李廣下令:“全軍休息。”士兵們聞令都坐在地上,有的甚至肆無忌憚地躺在了地上,相互談笑風生。
匈奴兵越看越不明白,搞不懂對方葫蘆裏究竟賣的什麽藥,便派一名將士出陣觀察地形。李廣騎馬便追,拉弓射箭,一箭致命。而後他若無其事地回到原地,繼續休息。
匈奴兵見此局勢,氣勢上已經輸了一半,看著對方胸有成竹的樣子,加上李廣的威名遠揚,料定附近定有伏兵隱藏。待入夜後,李廣軍馬仍無任何退軍之意,匈奴兵開始懷疑他們是在等待機會,以百名鐵騎為誘餌拖住自己的大部隊,而他們的大部隊則伺機圍剿。最終匈奴兵狼狽地離開了,而李廣的百餘騎兵則安全地返回了大營。
運用“空城計”,佯裝是必要的手段。在對方不知自己虛實的情況下,采取一係列的行動,讓對方誤以為己方實力不可估量,伐之必敗。再趁對方不敢貿然行事時,瞅準時機,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