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8年農曆五月的一天,北京城的郡王府裏一片慌亂,郡王載瀅的長子溥偉接到慈禧太後的一道聖諭,命他回歸恭王府本支,過繼給恭親王奕的長子載澄,並承襲恭親王爵位。和碩恭親王,是所有親王中爵位最高、功勞最大的,可以說是皇室貴胄,在鹹豐、同治、光緒三朝,屬於天子的至親,被封為可以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堂堂恭親王的爵位,為何要拱手讓給郡王府中的人?溥字輩那麽多人,為什麽又偏偏選了溥偉承襲恭親王的爵位呢?

原來,恭親王奕臨終之時身邊竟然空空****,沒有子嗣,非常淒涼。而溥偉本是奕第二個兒子載瀅的長子,從小聰明伶俐,飽讀詩書。由於愛新覺羅家族近親結婚,導致到清朝末期,許多皇族的孩子早夭,子息薄弱。因此,在同治七年時,奉兩宮太後諭旨,載瀅過繼給奕的八弟鍾郡王奕詒承襲貝勒銜。奕大喪之後,慈禧太後命溥偉繼承他的爵位。

康有為曾經評價恭親王溥偉,“誌節奮厲,心術忠純,文學博通,才器練達,招致豪傑,蓄養壯士,激勵誌義”,甚至聲稱,在清朝的宗室和內外諸君臣中,沒有人能和溥偉相比。當清廷許多人都覺得袁世凱有才時,溥偉曾在《讓國禦前會議日記》中這樣描寫過袁世凱:“袁世凱鷹視狼顧,久蓄逆謀,故謂其為司馬懿第二,初被放逐,天下快之,奈何引虎自衛。”

從此,幸運之神像一塊大大的餡餅,砸在這個默默無聞的十八歲少年身上,溥偉變成了萬眾矚目的第二代恭親王,也被稱為小恭親王,比他生父載瀅的爵位還高幾級。

按清朝的祖製,王爺去世,生前所獲禦賜的重要物品須上交朝廷,待繼承人選定之後,朝廷再如數發還。溥偉承襲恭親王爵位之後,朝廷發還恭王府先前上交的物品,第一件是鹹豐三年皇帝賞賜奕的金桃皮鞘白虹刀;第二件就是鹹豐皇帝離京赴承德時,寫給奕的“密諭”;第三件是奕任閱兵大臣時,禦賜的紫寶石黃絲腰帶。

恭王府中的古玩字畫金銀珠寶等不計,僅房產土地就價值二百萬兩白銀,在諸王府中名列第一。溥偉本來就一表人才,風度翩翩,再加上繼承了恭親王的爵位,自然也是意氣風發。躊躇滿誌的溥偉,自以為天將降大任於斯,入住恭王府後,他最喜歡的就是爺爺的金桃皮鞘白虹刀,每天刀不離手,白天把玩,晚上掛在床頭上。甚至還學了幾招,擺出手握刀柄的架勢,對下人說道“尚方寶劍在此,爾等聽命”。溥偉繼任親王後,被任命為禁煙大臣,成為清朝皇室的少壯派。

本想著自己已經達到了權力巔峰的溥偉,沒想到幾年後,他又將迎來一個重大的人生轉折,那就是他有可能成為皇位繼承人,登上皇室子孫夢寐以求的龍椅。他更沒想到,在今後的日子裏,他會幾次接近皇位。但命運卻一次次跟他開玩笑,讓他的皇帝夢一次次落空。那麽,小恭親王溥偉,是如何一次次與皇位擦肩而過的呢?

這天,溥偉宮裏的親信來訪恭王府,正在府中把玩白虹刀的溥偉並沒在意,誰知來人帶來一個天大的好消息,這個好消息,可能再次改變他的命運。原來,慈禧太後因為光緒皇帝發動了戊戌變法,心中有把皇上罷黜的念頭。大臣揣摩慈禧的心思,說溥偉才幹出眾,是溥字輩中的佼佼者。

透露消息給溥偉之後,親信又給他分析了當下的形勢:論功績,他的祖父奕是世襲的鐵帽子王,發動辛酉政變,推行洋務運動,幫助皇室實現中興,可以說居功至偉;論血緣,溥偉是道光皇帝嫡親的曾孫,光緒皇帝的侄子,絕對的皇室血統;論年齡,皇族溥字輩中,溥偉的年紀最長;論才智,更是不居人下,這繼承人之位十有八九就是他的了。溥偉聽完話後,心中暗自竊喜,他一直在默默等待著。

這一天,機會來了。1908年11月13日,慈禧太後緊急召軍機大臣進宮議事,會議的主題是在溥字輩中選定一人承續大統。各軍機大臣一進宮,溥偉立即喜上心頭,覺得自己的好運來了,於是穿上親王朝服等待宣召。

可誰知從上午等到中午,又從中午等到傍晚,仍不見太監臨門。溥偉算來算去,這溥字輩中,按身份隻有自己身為親王,承續大統舍我其誰呢?想到這裏,他再也坐不住了,利用職務之便,幹脆直奔皇宮而去。

沒想到當溥偉到宮門時,正遇上一頂轎子奉召進宮。兩頂轎子由於走得著急,差點衝撞了。溥偉緊隨小轎正欲進宮,太監伸手一攔:“太後老佛爺未宣親王進宮,請您留步。”

正在興頭上的溥偉大吼一聲:“你這個奴才,如此大膽,看我以後怎麽收拾你!”小轎一進宮,宮門就關了。宮門關上的一瞬間,溥偉立刻意識到不妙,剛才唐突了。後來,這件事被傳揚成“小恭親王咆哮宮門”。

在宮門苦苦守候了一個晚上的溥偉,回到家中一夜無眠,沒想到第二天卻隻等到了自己的堂弟、三歲的溥儀承繼大統,比自己還小三歲的叔叔載灃擔任監國攝政王的結果。就這樣,溥偉與皇帝的寶座擦肩而過。

那麽,慈禧為什麽不選年紀稍長又略有文采的溥偉,卻要選中僅僅隻有三歲的溥儀呢?她為何單單看中了比溥偉年紀小三歲的載灃做攝政王呢?

按照載灃弟弟載濤的說法,慈禧之所以中意載灃,是因為她觀察皇族近支之人,隻有載灃好駕馭、肯聽話,載灃那股子“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處世風格,最為老佛爺所欣賞。再加上溥偉的父親曾經因為參與1900年義和團事變受到牽連,入罪革爵,仍歸本支。還有人猜測是慈禧自認為身體還好,找個小皇帝便於她擺布,如此便能繼續把持朝政,又怎麽會選擇獨立自主、意氣風發的溥偉呢?

● 慶親王奕劻

溥偉為此憤憤不已,竟然日久生病,且病勢洶洶,長久不愈,隻好在家安心養病,求醫問藥。據說有些宗室顯貴還在私下嘲笑他:“這是患的心病啊,恐非石膏一斤、知母八兩不可。”另一個說道:“哪裏,隻需皇帝一個、江山一座足矣。”可見溥偉的不滿和失落,在皇族內人盡皆知。因為溥偉的言行有失,在宣統皇帝時,溥偉並沒有得到溥儀和載灃的信任,載灃組織的皇族內閣中,也沒有他的名字。

1908年農曆十二月二日,三歲的溥儀行登基大典,二十八歲的小恭親王溥偉前往跪拜朝賀。攝政王載灃接見他時寒暄勉勵,溥偉說道:“名分已定,無需多言,奴才一定盡力報效朝廷。”而溥偉知道當時的載灃雖然貴為攝政王,卻沒有實權,因為軍機大臣袁世凱幾乎控製了北洋六鎮的權力,手握重兵,並與慶親王奕劻為首的元老派連成一派,企圖壟斷朝政,袁世凱的所作所為,引起了載灃和溥偉等人的極度不滿。溥偉的爵位名譽,甚至身家性命都與朝廷的命運息息相關,可以說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為了掌握更多的國家權力,溥偉決定先除去袁世凱這個眼中釘。他準備帶著祖傳的白虹刀,親自斬殺袁世凱,沒想到因為張之洞等人的阻撓,未能成功。

盡管殺袁大計沒能完成,溥偉依然不屈不撓,朝裏朝外大罵袁世凱為“曹操”,並且四處張揚“袁氏不除,江山不穩”。經過他的鼓動,皇親大臣紛紛上折,奏請誅殺袁世凱,一時間朝堂之上流言四起。老謀深算的袁世凱在審時度勢之後,以退為進,請辭回歸故裏釣魚去了。溥偉暗自後悔,沒有一鼓作氣殺掉袁世凱,這是放虎歸山了。他認為袁世凱有稱帝的野心,必須要斬草除根。

而得知溥偉一再辱罵袁世凱時,袁世凱的親信外務大臣胡惟德認為,恭親王溥偉有才識、有主見,請求除掉他。袁世凱大笑道,溥偉隻不過讀了幾年書,沒有兵權,何況載灃等人也不喜歡他。胡惟德卻堅持除去溥偉,以絕後患。

就在雙方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武昌城的一聲炮響打亂了溥偉的計劃。1911年,經過一夜激戰,武昌起義的革命軍攻占了總督府,消息一出,舉國震驚。清政府內部瞬間亂作一團,不知所措,不知道應該派誰去掛帥,北洋諸鎮能否靠得住?攝政王載灃和大臣們徹夜難眠,朝廷一時竟然無人可派。此時,北洋軍閥和朝廷中的袁氏舊部,提出了請袁世凱回北京主持大局的主張。

攝政王載灃明知這樣袁世凱就更難對付了,可形勢逼人,隻能孤注一擲。於是,發布一道聖諭,召袁世凱回京。沒想到袁世凱奉命回京後,卻向隆裕太後提出了實現議和、讓皇帝退位的主張。溥偉等皇族一聽到這個消息,頓時火冒三丈,堅決拒絕在退位詔書上簽字。

● 清帝退位詔書

隆裕太後在袁世凱的逼迫下,和攝政王載灃緊急召軍機大臣、宗室貴戚進宮開禦前會議,商討退不退位的問題。

1912年1月17日召開的禦前會議,是在一片悲涼的氣氛中進行的。

貝子溥倫首先提出清帝“自行遜位”而讓袁世凱為總統的主張。慶親王奕劻也主張清帝退位,表示除了在優待條件下退位外,別無其他安全辦法。

此話一出,溥偉等人堅決反對。溥偉說:“想當年撚軍勢力強大,我們都能力挽狂瀾,這些革命黨不足為患。如果現在宣布共和,無疑等於繳械投降,斷送了大清幾百年的江山,我們都是罪人。”

隆裕趴在地上,抱著宣統皇帝溥儀邊聽邊哭,最後沉默良久說:“你們先下去吧。”雙方爭論了很久,最終不歡而散。

兩天後,再次召開禦前會議。溥偉一邊叩頭,一邊說:“優待條件不過是欺人之談,以朝廷之尊而受臣民優待,豈不貽笑千古,貽笑列邦?請太後賞兵,我情願殺賊報國。”肅親王善耆也說,朝廷有的是忠勇之士。此時,太後轉過頭問一直不說話的軍諮府大臣載濤:“你管陸軍,你覺得我們的兵力怎麽樣?”“奴才練過兵,沒打過仗,不知道。”正是載濤這句含糊其辭的回答,讓隆裕徹底放棄了抵抗的想法。

私下裏,載灃對溥偉說:“你在禦前會議上的言語太激烈,愛說冒失話,太後很不喜歡,她告知,以後不準再如此。我也處在嫌疑之地,也不能說話。”溥偉說:“太後既有此旨意,沒有違旨說話的道理,但是目睹朝廷處於將要滅亡的危險境地,政體改變,這是古今未有之大恥辱也,實在沒有臉麵對列祖列宗,我怎麽能夠忍住不說話呢?”載灃說:“我也沒有辦法。”幾天後,隆裕太後和載灃再次召集軍機大臣開會,單單把溥偉排除在外。

得知消息的溥偉十分寒心,他意識到眼下隻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扭轉乾坤了。於是,1912年1月12日,為了對抗袁世凱和革命黨,溥偉與其他清室貴族良弼、載濤等秘密召開會議,成立了宗社黨。所謂宗社黨,就是大清宗親組成的政黨,他們以君主立憲維持會的名義,發布激烈宣言,攻擊袁世凱。溥偉甚至派人給袁世凱送去了一封信,信中說:“欲將我朝天下斷送於漢人,我輩絕不容忍,願與閣下同歸於盡。”

當袁世凱接到這封信後,為了表示自己的不滿,以內閣全體辭職的手段,要挾清廷接受退位條件。溥偉一看袁世凱的舉動,正中自己的下懷,他立即向朝廷主張批準袁氏內閣辭職,另組皇族內閣,以良弼出任清軍總司令,準備孤注一擲與革命軍決一死戰,雙方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袁世凱也被這些皇族的少壯派搞得陷入了深深的困境。就在這時,年僅二十四歲的四川籍革命黨人彭家珍的一枚炸彈,幫了袁世凱的大忙。

溥儀(前坐者)與隆裕太後(右四)在建福宮外

1月26日晚,北京城金台旅館的大門口,革命黨人彭家珍掏出炸彈扔向良弼,一聲巨響,血光四濺。良弼被炸斷左腿,兩天後不治身亡。而彭家珍也被一塊彈片擊中後腦,霎時喪命。這顆炸彈使得宗社黨惶恐不安,徹底摧毀了宗社黨人的信心。

聽說革命黨已經進入了北京,皇戚貴族們人人自危,如鳥獸散,聞風而逃。那些聲言與大清國共存亡的宗社黨們,看到危險真正來臨,卻紛紛把家財存入外資銀行,有的攜家帶口躲進租界,有的在六國飯店租下房間,不敢出來。溥偉和善耆等皇族宗室也心灰意冷,宣告解散。

1912年2月12日,六歲的溥儀和隆裕太後在各方壓力下,發布退位詔書,清朝滅亡。那麽,那個說有他在大清就不會亡的溥偉就這麽放棄了嗎?

為了恢複清朝的帝製,也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溥偉到處活動策劃複辟。活動需要大量錢財,他幾乎賣掉了恭王府裏所有的古董和珍寶。

這天,一個個子不高的日本人帶領著數位同僚,經過煩瑣的審批手續後獲準進入森嚴的恭親王府。他們是前來購買恭王府舊藏文物的,為首的小個子就是商會董事長山中定次郎。

山中定次郎從19世紀末進入中國起,專門收集倒賣中國文物。他在日記中曾仔細描述了自己進入恭王府買古董的場景,當他看到大量珍寶後發呆了:

寬敞的庭院內,有一排排堆滿寶物的庫房,按類庫存,有如意庫、書畫庫、青銅器庫,大概有幾十間。每個庫房裏的物品上都落滿了厚厚一層灰。在庫房裏還能看到無數的翡翠珠寶首飾,多得就像是米店裏的大米,隨便一顆就夠一個日本女人一年的收入。

恭王府的管家用雙手捧起一堆翡翠飾品問道,這些東西你打算出多少錢?我心中驚喜,暗想:這次買賣做大了!無論哪個商人,這是一生不會再有的事情。

這些珍寶至少要以百萬日元來計量,其數額無論是與當時中國古董全年輸出總額相比,還是與後麵的清朝皇室以古董為抵押,在北京鹽業銀行借下的最高借款額相比,都毫不遜色。

最終,山中定次郎卻以山中商會名義隻花了40萬大洋,就買下了除書畫以外的約99件青銅器、陶瓷器約134件、玉器約244件,以及無數的翡翠家具等2000多件全部收藏。

關於溥偉的複辟,有多種說法,有人說他是為了自己當皇帝。

溥偉為了用武力與袁世凱對抗,立即利用變賣古董得來的錢聯係各方力量,等待時機複辟。而此時回到北京的袁世凱,在新成立的中華民國內依然是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當袁世凱得知溥偉的計劃後,大為不滿。1912年2月的一天夜裏,袁世凱派兵包圍恭王府,準備捉拿溥偉,誰知卻撲了空。原來,溥偉在袁世凱部隊中的舊友給他報了信。

此時的溥偉深知一旦被抓,自身難保,於是與母親連夜逃往山東青島德國租界避難。那麽,堂堂鐵帽子王為何不奔赴距離京城更近的天津,而要跑到德國人占領的青島呢?

原來,在溥偉的心目中,德軍雖然派兵侵占了青島,但是德國兵力強大、武器先進,與清政府的關係“友好”。溥偉認為朝廷懦弱,不足為謀,這下他要與德國為謀了。

鑒於溥偉昔日的地位,膠澳總督瓦德克自然是十分歡迎,他親自設宴,為溥偉接風壓驚,並表示自己將會鼎力支持他。瓦德克的一席話,讓溥偉頓感欣慰。此時,他的心裏正醞釀著一個複辟的計劃。

據統計,當時來到青島避難的清朝縣級以上的官員有120多位,已經安置妥當的溥偉開始積極地聯係他們,經過朝廷的巨變,許多人都已經剪了辮子,希望在這裏安守晚年。溥偉的一位陪同為了謹慎處事,也將自己的辮子剪掉了。溥偉卻難以邁出這一步,始終拖著那條精心梳理的大辮子以示身份,並依舊過著王爺的日子,家中仆役數百人,外出的時候,前邊有一群人鳴鑼開道,後邊有一群人保駕護航。府中的吃吃喝喝都是從北京采購來的,雞鴨魚豬牛羊等必須是活的,家裏僅廚子就幾十個。

經過一番遊說,願意支持溥偉的隻有寥寥20人,這個結果是他萬萬沒想到的。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在積極奔走。康有為到達青島後,專程去拜謁溥偉,並寫了一首長詩送給他,把這位始終仇恨民國的親王比作不食周粟的伯夷和叔齊,這首詩讓溥偉十分振奮。而這一天恰為農曆冬至,溥偉就依照皇宮的舊席,宴請康有為吃餛飩,兩人來往十分密切。此時,正值德國的亨利親王訪問青島,溥偉更是眼前一亮。

溥偉親自拜訪了亨利親王,表示要恢複清朝的江山,請求亨利親王幫助自己完成複辟大計。親王立即表示將全力支持他。可誰知,回國後的亨利親王立即沒了音信。在看到德國支持無望後,溥偉深知不能再依賴別人了,必須得靠自己。可是手中無兵,僅僅依靠幾個清朝遺老,也不能成事,因此,他決定利用軍隊的力量。但是,依靠誰呢?遜清大臣劉廷琛提出了一個人,就是手下有一萬多辮子軍的張勳。

當時盤踞徐州的張勳是公開承認的複辟派,他的辮子就是一個招牌。他一次次發表“民國不如清朝,大清朝深仁厚澤”的公開言論,掀起複辟之風。在溥偉看來,這是一個不二人選。對張勳的策動,由劉廷琛親自出馬。他通過曾任過濟南知府的黃曾源與張勳建立了聯係。因為兩人是江西同鄉的緣故,張勳很快把劉廷琛視為心腹,在給溥偉回信中,張勳寫道:“忠心未改,當為王驅使。”得到張勳的支持後,溥偉加緊了密謀策劃複辟的腳步。

為了籌措軍費,溥偉計劃將他在北京價值200萬兩白銀的土地,押給日本正金銀行,以借款50萬兩白銀。他們決定在癸醜年,也就是1913年的農曆三月一日這天,在濟南舉旗起事,計劃由張勳、山東民政長田中玉率兵北上,還聯絡了直隸總督馮國璋一起配合。

1913年初,溥偉看時機成熟,萬事俱備,命人擬定討袁匡複檄文,準備即刻發動兵變,一舉奪回清朝江山。然而,就在大家緊鑼密鼓地籌備時,卻突然發生了巨大變故。

袁世凱軟禁了馮國璋,派兵抓捕準備兵變的溫肅,而在青島溥偉的府邸周圍,監視的人瞬間多了幾倍。突如其來的變故讓溥偉始料未及,他想不通,如此完美的計劃,究竟哪裏出了問題?

原來,田中玉將計劃暗告袁世凱,袁世凱迅速派兵一麵加強濟南戒備,一麵誘許張勳高官厚祿,授上將軍之銜。張勳見事已泄露,就停止了一切活動。

各地失利的消息接踵而來,在青島府邸的溥偉如坐針氈,可他手裏沒有一兵一卒,兩個關鍵大臣都在重要時刻倒戈,費盡心力的他知道,這次兵變計劃失敗了。

這次耗費了溥偉大量金錢的鬧劇,曆史上稱為癸醜複辟。行動失敗後,曆經了徒勞的鉤心鬥角,溥偉日益心灰意冷,常在前海沿一帶踢足球來抒發心中的鬱悶,這時屋漏偏逢連夜雨,在經濟上,他開始體味到生活的艱難,連家庭也開始支離破碎。溥偉的一位妾室一直疾病纏身,流亡的顛沛恐懼、婆婆的虐待讓她心力交瘁,在抵達青島後,又因為日夜有人監視,精神開始錯亂,經常狂躁不已。溥偉安排她入院治療後,病情才有所穩定。

在事業和家庭的雙重打擊下,溥偉總結了經驗,他認為軍閥的背叛是兵變失敗的根本原因,因此,他再也不相信北洋軍閥了。那麽接下來一直為複辟傾家**產的他還會堅持嗎?如果堅持,這個失勢的王爺又會依靠誰呢?

● 恭王府的“多福軒”,正中屏門上方懸掛著慈禧太後親賜的“同德延釐”匾額

●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

1914年11月16日,日軍接替德國占領青島,在入城儀式上,人們發現了一個熟悉的身影——恭親王溥偉。自從兵變失敗後,溥偉很少出門,更何況參加這種閱兵式了,不僅如此,人們還發現恭親王在青島的府邸門口,有日本士兵把守,出門的隨從排場都比之前大了,溥偉也一掃之前的陰雲,神氣了起來。

原來,皇帝溥儀退位後,日本人有意拉攏他,但是溥儀對日本人的態度一直模棱兩可,所以日本人急切需要一個後備人選,而曾經身居清朝高位的恭親王溥偉就成了他們的首選。對溥偉來說,日本人的這一想法正與自己不謀而合,他所希望的軍隊和夢寐以求的皇位,眼下隻有日本人能給他。原本想借德國勢力和北洋軍閥挽救大清的他,在蟄伏了一年多後,轉而想把自己的命運交給日本人了。

在日軍的支持下,溥偉和肅親王善耆發起“滿蒙獨立運動”,重建已被解散的宗社黨,還在遼東一帶召納土匪,秘密組織勤王軍。兩人還加快了複辟步伐,並預謀六月中旬在遼南一帶起事。可是沒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又讓這個計劃泡湯了。

6月6日,溥偉的宿敵袁世凱突然病死,日本政府隨之改變了對華政策,將宗社黨軍隊和蒙古騎兵解散。

得知軍隊解散的消息後,心灰意冷的溥偉從青島前往旅順。日本滿鐵(南滿洲鐵道株式會)出麵接待,在旅順臨海的坡地上,專門為他建了一棟小樓。1925年初,康有為上書溥儀,極力稱讚溥偉的忠心和才幹,建議溥儀重用他,書中說:“恭親王溥偉,誌節奮厲,心術忠純,文學博通,招致豪傑,叔敖之毀家紓難,勾踐之臥薪嚐膽,溥偉有之。”康有為甚至還說,在清朝的宗室和內外諸君臣中,沒有人能和溥偉相比。溥偉本人也曾去天津跟溥儀表明了自己的決心,不過,由於溥儀擔心溥偉有自立的企圖,始終不肯重用他。

而滿鐵在名義上是經營東北鐵路的日本公司,實際上是日本派駐東北的間諜機關。當時的滿鐵總裁內田康哉與溥偉交情很深,據說他曾向日本內閣建議,扶植溥偉在沈陽登基,國號為“明光帝國”。溥偉對此非常感激,欣喜異常,身著親王朝服在日本警察、憲兵的保衛下拜謁沈陽的皇陵,祭奠列祖列宗。

這個舉動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不少人議論,拜謁祖陵是登基稱帝的前奏,過不了多久溥偉便是皇帝了。可也有人說宣統皇帝尚在,他溥偉登基就是謀權篡位。而為了得到自己夢寐以求的皇位,溥偉不顧眾人的勸阻,決定破釜沉舟,忍痛變賣了自己的祖宅恭王府。從此,他的命運就跟日本人緊緊捆綁在一起。當溥儀在天津得知這一消息後,連夜來到旅順,順從地當了日本人的傀儡。

但是,當時對溥偉和溥儀兩人,究竟誰當所謂的皇帝,日本人內部產生了分歧。滿鐵認為溥偉登基對日本最有利,但日本軍部則認為溥偉年齡大、閱曆廣,難以駕馭,溥儀好駕馭,並且“宣統皇帝”比“恭親王”名頭更大。

● 馮國璋

● 張勳

最後軍部的主張占了上風,於是在1932年,末代皇帝溥儀現身當時的“新京”,搖身一變,成了偽滿洲國的康德皇帝。這時的溥偉才徹底明白,日本人讓自己去祭祖,正是他們放的煙幕彈,用來迷惑自己這個恭親王,他們真正的目的是為了逼迫溥儀就範,去當偽滿洲國的皇帝。命運又一次跟溥偉開了大大的玩笑,他再一次與皇位擦肩而過,但是他那股複辟大清的熱情,並沒有就此打住,反倒越來越瘋狂了。

在溥儀登基大典之後,溥偉再三要求前往朝賀,在日本人的陪同下,溥偉從旅順到達長春,這是兄弟兩人最後的見麵。溥偉行過大禮之後,隻對溥儀說了兩句話:第一句是“名分已定,無需多言,奴才一定報效朝廷”;第二句是“有我溥偉在,大清不會亡”。這兩句話對溥儀來說,並不陌生,都是溥偉曾經表過的忠心。

誰知,溥儀並沒有挽留,他一直對溥偉心存戒慮,生怕溥偉奪去帝位,因此,始終沒給溥偉一個實際上的職位,就連日常的零花錢也不怎麽給。這時溥偉徹底心寒了,他執意返回了旅順。當年,溥偉離開北京時,可以說是腰纏萬貫,財大氣粗,可是為了自己的複辟大計,原本富貴兩全的溥偉,先賣了古玩字畫金銀珠寶,後來又用土地作押,最後連祖宅也賣了,卻隻落了個人財兩空。

除了自己的揮霍,在用人方麵,溥偉也不夠成熟,他手下負責管理財物的管家,從溥偉身上榨取了許多油水。

據溥偉的好友學者衛禮賢回憶說:“親王本來擁有良田千畝,每年的田租完全可以保證他皇室的生活,但隨著歲月的流逝,管家把賣掉大片土地的錢據為己有,地租也不如實上繳,他還將王府中大量的圖書和古董偷運出去進行拍賣。後來這位管家為了掩蓋如此大範圍的偷竊,還用一場大火將大半個王府化為灰燼。”在經濟上越來越力不從心的溥偉,甚至不得不放棄他兩匹馬拉的玻璃罩馬車。

居住在旅順後,溥偉的生活更加艱難,政治上的失意讓他的健康狀況也每況愈下,後來變賣了旅順的房子,寄居在長春的一家旅社裏。1936年1月,這位56歲的小恭親王,在貧病交加中告別了人世。而在他逝世後,他的兒子毓嶦為了有口飯吃,帶上父親生前最喜愛的白虹刀,到偽滿洲國追隨了溥儀,並承襲了恭親王的王位,成為最後一代偽滿朝廷的恭親王。

在曆史滾滾前進的車輪中,溥偉這位複辟狂人,始終沒能明白他的皇帝美夢、他曾經的錦衣玉食、隨心所欲,都已經無可挽回地成了過去。他一次次與夢寐以求的皇位擦肩而過,每一次的複辟行動就像竹籃打水,打來打去,財盡人亡夢未醒。值得慶幸的是,溥偉的後人沒有走他的老路,而是在新中國關懷下,從事了自己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