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初冬的一天,在新京,也就是現在長春的偽皇宮裏,溥儀得知了一個讓他憤怒不已的消息,那就是位於河北省易縣清西陵的珍妃墓被盜了!之前軍閥孫殿英盜掘清東陵慈禧墓時,得知消息的溥儀就異常憤怒,據說當時溥儀所受的刺激,比當年被馮玉祥逼出紫禁城還要嚴重。溥儀跪在靈堂前,身後跪著一片前清遺老,他滿臉淚水向靈牌磕頭,身後的遺老遺少也跟著磕頭。溥儀邊哭邊發誓:“列祖列宗在上,我發誓,不報此仇,便不是愛新覺羅的子孫!”因此,這次聽聞皇家墓園再次被盜,溥儀立刻下令嚴加處置。在日本勢力的幫助下,他以“保護皇家祖墳”的名義,派偽皇宮的軍警開展了大規模的搜捕,並嚴令限期破案。於是,大批軍隊開進易縣清西陵。
進入易縣的軍警展開了搜查取證。很快,易縣當地一個叫李紀光的村民,引起了他們的注意。原來,有一次李紀光喝醉了酒,得意忘形,在易縣城裏亂喊亂叫,還用手使勁拍腰間的錢包,說自己有的是錢,一輩子也花不完。這個李紀光是個老光棍,家境貧寒,他怎麽發的大財呢?於是偽皇宮的軍警把李紀光抓了起來,嚴刑拷打。在重刑之下,很快李紀光對盜掘珍妃墓的事實供認不諱。他同時供出了盜墓實情和所有八個同夥的名字,很快,李紀光被砍了頭。李紀光招供被殺的事兒傳開後,出逃在外的盜掘同夥們也有所耳聞,紛紛隱姓埋名,躲到外地,日夜小心。隻有同夥鄂士臣沒有得知這個消息,他在北京躲了一陣以後,一天,返回老家取東西,剛下火車就被軍警捉拿歸案,待軍警對他驗明正身後就地正法了。
珍妃墓被盜案成了當地轟動一時的特大新聞,當時,各大報紙連載了根據珍妃墓被盜案犯人的供述所撰寫的文章。據審查,這個案件中有60多件金銀珠寶被盜,其中一件金如意可謂價值連城,據說能夠在太平洋上買一座小島,據犯罪分子供述,這個金如意被他們用刀砍成八份瓜分了。那麽,眾多的皇家陵墓中,這夥盜墓賊為什麽要去盜珍妃的墓呢?
清西陵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城西15公裏處的永寧山下,是清代皇家陵園,這片萬年吉地上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和光緒四位皇帝。崇陵是光緒皇帝的陵寢,也是中國曆代皇帝的最後一座陵寢。陪伴這些帝王長眠地下的還有他們的皇後嬪妃。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清西陵一帶成了八路軍和日偽軍雙方爭奪的遊擊區。當時,各個陵園之中除了留有一名在此看守多年的守陵人外,再也沒有任何守衛武裝人員。老百姓也可以到陵區打柴割草,隨意出入。可以說,整個清西陵地上地下的戒備成了真空狀態,這就給思忖盜墓的不法之徒留下了可乘之機。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近陵墓的便盜墓。”多年下來,易縣這一帶出了不少盜墓賊,住在華北村的鄂士臣便是其中之一。1937年11月初,鄂士臣找到了住在鳳凰台村的熟人關友仁,倆人一番合謀,決定盜陵。
但是,盜墓賊知道皇陵都很大,地宮又造得結實,僅憑兩個人的力量可不行。鄂士臣和關友仁便分頭物色人員,找來了幾個扒墓盜墓的老手:龍裏華村的那保餘、蘇振生,鳳凰台村的李紀光,下嶺村的張茂、張誌敏父子倆,張誌敏又從荊軻山村找來了一個熟人。這樣,加上鄂士臣和關友仁,總共8個人,臨時組成了盜陵團夥。那麽,在眾多陵墓中,要盜哪座皇陵呢?
李紀光是當地出了名的惡棍,之前曾盜過雍正皇帝泰陵妃園寢,還有一些王爺墓,盜墓經驗相當豐富。鄂士臣和關友仁認為,應該像軍閥孫殿英那樣,挖乾隆、慈禧那樣的帝後陵,裏麵隨葬的寶物多。但李紀光不同意,他認為附近有八路軍,還有土匪武裝活動,應該挖盜旁邊的妃子墓,妃子墓短時間內易得手,而且不易被發現。於是,這夥人幾經商量後,決定選擇偏僻、看護不嚴的崇陵妃子陵園動手。
● 乘坐轎輦的慈禧
清西陵內共有三座妃園,盜墓者為何選中了崇陵的珍妃墓呢?除了偏僻,還有一個原因——珍妃下葬得晚,當地人都記得當年下葬時隆重的場麵。而且,珍妃生前是光緒皇帝的寵妃,估計裏麵隨葬寶物肯定不會少。
在確定盜墓的對象後,鄂士臣、關友仁等就開始著手準備了。可盜皇陵不是鬧著玩的,如果遇上土匪“黑吃黑”,或是遭護陵人反抗,麻煩可就大了。為了穩妥,鄂士臣與關友仁裝扮成了搭伴打柴的人,去實地探查崇陵妃園出入人員的情況。盜墓八人團夥中的張誌敏也不閑著,托親訪友,借來了三支槍。李紀光則負責準備盜陵工具,其中就有一把“蜈蚣梯”。
“蜈蚣梯”是盜墓專用工具,將“蜈蚣梯”放入盜洞,人順著下去便能進入墓內。如果一截梯子不夠長,還可以再接一截,這樣就可以進入很深的盜洞了。“蜈蚣梯”做起來也比較簡單:在一整根樹幹或竹子上,等距離砍出可以落腳的凹槽,看起來真的像蜈蚣那樣,故俗稱“蜈蚣梯”。可以說,這是一夥經驗豐富的盜墓老手了。
這天晚上,夜黑風高。鄂士臣、關友仁一夥盜墓賊帶著槍、扛著“蜈蚣梯”就來到了崇陵妃園。這時,守陵人班房內的大黃狗聽到異響開始狂叫起來。這一下嚇壞了這一夥人。關友仁、鄂世臣急忙衝進班房,用槍頂住老頭,警告老頭說:“實不相瞞,我們是盜陵的!”這個老頭嚇壞了,連聲說“大爺饒命”。關友仁又說:“請給個方便,膽敢聲張,就要你的命。”老頭哪還敢抵抗,馬上交出墓園門鑰匙。關友仁持槍和其他三人負責放哨和看管守陵老頭,鄂士臣則帶著李紀光、那保餘、蘇振生開挖盜洞。
進入墓園後,在寬敞的後院有兩座寶頂,這兩座寶頂一大一小,他們選擇了東麵較大的寶頂盜掘,他們覺得這座看起來更闊氣的墓穴一定會有更多更值錢的陪葬物。雖然不是皇帝的陵寢,但這妃子墓建造時也是十分講究的。寶頂上有一個長方形的月台,正下麵便是放棺材的地宮,月台南邊有石階與神道相連,石階下麵就是進入地宮的石門。
李紀光是當地人,盜墓經驗又豐富,知道這個秘密,便讓同夥從月台前踏垛開挖。這裏是用長方形大磚含油灰灌注砌成的,並以細漿白灰黏合,很難撬動。他們想出一個法子:先用鐵鎬和鋼釺鑿碎一塊大磚,而後從缺口處用鎬刃一小塊一小塊地往下撬。挖了大半夜,他們挖出了一個長兩米、深三米的豎井,照這個速度,應該很快能挖到地宮了。
就在這時,讓這夥盜墓賊沒想到的是,他們遇到了堅硬的大青石,用鐵鎬根本就打不動。這時天已經快亮了,以防被人發現,他們隻好暫時收手,等晚上再說。幾個人百思不得其解,明明記得珍妃墓當年是用磚砌成的,怎麽會碰到如此堅硬的石板呢?
一夥人準備潛回村子,走之前,鄂士臣、關友仁警告守陵老頭,不得泄露秘密。第二天,幾個人不放心還特意設問題考驗了老頭。那保餘和蘇振生冒充警員向老頭訊問情況,但是這老頭並未說什麽,鄂士臣、關友仁這下才放心。
為了能順利打開地宮的石門,鄂士臣、關友仁決定用炸藥炸開珍妃墓。他們從附近的太和莊另找了一位名叫白澤坤的人,白澤坤是開山炸石的能手,正是鄂士臣、關友仁急需的“人手”。天黑後,他們帶上工具和幾十斤重炸藥包重新上山。剛走到鳳凰台村北的小山頂,突然發現山下馬路上有很多軍隊,用牲口馱著機槍和迫擊炮,正向崇陵方向走。據他們回憶,後來光緒皇帝的崇陵被盜,很可能就是這夥軍人所為,但沒有人知曉他們的身份。幾個人嚇得趴在山梁上一個晚上,一動也不敢動,等隊伍過完,山下清靜了,天也亮了,隻好無功而返。
到了第三天晚上,鄂士臣等又進入珍妃墓中,他們連放三炮,將妃子墓炸了個大窟窿。李紀光膽子大,順著“蜈蚣梯”,如老鼠般地第一個鑽進了黑洞洞的地宮。當年沒有手電筒,在上麵的鄂士臣用繩子將小油燈放了下去。有了燈光後,鄂士臣等人就順著墓洞進去了。
這座地宮有十多米長、八九米寬,南麵是石門,用長條石頂著,北麵是寶床,寶**安放著棺槨,皇帝的妃子就長眠在裏麵。李紀光顧不得細瞅四周,一步躥到寶**,拔出利斧就砍,木板的碎裂聲在空**的地宮裏震出瘮人的回音。沒幾下,他就把棺槨打了一個洞。他又用手鋸將此洞鋸成個能夠鑽進人的圓窟窿,這才伸手取過油燈,往棺槨裏一照,嚇得他“啊”的一聲,險些將手中的油燈驚落在地。誰承想棺槨裏的珍妃屍體並未腐爛成一堆枯骨,而是僵屍如生。當時李紀光就嚇傻了,雖說是盜墓老手,但他沒有想到墓主的屍體竟沒有腐爛。直到上麵同夥喊他,他才反應過來,壯著膽子,將半個身子鑽進棺材內搜尋寶物。
清代皇家隨葬品的放置方式與民間差不多,在經過漢唐的過度厚葬後,厚葬之風開始減弱,隨葬品數量開始減少。隨葬的好東西一般都貼著屍身放,置於棺材內。一般情況下,都會塞得滿滿的,隨葬品不足,也會用棉被、衣物塞滿。當年慈禧收殮時,為了填補棺中的空隙,便又向棺內倒了4升珠寶。那麽,眼前的這座妃子墓中究竟有多少隨身寶物呢?
李紀光當時連抓帶劃拉,將看到、碰到的大小東西全部匯集到麵前,摘下掛在屍體腰間的馬褡子,將各種寶物一股腦兒地往裏裝。盜墓都貪財,不貪不盜墓。李紀光經驗豐富,就在裝的時候,他也多了一個心眼兒,將一些自己喜歡的貴重隨葬品有意漏了下來,藏在棺角處,打算日後私取。
盜墓賊為什麽不將好東西揣在身上?因為身上根本就藏不了,即便能藏,上去還要被搜身的。下去取寶的盜墓賊都是同夥重點監視的對象,為了避免私吞寶物,盜墓賊有時候甚至得光著身子下去,以避嫌。上麵的盜墓賊防下麵的盜墓賊做手腳,下麵的盜墓賊也要防上麵的盜墓賊使壞,“互相設防”,這就是盜墓賊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清西陵——崇陵
● 清西陵——崇陵妃園
下麵的盜墓賊,一般會把最值錢的寶物隨身帶上來;如果有幾批寶物,最貴重的肯定留在最後,以免好東西先帶上去後,被同夥獨吞,自己被砸死在盜洞裏。過去盜墓賊被同夥弄死的現象並不鮮見。
鄂士臣、關友仁見李紀光在地宮內好久沒上來,擔心出事,便催李紀光快上來。李紀光看到上麵催了,便隨身帶著寶物爬了上來,現場將寶物倒在地上。這一環節也是合夥盜墓中的又一個潛規則——“亮寶”,有多少寶物,有哪些寶物,大家當麵看清,以免互相猜疑。
待李紀光將寶物倒出來後,大家都驚呆了:大小百十件金銀玉石器物,光閃閃、沉甸甸的,全是好東西。鄂士臣、關友仁這夥盜墓賊是臨時湊到一起的,各人都有私心,就在回去分贓的路上,張誌敏私吞了一塊金懷表,李紀光將一個“金如意”順手掖在衣服裏,又假裝肚子疼,落單下來,將寶物送回了家。
在分贓時,關友仁、鄂士臣感覺不對勁,兩人提著槍直奔鳳凰台村,把正在家裏炕上喝酒的李紀光揪了下來,要打死他。李紀光也很識相,知道賴不過,老老實實將金如意交了出來。本來關友仁、鄂士臣不想分,想賣掉一部分寶物,買些槍拉支隊伍幹大事的,但其他人不同意,隻好將寶物平分成八份,大家用抓鬮的方法,各自拿了一份。那金如意太值錢了,哪一個獨得都不好,最後他們決定把金如意砍割成八塊分掉,一件稀世寶物就這樣被毀了。後來,李紀光自己找機會,悄悄鑽回地宮,盜出了私藏在棺角內的幾件寶物。他沒想到,自己的一時口快讓盜墓事件浮出水麵,也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那麽,讓盜墓賊紛紛伏法的珍妃的墓葬中,真的存有大量的陪葬品嗎?珍妃墓是如何遷入崇陵的?當年她又是死於何人之手呢?
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慈禧太後決定攜帶光緒皇帝出逃,在出逃之前,慈禧太後想起來還有人沒有處置,那就是珍妃。她以“珍妃年少,洋人入城,免受汙辱”為由,命珍妃投井。太監崔玉貴奉命到冷宮將珍妃帶進來,珍妃一到大殿裏就開始叩頭,道吉祥之後,就一直跪在地上,低頭聽訓。屋子裏靜得掉地上一根針都能聽得清楚。慈禧太後瞥了珍妃一眼,直截了當地說:“洋人要打進城裏來了。外頭亂糟糟,誰也保不定怎麽樣,萬一你受到了汙辱,那就丟盡了皇家的臉,也對不起列祖列宗,你應當明白。”慈禧說完這話下巴揚著,靜等回話。珍妃愣了一下答道:“我明白,不曾給祖宗丟人。”太後說:“你年輕,容易惹事!我們要避一避,帶你走不方便。”珍妃說:“您可以避一避,可以留皇上坐鎮京師,維持大局。”聽完這幾句話慈禧馬上把臉一翻,大聲嗬斥說:“你死到臨頭,還敢胡說!?”珍妃說:“我沒有應死的罪!”慈禧說:“不管你有罪沒罪,也得死!”珍妃說:“我要見皇上一麵。皇上沒讓我死!”太後說:“皇上也救不了你。來人哪!把她扔到井裏頭去。”就這樣,珍妃被推到貞順門內的井裏。珍妃自始至終嚷著要見皇上,最後大聲喊:“皇上,來世再報恩啦!”
太監崔玉貴把珍妃夾在腰間,來到八寶琉璃井。珍妃死死抓住玉石欄杆,沒辦法,崔玉貴隻好把她架到禿井邊,使足力氣,頭朝下扔了下去。崔玉貴怕珍妃上來,又找了塊石頭扔了下去。年僅25歲的珍妃,就這樣草草地香消玉殞了。辦完珍妃的事,慈禧太後化裝成老婦人,帶著眾人出了貞順門,逃亡至西安。
珍妃是光緒皇帝最喜歡的寵妃,而當年選她入宮的人卻是慈禧太後。那麽,慈禧為何不帶她一起逃離,而執意要在離京之時,把她置之死地?珍妃與慈禧之間有著怎樣的矛盾呢?這一切,還得從珍妃入宮開始說起。
1888年11月8日,紫禁城體和殿裏一片喜慶。原來這天是光緒帝選後妃的大喜日子,當時皇帝選拔妃子,要在全國層層把關,能夠帶到光緒麵前的隻有60多位,並且從這60多位裏,選出一後兩妃。光緒拿著玉如意,猶豫不決。因為玉如意遞到誰手裏,誰就是皇後,在這些人中,光緒皇帝一眼就看中了珍妃,誰知當光緒走到珍妃麵前時,慈禧喊了一聲皇帝。就在此時,熟知慈禧意圖的李蓮英走過去,扶住光緒,將他一直攙到一個醜女的麵前,把玉如意交到了她手裏。這個醜女不是別人,正是慈禧親弟弟都統桂祥的女兒隆裕,於是隆裕就成了光緒的皇後。慈禧太後之所以選擇自己的親侄女當皇後,就是為了通過隆裕控製光緒皇帝的一舉一動。
而當初,為了能讓珍妃當上皇後,珍妃、瑾妃的父親禮部左侍郎長敘花了很多錢賄賂慈禧跟前的紅人李蓮英。可李蓮英很清楚老佛爺的意思,準皇後隻能是隆裕。於是他隻能在選妃過程中做些手腳,並想辦法讓珍妃的姐姐也成為妃子。李蓮英打算用兩個妃子換皇後,好對珍妃家有個交代。於是,姐姐被封為瑾嬪,妹妹被封為珍嬪。
封妃時她們還未成年,放在平常百姓家裏這應該是一件大喜事,因為在那個年代,這一舉意味著整個家族一下子就成了皇親國戚而享殊恩。而在他家,對兩姐妹封妃這件事卻像辦喪事一樣。
雖然珍妃的父親極其想讓女兒飛上枝頭做鳳凰,但是珍妃的母親卻死活不同意兩個女兒進宮。她深知慈禧的狠毒性格,又十分了解自己的女兒性格剛強,因此心中為女兒的前景擔憂,不知女兒能否在宮中平安度過此生。但皇命不可違,她的心情十分沉重。珍妃和瑾妃上轎離家那天,珍妃的母親在八仙桌旁吸水煙。兩個女兒跪在母親前含淚告別:“額娘,我們走了。”而母親卻伸手打了兩個女兒一人一個巴掌,說:“隻當我這輩子沒生你們兩個女兒。”說完便轉身回到裏屋痛哭,並且一整天都沒再出來,也沒吃東西。
沒想到進宮後的珍妃,由於生性單純活潑,略通西學,喜歡新生事物,經常與光緒皇帝的想法不謀而合,深得光緒的寵愛。她千方百計地溫存體貼關愛光緒帝,竭盡一切使自己的夫君感到溫馨和快樂,她也了解光緒帝受製於慈禧太後處境的艱難、內心的苦楚,對他非常理解和同情。
● 瑾妃
其實慈禧並非一開始就討厭珍妃,在入宮之初,珍妃活潑好動,精靈聰明,很得慈禧喜歡。慈禧覺得珍妃很像年輕時候的自己。她知道珍妃喜歡畫畫,還專門請人教珍妃畫畫,外出遊玩或是看戲,她都喜歡帶著珍妃。誰知,這時珍妃的一些舉動漸漸與慈禧太後格格不入。
光緒帝幾乎每天都召幸珍嬪,隔三四天還到珍嬪的景仁宮去一次。有時光緒帝放著肩輿、轎子不坐,與珍嬪有說有笑地攜手而行,猶如民間的一對恩愛夫妻。
可沒想到,光緒與珍妃產生了愛情,日漸冷落慈禧的親侄女隆裕皇後,慈禧想要通過隆裕控製光緒的目的似乎要落空了,這讓慈禧十分不悅。
由於珍妃性格外向,幾乎放誕不羈,她不僅對西洋玩意兒好奇,還經常穿著西洋時裝在宮中招搖,違反宮禁。有一次,珍妃竟然穿著龍袍去唱戲。在當時的環境中,這都不是個人愛好與興趣的事,而是嚴重違反禮製的行為。慈禧太後得知後把她叫來訓斥。
誰知,思想新潮的珍妃卻沒有因此收斂。由於珍妃在十幾歲時迷上了照相術,照相術於清朝晚期傳入中國,被因循守舊的頑固人物視為“西洋**巧之物”,慈禧就認為照相能攝去人的魂魄,傷神損壽。但珍妃並不理會,她托人買來照相機,不僅在自己的寢宮景仁宮拍照,甚至在皇帝的養心殿“不拘姿勢,任意裝束”地拍照,可謂花樣翻新。堂堂皇帝的妃子竟然如此荒唐,慈禧太後得知後把珍妃找來掌嘴,狠狠地處罰了她。可即便受了刑,珍妃卻沒有因此收斂,甚至做出了更加“荒唐”的事。
這天,宮中密探來報,一個姓戴的太監經常出入東華門外的一個照相館。慈禧太後派人一查,竟然得知此事是珍妃所為,讓一個小宦官開照相館,給人拍照。慈禧聽後勃然大怒,認為珍妃此舉犯了宮中的大忌,於是下令查封照相館,把姓戴的太監當場杖斃,並鞭打了珍妃,珍妃因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再次受到了懲罰。率真的珍妃第一次對慈禧產生了怨恨,也為被慈禧控製的光緒皇帝感到深深的悲哀,於是產生了更加厭煩的情緒。隨後沒多久,珍妃又因為一次出格行為差點讓自己喪命。
清宮有製,皇後每年例銀不過千兩,遞減至妃這一級別,每年僅兩三百兩。珍妃從小過慣了錦衣玉食的生活,每年二三百兩還不夠她賞賜下人的呢,於是她居然想出了一個為禮法所不容的“生財之道”——賣官賺錢。珍妃賣上海道一職(等於現在的上海市市長)給魯伯陽。珍妃掙了四萬兩白銀,沒想到對方出了問題,自己也被人贓俱獲。光緒二十年,珍妃又將四川鹽法道的官帽賣給了玉銘。當光緒帝召見玉銘時,發現這個人居然是個文盲。於是,珍妃賣官案被曝出,涉及其堂兄以及宮中太監多人。
這種內外勾結賣官鬻爵,都是曆朝曆代的大忌。東窗事發後,慈禧勃然大怒,將珍妃和瑾妃姐妹進行“降級處理”,降為貴人。不僅如此,據清宮檔案記載,珍妃在十月二十八日這天還遭受了褫衣廷杖之刑,也就是扒去衣服打屁股。這一刑罰主要針對朝中大臣,在此之前還沒有對嬪妃施刑的先例。也就是說,珍妃是清朝曆史上唯一被使用此刑的後妃。
其實,珍妃本可以免受褫衣廷杖之刑,誰知慈禧在質詢珍妃時,珍妃仗著有光緒撐腰,言語頂撞慈禧,一怒之下的慈禧對珍妃用了帶有羞辱性的責罰方式。此時,受了奇恥大辱的珍妃,恨極了慈禧太後,於是她決定支持光緒皇帝奪權。甲午戰敗,割地賠款,光緒帝在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影響下,試圖維新政治,富國強兵。在與光緒帝相處一段時間後,珍妃發現光緒帝不是甘當傀儡的人,他也希望能夠勵精圖治,治國安民。隻是由於長期受慈禧的壓製,手中無權,壯誌難酬。珍妃堅決支持皇帝變法,甚至成了“帝黨”的重要成員,為皇帝出謀獻策,尤其在精神上給光緒帝以巨大的支持。特別是在變法後期最困難的時刻,身居九重宮禁的光緒帝,身邊隻有珍妃一個知己,珍妃成了他精神的支柱。
而在慈禧太後看來,珍妃的這些行為是對自己的公然挑釁。她最擔心的就是珍妃的政治野心,以及她幹預朝政,險些威脅到了自己的權力。這一點,也是慈禧太後最不能容忍的。於是,這次事件為珍妃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帝被幽禁,珍妃受到牽連,再次被施以褫衣廷杖,並幽閉於鍾粹宮後的一間小屋內,隻留一扇窗戶,每日飯食皆由宮人從一個小洞送入,吃的也是下人的飯食,一天隻允許上一次廁所。每到節假日,還要跪著接受宮人訓誡。
直到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太後挾持單獨軟禁的光緒皇帝逃往西安。這一天,也成了珍妃生命的最後一天。《清列朝後妃傳稿》記錄:“妃有寵於帝,光緒二十六年各國師入京師,帝西狩,妃倉猝不能從,於宮中殉焉。”
就這樣,年僅25歲的珍妃,命喪於紫禁城的深井之中,而多數人對珍妃的了解,也就到投井而死為止。既然投井投的是紫禁城的井,珍妃的墓為何又去了清西陵呢?
原來,珍妃死後一年多的時間,遺體一直沉在井內。1901年春,清廷與八國聯軍媾和,慈禧、光緒等準備還朝,這時,慈禧卻天天做著珍妃要來取她命的噩夢,夢中珍妃渾身水濕,遍體血跡,化為厲鬼向她索命。
為了擺脫噩夢,回到宮中後,慈禧立刻命珍妃家人將珍妃屍骨打撈出來。由於長時間被浸泡,屍體已經嚴重變形,珍妃的腿變形彎曲,珍妃的哥哥含淚把她蜷曲的腿勉強捋直,草草收殮,葬於阜成門外恩濟莊的宮女墓地。據打撈的人講,屍體麵目浮腫,已經辨認不出五官了。
但有專家認為,打撈珍妃的真實原因,其實是當時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辛醜條約》。慈禧在很多方麵表現出革舊鼎新的新姿態,為了緩和國內外的輿論,掩蓋老太後的殘暴,所以給珍妃恢複了名譽,並企圖以“貞烈殉節”的名義掩世人耳口。
● 珍妃
珍妃雖然被掌權的慈禧太後戴罪處死,但畢竟是妃子,她為何沒有被葬在光緒陵寢之側,而是安葬在了宮女墓地呢?在封建社會,皇帝一般在登基之後就開始為自己尋找“萬年吉地”、修建陵寢。可是這時,光緒皇帝的陵寢連一磚一瓦都還沒有。光緒這個一直被慈禧操控於掌中的皇帝,在位33年,不但皇權虛掌,連陵墓也是直到死後,在宣統皇帝溥儀的指揮下才開始修建的。
1908年11月14日,光緒皇帝駕崩,隨後第二天,慈禧也歸西。慈禧的陵墓普陀峪定東陵已經修好,而光緒皇帝的靈柩隻能等著陵墓完工,才可以發喪出殯。光緒的崇陵1909年溥儀登基後才開始修,同時修建的還有崇妃陵。可是還沒等崇陵建完,清朝就滅亡了。
根據《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之條件》第五款:“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製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製。”光緒皇帝的陵墓不能停,由民國政府繼續修建。1913年,民國政府接手了崇陵的修葺工程。當時袁世凱派國務總理趙秉鈞督辦崇陵工程,進度最急的時候,陵墓工地上的施工者多達6000餘人,而整個崇陵修建完畢,共花銀兩551萬兩。到了1913年11月初,崇陵和崇妃陵的地宮部分基本建好了。1913年11月16日,光緒和珍妃於同年同月同日安葬於清西陵,珍妃葬於距離光緒崇陵百米處的崇妃園寢。
此時距珍妃逝世已有14年之久,光緒皇帝也在死了5年後才被安葬。這對生前無法相聚的情侶終於在死後得以相守。
珍妃死後,常有一位身著錦衣緞袍的女子在珍妃井邊哭泣,這就是珍妃的同胞姐姐瑾妃。不同於珍妃,姐姐瑾妃為人安分,盡管總是被這個不安分的妹妹牽連,但畢竟血濃於水,她還是顧及與珍妃的姐妹之情。當時瑾妃也參加了珍妃的遷葬儀式,並為珍妃修建了一個小靈堂,以供奉牌位。她還在靈堂上為珍妃懸掛了一額紙匾,上書“精衛通誠”,來頌揚妹妹對光緒的一片真情。
在宣統皇帝溥儀登基之後,瑾妃繼續住在永和宮,並被尊為兼祧皇考瑾貴妃。溥儀稱她為皇額娘。次年,隆裕太後崩逝,瑾妃在四大太妃的地位中有所提高。民國十三年的中秋節,溥儀到永和宮請安,並請皇額娘到養心殿賞月度節。這晚瑾妃坐在養心殿首座,和溥儀及婉容、文繡等格格王孫們共度良宵,夜過子時才返回永和宮。但不幸夜涼受寒,一病不起。1924年10月20日,瑾妃病逝於東六宮的永和宮,終年51歲。她以端康皇貴妃的身份,下葬於崇陵妃園寢,諡為溫靖皇貴妃。遜清小朝廷共花費6450多兩白銀,在珍妃墓的東側給她造了墓穴。
實際上,當時遜清小朝廷根本沒有錢。瑾妃父親看不過去,拿出錢來,對妃園進行了重新改造,將原來的磚券改成了石券,也就是石室墓,並且將墓圍加高加大。這對生前相伴一生的姐妹又到了一起,安詳地沉睡在崇妃園寢內。瑾妃也因此成為清西陵內最後一位入葬的皇妃。
在崇妃園寢裏,最南端為一座單孔石拱橋,宮門與石橋相對,綠琉璃瓦歇山頂。宮門內即為享殿,單簷歇山式,同樣覆綠琉璃瓦。享殿後為三座門,過三座門,有寶頂兩座,一左一右地並排建在磚砌的長方形月台上。東側為瑾妃寶頂,西側為珍妃寶頂。
● 珍妃井
當年珍妃墓被盜的細節被披露後,轟動一時。因此在20世紀80年代,由此案創作的電影《夜盜珍妃墓》也紅極一時,當時的報刊也連載了夜盜珍妃墓的故事,還出版了文史資料集《夜盜珍妃墓》。包含這起盜墓案的謀劃、實施、破案乃至後來盜墓者的回憶。
正是由於這些出版物,珍妃墓被盜案引起了學界的關注,曆史專家也對此案發出了質疑。他們紛紛提出了疑問,第一個就是盜墓者關於“挖到石頭券頂,用火炮轟”的回憶。按照史料記載,珍妃墓當時是用磚砌的,怎麽會有石頂?而且,珍妃死時是以待罪妃嬪的身份下葬的,按照清代的規製,是不可能有那麽多陪葬品的。
由此可以推斷,珍妃墓中應該沒有多少陪葬品,這跟盜墓者所描述的大量珍貴寶藏有出入,並且據盜墓者供述,當時他們看到的珍妃麵目清晰。可是,按照曆史事實,珍妃被人扔到井裏後,泡了一年遺體才被打撈出來,被盜時又過去了30多年,存放了37年的屍骨怎麽可能還麵目如生呢?
根據盜墓者的供述和真實的曆史資料記載的分析,專家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珍妃墓沒有被盜。既然珍妃墓沒有被盜,那麽,1938年盜墓賊盜掘的珍貴陪葬品又來自哪裏呢?
2013年9月,首都師範大學三維信息獲取與應用實驗室研究團隊來到清西陵進行考察。隨著軟硬件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探地雷達技術被應用於文物古跡內部結構情況的定位。探地雷達遇到不同地質會反射不同的數據和圖像。研究團隊對珍妃墓和瑾妃墓進行了網格狀的掃描。
研究數據顯示,珍妃墓沒有出現盜洞,唯一一個盜洞出現在瑾妃墓月台0.5到1米處。這個結果正好和之前盜墓賊的描述一致。因此,專家得出結論,多少年來,流傳被盜的其實是珍妃的姐姐瑾妃的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