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南渡偏安:北人歸北,南人歸南
南宋病人趙構
宋高宗趙構(1107—1187)一生籠罩在靖康恐懼症中無法自拔。
1127年的這個春天,不但是宋氏王朝的分水嶺,從族裔影響嬗變來講,也是整個古代中國的分水嶺。
這年,也是趙構人生的分水嶺。
明星皇帝、父親宋徽宗,帶著恥辱的印記北上。趙構則帶著他的小朝廷南下。兩人都離黃河越來越遠。從文明的承接來說,兩人都離中原文化中心越來越遠。
與父親不同,趙構被曆史牢記,除了在危難中承接大器,成為南宋的開國皇帝外,還因為他的武將,比如嶽飛、宗澤。宗澤死前的三聲“渡河”,成為趙構苟且一生的背景板之一。
金國的上京囚禁著宋徽宗。而趙構逃到了反方向的臨安。
開封的記憶已經被塵封。
1
趙構,還是康王時並非一個模板化的庸碌親王。
皇族教育除了給他一個詩人的內核外,還賦予他超群武功。博聞強記,天生神力,這些用來描述雄才大略之人的詞匯,在趙構身上均有體現。
北宋末年,一隻狐狸坐在了皇位上。這個正史中記錄的詭異事件,被當時的人看作一個不祥之兆。金兵的頻繁入侵更是宋人頭頂揮之不去的陰雲。趙構就是在這種環境中度過了他的青年時代。
在與金朝的衝突中,孱弱的宋朝為了達成議和,往往滿足金朝要求,遣送親王、宰相級別的人物去當人質。趙構就自告奮勇當了一回人質。當時,皇帝是趙構的哥哥宋欽宗。
趙構親身體驗了金朝的傲慢。在金朝營寨,他們一行麵對的是對方不遜的言語和倨傲的禮節。人質其實就是軟禁。近一個月的軟禁在趙構腦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記。但文辭幹癟的《宋史》在記錄趙構這段經曆時一再美化趙構,烘托他在敵營的勇敢,其實有些言過其實。他有其鎮定的一麵,但也有驚慌失措的時候。
開封被圍困時,趙構在東北方的相州擔任兵馬大元帥,手握重兵。宋欽宗派人送信求救,趙構邊讀信,邊痛哭流涕。但他並未出兵,而是行軍到了大名府。他一路經曆了住茅舍的生活,但比起當了亡國奴的父輩兄輩,可以說幸福太多了。他仍然有逃跑的自由,但他們沒有了。
開封失守當然不能歸因於趙構。金朝的兵鋒造成的恐怖氣息,事實上影響了幾代人。避難、逃荒才是那幾代人的常態。這是一支低級文明的部隊,對發展程度更高的文明的入侵。雙方的文明發展程度,相差何止一個量級。
當宋徽宗把藝術的多個門類發展到史無前例的高度時,金朝還實行大範圍的奴隸製度。他們通過戰爭掠奪的人口,拿到西夏的市場上去交易。但戰爭就是戰爭。金軍狂暴的戰鬥力,往往讓宋朝的斯文掃地。或者往更極端說,讓斯文死無葬身之地。
北宋亡國更嚴重的後果,並非一個王朝的湮沒,而是靖康恐懼症。
兩代皇帝成為亡國奴,一萬多俘虜漫長殘酷的戰俘行軍,大量男人被虐殺,大量女人被奸殺。這是靖康之年的奇恥大辱。它像寒氣一樣滲入趙構的心裏,影響了他的大半生。由此不難解釋,當他聽到父兄成為階下囚時,方寸大亂。
趙構不是特別眷戀皇權。甚至說服他登上大位也花費了大臣們很大的心力。根本原因是,大位在那時並不是特別大的**,相反還是一個燙手山芋。
21歲就登基為帝的康王趙構,接手的是一個山河破碎、四分五裂的國家。當時,宋朝在北方的主力軍被金兵大量殲滅,南北方在亂世中又都滋生了大量流賊和亂匪,而在聽說趙構稱帝後,金兵也立即掉轉南下,試圖將趙構也一並解決。
在躲避金兵南下逃亡的生涯中,建炎三年(1129),逃亡到臨安(今杭州)的宋高宗又遭遇苗劉兵變。當時,禁軍將領苗傅和劉正彥發動兵變,一度廢掉了宋高宗,改立趙構3歲的皇子趙旉為帝,幸虧韓世忠等大將領兵回救,趙構才轉危為安。但在此次事變中,趙構唯一的兒子趙旉受到驚嚇而死,趙構本人則被嚇得失去了生育能力,這也為後來宋孝宗的上位、宋朝皇位回歸趙匡胤一係埋下了伏筆。
北方的宋徽宗得知趙構登基的消息後,當即尋來往日的嬪妃慶祝,極為高興。從中不難想象一個亡國之君的心態。
宋徽宗在金朝讓人偷偷帶回一件背心,寫著“來救父母”。趙構的母親韋氏也帶信回來說,“深致我血淚之痛”。趙構麵對這些生死之語,也曾公開號召臣民“為朕報北轅之恥”。但表態隻是表態。骨子裏靖康恐懼症還在作祟。
後來趙構派使節和金國談判許久,要求釋放親人,最後隻要回來母親韋氏一人。
當聽說韋氏要南歸時,宋欽宗拉著她的車輪哭泣,但無可奈何。後世有諸多言論,認為趙構不肯要回宋欽宗,因為他會威脅到自己的帝位,當屬不公言論。金人始終不肯放回宋徽宗和宋欽宗,因為他們擁有宋家王朝的法統,而法統意味著文化感召力。兩人甚至被恥辱地封為“昏德公”和“重昏侯”。
但韋氏的回歸體現了趙構的孝道,也替他卸掉了心頭一個包袱。
當宋徽宗在金朝去世的消息傳到趙構那裏時,他難過到幾天吃不下飯。
2
趙構初臨帝位,就經曆了一次金人南侵,被迫在海上度過了一段逃亡歲月。
汲取靖康之恥的教訓,趙構怎樣也不想再被敵人活捉。在這種心態影響下,他變得過度警惕。其實,金人不習水戰,在海上戰場並不占優勢。
趙構統治的大部分時間裏,南宋和金朝打打停停,雙方在中間地帶呈現出拉鋸戰狀態。
本質上,趙構是厭戰的。戰爭給他的皇族帶來了恥辱。從個人角度來說,戰爭壓力讓他得了不育症,這對皇族來講是個大問題。官員張戒評價他“居危思安”,頗為切中實質。
出身官宦世家的秦檜,是趙構後半生主要的政治助手和盟友。毫不誇張地說,秦檜的作為、政策直接影響著後世對趙構的評價。但秦檜並非一開始就穩固了在趙構王朝的地位。
當初兩人一見麵,秦檜的施政綱領“南自南,北自北”深深打動了趙構。這個政策就是和金朝議和,雙方南北分治,互不侵犯。這個政策擊中了趙構的內心需求。他高度評價秦檜為“樸忠過人”。他甚至說自己得到秦檜,高興得睡不著覺。
站在大的曆史視野來看,秦檜的政策是有其積極意義的。因為金人頻繁南侵,會擾亂南宋不穩定的政治經濟結構。金人作戰抓人當奴隸販賣,也會影響人口結構。而且南宋內部農民起義不斷,靠招安製度也解決不了。連年戰亂,有的地區十室九空,形同鬼域。在這種慘狀下,戰爭需要的兵餉也無法充分地籌措。
秦檜在後來能穩定地居於南宋權力的中樞,還在於他是個議和主義者,或者按照後世主流的評價,是個穩定的“投降派”。這種穩定性也滿足了趙構的需要。因為這要好過一個主張時戰時和的騎牆派。
但秦檜公開提出的“南人歸南,北人歸北”,還是惹怒了趙構。趙構說“朕北人,將安歸”,他需要對天下臣民作出一個態度。
秦檜一時被罷相。等他再次複出時,就逐漸穩固了自己的地位。
讓趙構維持曆史知名度的,還有嶽飛。
嶽飛在前期是很受趙構賞識的,賦予了他很大兵權。朝中重臣張浚等人對嶽飛不滿,但這些不是嶽飛後來引來殺身之禍的根本原因。嶽飛之死是趙構最重要的曆史公債之一。《宋史》竭力淡化趙構在嶽飛遇害中扮演的角色。嶽飛不滿足趙構議和的大國策,以及趙構王朝對武將的天然不信任,才是他身死的根本政治背景。在求和背景下,趙構下旨讓嶽飛班師回朝,嶽飛強烈反對。在一個內部政治經濟形態極不穩定的王朝,一個手握重兵的武將是可以威脅到王朝生命的。
當然,嶽飛之死的直接原因,是秦檜。
趙構對秦檜也不放心,甚至有些恐懼。在眾多臣民反對議和的浪潮中,臨安街頭甚至出現了“秦相公是細作”的標語,可見秦檜名譽之差。在秦檜執政後期,他權傾一時,鉗製輿論,打壓異己。在很長時間內,趙構見秦檜,身上都帶著一把匕首以防不測。但隻要秦檜不政變,就不威脅趙構的皇位。當秦檜病危時,想推養子繼任他的相位,趙構始終沒有點頭。
但秦檜執政時的不少重大冤獄,比如嶽飛之死,趙構就堅決沒有平反。
3
在趙構執政多年,金朝海陵王上台後,再啟戰端。海陵王派遣使者王全傳達金朝索地的要求。王全見到這個老皇帝,竟然開口罵他。可見趙構執政多年,在金人眼裏始終是搖尾乞憐的一個形象。
王全向趙構通報了宋欽宗的死訊。趙構聽聞後是哭著離開的。
此前趙構在致金元帥府的國書中,自貶為“康王”。有次,金朝派使者南下,攜帶詔書,竟要趙構“奉表稱臣”,跪在使者足下。這個明顯的具有貶低意味的外交行動讓南宋朝廷群情激憤。後來在外交斡旋下,南宋找人替代趙構下跪了事。
然而金朝兵力和作戰能力並無壓倒性優勢,加上內部政局動**,此次戰爭並未對南宋構成致命威脅。但靖康恐懼症始終折磨著趙構。他一麵派兵北上作戰,一麵又準備好海上逃亡的船隻。可見他惶恐的心態和對大局認識不清醒的狀態。
時人將趙構的政策評價為一切取決於金朝,金朝要和就和,金朝要地就給地。
不過,在趙構與金朝的很多政治交易中,雙方都取得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金朝是個落後的奴隸製王朝。他們要錢。而趙構要地,要農業生產。因此雙方在談判桌上容易達成一致。
但趙構無法挽回的,是金人加在自己頭上的恥辱。除了家族的奇恥大辱,金人在外交場合也不忘時時羞辱這位占據半壁江山的皇帝。
當初他父親宋徽宗被擄後,在一首詞中哀歎:“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藝術家皇帝無法回到他的故宮了。趙構有這個條件,但他卻沒有動力去實現南宋眾多臣民還都的願望。盡管祖先的陵寢都在中原,但趙構顯然已滿足於臨安建都的政治生活,無意北返。隻是他後來得知祖墳被挖,潸然淚下。但他也隻是淚下而已。淚幹了,及時行樂的生活照舊。
趙構一生與水有關。渡過黃河是他的臣子們的心願。留在河的南邊成了他的恥辱。而他被金兵追逐時,經曆了在汪洋大海中的逃亡歲月。但趙構本質上不是一個權力愛好者。和父親一樣,他信奉道教,藝術造詣頗深,也相對不嗜殺。他有眾多減免稅負、赦免罪人的敕令。
在他所作的《漁父詞》中,水不再是苦難與失落的載體,而是幽隱與超脫之所。南方偏居變成了莊子所言的“南麵王樂”:
水涵微雨湛虛明,小笠輕蓑未要晴。
明鑒裏,縠紋生,白鷺飛來空外聲。
1162年,趙構退位。他沒有留戀皇權,而是評價自己“以澹泊為心,頤神養誌,豈不樂哉”。他也坦承自己在位時“失德甚多”。
25年後,1187年,他以81歲高齡去世,這在古代皇帝中是罕見的高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