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
此時距離北宋滅亡剛剛過去十三年,經曆北宋末、南宋初的一係列戰爭後,好不容易停戰一會兒的宋金之間戰事再起。當時,發動政變掌握金國政權的金兀術(完顏宗弼)廢除金宋之間的和議,再次統率十多萬大軍南下,試圖一舉殲滅南宋。
作為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第四子,金兀術能征善戰,在金國內部更是勇冠三軍。由他統率的金國精英騎兵部隊“鐵浮屠”“拐子馬”,在追擊遼國天祚帝、滅亡北宋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眼下,金兀術對於滅亡南宋信心十足,誌在必得。
1
金兀術沒想到的是,此時,原本駐軍鄂州(今湖北武昌)一帶的嶽飛部隊,竟然在他南下之際向金國發起主動進攻,並且接連收複北宋故地潁昌(今河南許昌)、鄭州、西京河南府(今洛陽)等地。
從靖康二年(1127)北宋被滅以來,南宋敢於大規模主動攻擊金國軍隊並迅速取勝推進,這還是第一次。
金兀術怒了。
趁著嶽飛分兵進攻中原各地,金兀術以為,嶽飛駐紮在河南郾城的指揮中樞必定兵馬空虛,如果給予致命一擊,嶽飛的北伐部隊必定崩潰離散。因此,他親率15000精英“鐵浮屠”“拐子馬”部隊直撲郾城,試圖將嶽飛的指揮中樞予以殲滅。
然而,他沒想到的是,駐紮在郾城的,是嶽家軍中的精英特種部隊——背嵬軍。
“背嵬”,是黨項西夏語的音譯,盡管有多種解釋,但總意為親軍。
當初,南宋名將韓世忠的部隊首創“背嵬軍”。隨後,嶽飛也建立了自己的親軍部隊。作為嶽飛手下十幾萬軍隊中主力中的主力,“背嵬軍”的軍士全部都是從嶽家軍優勝劣汰、精中取銳之選。這支總人數約為16000人的部隊,其中8000人為南宋軍隊中絕少擁有的騎兵部隊,另外8000人則為精銳步兵,馬步結合勇不可當,是嶽家軍中的突擊隊和敢死隊。
眼下,金人再次來犯、大宋江山岌岌可危、國土淪陷多時,北伐反擊的背嵬軍將士們個個摩拳擦掌,誓要與金兵決一死戰。
紹興十年(1140)七月初八,郾城大戰開始。金兀術命令正麵用人馬披甲的重裝騎兵“鐵浮屠”主力進攻,兩側則采用精英騎兵部隊“拐子馬”夾攻衝擊,15000名騎兵氣勢洶湧而來,後麵還跟著數萬步兵,試圖將嶽飛主力全部擊潰。
然而,麵對金軍重裝騎兵,嶽飛卻派出背嵬軍,以步兵當前,用麻紮刀、大斧等,上砍敵軍、下砍馬腿,先是大破“拐子馬”,然後正麵再出動背嵬軍鐵騎衝擊敵陣,一舉擊破了金兀術賴以起家的精英“鐵浮屠”“拐子馬”部隊,並在此後幾日接連破陣,致使金兀術的“鐵浮屠”“拐子馬”部隊幾乎全軍覆沒。
對此,金兀術哀歎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勝,今已(結束)矣!”
2
郾城大捷,背嵬軍功不可沒。
在嶽飛曆經多年整合、訓練而成的嶽家軍中,含有十二統製“軍”:背嵬軍、前軍、右軍、中軍、左軍、後軍、遊奕軍、踏白軍、選鋒軍、勝捷軍、破敵軍以及水軍。而背嵬軍作為其中的特種部隊,更是精銳勇悍。
作為嶽飛的親兵衛隊和特種部隊,背嵬軍總統製是嶽雲,其中細分下來步兵由嶽雲統製,騎兵由王剛統製。以背嵬騎兵為例,他們主要裝備有長、短刀,約十支短弩,二十支硬弓弓箭、圍盔,鐵葉片革甲等。
在戰鬥時,背嵬軍戰術多變,常常分成多個獨立戰鬥小組緊密配合。與敵人作戰時,他們往往在距離敵人一百多步時就放箭,然後用短弩射馬,再用長刀對劈,迅速衝鋒、集結、再衝鋒,這種馬步結合的戰術,使得軍隊戰術靈活,殺傷力巨大。
嶽飛對於背嵬軍的治理很是嚴酷。
嶽飛的孫子嶽珂在《鄂國金佗稡編》中記載,嶽飛訓練嶽家軍尤其是背嵬軍,要求平時訓練必須身著重鎧,模仿實戰衝擊,苦練衝陡坡、跳壕溝等戰鬥動作。
有一次嶽雲駕戰馬在訓練中跌倒,嶽雲解釋說是因為很少練習,嶽飛大怒,說如果是實戰,也是這樣嗎?盛怒之下就要將嶽雲推出斬首,幸虧眾將苦苦哀求,才改而重責一百軍棍。
南宋初期,天下大亂,各路將領軍隊往往擄掠搶奪,但嶽飛治軍酷嚴。有一次,有個士兵因為拿了鄉民一縷麻草綁草鞋,就被嶽飛追查後斬首。在極端嚴格的軍紀下,整個嶽家軍的軍紀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嶽家軍有一個士兵去買柴,百姓主動少收了二文錢,這個士兵竟然堅決拒絕說:“你是想用二文錢,買我的腦袋嗎?”
由於訓練嚴格、軍紀嚴明,作為嶽家軍的特種部隊,背嵬軍勇不可當。南宋人趙彥衛在《雲麓漫鈔》中記載:“韓(世忠)、嶽(飛)兵尤精,常時於軍中角其勇健者,別置親隨軍,謂之背嵬,一入背嵬,諸軍統製而下,與之亢禮,犒賞異常,勇健無比,凡有堅敵,遣背嵬軍,無有不破者。”
意思是說,嶽飛所精心挑選的背嵬軍士,其士兵地位較高,犒賞也多,因而兵士“勇健無比”,加上嶽飛的嚴酷訓練和軍紀管理,背嵬軍幾乎是“無堅不摧”。
3
盡管郾城慘敗,但金兀術並不甘心。敗給嶽飛,他心裏不服。
紹興十年(1140)七月中下旬,金兀術再次組織十萬步兵和三萬騎兵,猛攻潁昌(今河南許昌)。在他看來,郾城戰敗隻是一時倒黴。這一次,他集結更多兵馬,勢要在潁昌城下,將嶽家軍主力殲滅方休。
然而,他根本不知道的是,背嵬軍已馳援潁昌,將再次給予金軍迎頭痛擊。
潁昌之戰開始後,嶽飛的特種部隊背嵬軍再次作為前鋒出擊,嶽飛長子、背嵬軍統製嶽雲親自率領八百背嵬騎兵正麵衝擊,背嵬步兵則從左右兩翼同時出擊。潁昌之戰,背嵬軍跟其他嶽家軍一起,“無一人肯回顧”,殺得“人為血人,馬為血馬”。
背嵬主將嶽雲在戰鬥中身受數十創,盔甲、衣裳全部被鮮血染紅(“甲裳盡赤”),仍然奮勇殺敵、不下火線。這場戰鬥,背嵬軍跟其他嶽家軍一起,共斬殺金軍五千多人,俘虜士卒二千餘人、將官七十八人,獲馬三千多匹。金兀術的女婿夏金吾、金軍副統軍粘罕索孛堇也被背嵬軍等所殺,金兀術倉皇逃竄。
隨後,背嵬軍作為前鋒部隊挺進距離北宋首都東京僅有二十多公裏遠的朱仙鎮,並在朱仙鎮再次大破金軍,致使金軍震怖,一度試圖放棄開封北遁。金兀術哀歎道:“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屢見挫衄!”
金兀術沒有想到,嶽飛的背嵬軍竟然在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帶,以步兵多次大破他引以為傲的“鐵浮屠”和“拐子馬”。幾十年來,金兵“滿萬不可敵”的神話,也被背嵬軍一而再,再而三地無情擊破,以至於金軍內部竟然傳出“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哀歎。
4
然而,就在收複開封、光複故土指日可待之際,宋高宗催令退兵的十二道金牌接踵而至了。
想當初,宋高宗也曾對嶽飛麵授機宜說:“中興之事,朕一以委卿。”然而就在北伐勝利在望之際,宋高宗卻打起了小算盤,強令嶽飛退兵,以致嶽飛流淚揚天長嘯:“十年之力,廢於一旦!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複!”
無奈回到臨安後,有所感悟的嶽飛提交辭呈,懇請朝廷解除他的軍職,讓他返鄉務農。
宋高宗卻說:“未有息戈之期。”
他厭惡嶽飛的自主北伐,擔心迎回宋欽宗後會使他的帝位動搖,但金兀術也有可能卷土重來,因此,他還需要利用嶽飛和他的背嵬軍、嶽家軍。
幾個月後,紹興十一年(1141)正月,金兀術果然再度領兵南下。二月,嶽飛再次領兵馳援淮西前線。當聽說背嵬軍的8000騎兵主力再次前來時,金兀術識相得很,又且戰且退了。
這也是嶽飛和背嵬軍最後一次的抗金之戰。
想當初,在郾城大戰之後、潁昌之戰前,背嵬軍悍將楊再興率領300背嵬騎兵,在戰爭前線哨探,不料猝然遭遇數萬金軍主力。楊再興率領300背嵬將士奮勇殺敵,誓死不退。當時箭如雨下,楊再興每中一箭,都折斷箭杆繼續衝殺,最後不幸馬陷小商河,被金軍射成“刺蝟”而亡。
楊再興死後,嶽家軍追得他的屍體並將其火化。火化前,將士們從他身上拔下來的箭鏃,竟然達“二升”之多。而與斯巴達300勇士力戰波斯帝國十幾萬大軍一樣,楊再興和他的300背嵬軍勇士,也最終全部力戰殉國。
楊再興的死,也提前揭示了嶽飛和背嵬軍、嶽家軍的命運。
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宋金兩國達成和議,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宋割讓此前被嶽飛收複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進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而金兀術則要求:“必殺嶽飛,而後和可成。”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廿九日(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最終下令殺死嶽飛。同時被處死的,還有背嵬軍的領兵統製、嶽飛長子嶽雲,以及嶽飛的大將張憲。
臨死前,嶽飛在供狀上隻留下八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此後,包括背嵬軍在內的嶽家軍,被參與宋高宗、秦檜密謀的張俊,派遣心腹田師中接管,背嵬軍等嶽家軍也被逐漸裁減、撤並,最終消失。
5
嶽飛死後19年,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再次統率數十萬大軍南下,試圖征滅南宋。
而當時,嶽飛、韓世忠等抗金名將已被殺的殺,死的死,宋高宗手下已無可用之兵、可用之將。就在這時,他才想起來嶽飛和當年那勇悍無比的背嵬軍來。
無比幸運的是,金軍軍心不一、戰力衰弱,在采石(今安徽馬鞍山)之戰中,竟然被一個書生虞允文臨時指揮一幫散軍遊勇擊敗。此後不久金軍內訌,金主完顏亮被殺,金軍主動退兵,才使得嚇出一身冷汗的宋高宗得以續保了皇位。
但,南宋不過是苟延殘喘。
1279年,隨著崖山之戰的潰敗,宋王朝最後的血脈宋帝趙昺,被陸秀夫背著一起跳海殉國。至此,南宋延續152年的江山也宣告結束。
隻是不知道宋帝昺的在天之靈,是否會想起他的祖先在1141年,連下十二道金牌,迫令嶽飛從朱仙鎮退兵的那些往事?
本來,勝利的曙光在即。最終,卻幻化成了一個王朝毀滅的悲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