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電商領域拚多多不但成功突破了阿裏巴巴、騰訊、百度構築的互聯網行業壁壘,而且以“拚著買,更劃算”的廣告詞名震電商江湖。
拚多多拚著買是不是更劃算不知道,但對於保險產品來說,必須要“拚多多”。不同的是,大家在拚多多上要跟別人一起拚,在保險產品上要自己跟自己拚,就像火鍋裏的菌類大拚盤。
保險,為什麽要拚著買?
首先,個體麵對的風險多種多樣。比如,吃口魚被刺紮到住院;規規矩矩開車,卻被路上的汽車關照,輕則出險,重則重傷;疾病的到來,住院醫療花費;老年人的養老風險……
按事件發生根源劃分,人一生主要麵臨的風險可以分為自然風險和社會風險。
自然風險主要包括風雨雷電、地震火災、冰雹洪水等。最關鍵的是某一個個體在自然災害麵前毫無抵禦能力。比如,2008年震驚中外的汶川地震造成6.9萬餘人遇難、1.7萬餘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超8000億元,但保險理賠卻隻有十幾億元,明顯不足以應對如此巨大的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社會風險與人類自身屬性息息相關,對某一個具體的個人來說同樣無法抵擋。人與動物最重要的區別之一就是具有社會屬性,某一個具體的人必然有著認知缺陷,或者說某一方麵的知識空白,都將麵臨著從天而降的社會風險。最常見的,婚前、婚內財產的區分界定與管理,債權債務風險的規劃,稅收的規劃、遺產的傳承、企業老板的雇主責任等,都可以通過保險解決。
其次,單一保險產品保障目標單一。市場上保險產品雖然很多,但是,各個公司產品之間同質性很高,單個產品保障的風險更單一。意外險隻保意外,重疾險的保障重點在重大疾病,定期壽險針對人的生命,住院醫療險隻報銷住院期間的醫療費用等。沒有哪一款保險能把全部的風險因素都囊括進去——如果真有這樣的產品,勸你千萬不要買。
為什麽?
因為商場促銷打包賣商品,肯定比自己去市場對比拚著買貴,保險公司同樣如此。看似保障很全,其實這樣的保單隻是附加了很多產品一並賣給你,某些產品比單獨在市麵上買要貴很多。
我們已經分析了保險的特征,根據大數法則,保險在同類風險中按照精算結果進行定價,如果多個保障強行合到一起,雖然保障看似多了,但問題也隨之出現,最重要的風險計算和精算定價就成了難題。所以,意外險隻保意外,重疾險隻保障重大疾病,醫療險隻賠付住院醫療費用,諸如此類。
總之,市麵上沒有一張保單能涵蓋所有風險。如果有銷售這麽告訴你,請參考我們給出的標準答案。
再次,各家保險公司不同的保險深度和密度決定客戶必須拚著買。每家保險公司的實力不同,可銷售的產品種類和數量必然不同,這就是所謂保險深度和密度。如此,客戶在一家公司可選擇的可能性總是有限的,這要求投保人買保險不能局限在一家公司。
各家保險公司的經營策略不同,優勢產品也不一樣。同是白酒也有醬香型、濃香型、清香型、董香型之分。跟白酒行業一樣,有的保險公司主打人身保險,有的保險公司主打財產險。在人身保險中,有的公司可能重視發展重疾險,有的保險公司投資型是拳頭產品。即使同樣的產品,客戶的需求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客戶注重服務和體驗,有的客戶關注價格,有的客戶看重品牌。
對於客戶來說,去商場買衣服都知道貨比三家,保險這種關係後半生生活質量的產品,當然要比一比、看一看,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性價比最高的產品。
如此,拚著買無疑是最好的策略。
最後,要告訴大家一個業內公開的秘密,很多附加險要比單獨購買同類型的產品貴很多。所謂附加險,就是在購買主險時購買的補充產品。去專櫃買洗麵奶的時候,賣家一般會贈送兩張補水麵膜。此時,贈送的麵膜就相當於附加險。當然,客戶的附加險是買來的,而不是保險公司免費贈送的。
最常見的附加險形式,是在購買年金險或者萬能險時,附加購買住院醫療險。大多數消費者在決定購買附加險時,一是已經認同了這家公司和產品,二是在代理人的勸說下想獲得更多保障,三是一站式配置圖方便。
代理人不會告訴你的是,部分附加險比單獨購買其他公司的產品要貴。一家超市海報上宣傳的促銷產品確實不賺錢甚至虧損,但是,超市裏其他商品肯定不會如此,而且一定能靠客流帶動其他產品銷售,把虧損補回來。超市就是靠海報吸引客流,賺消費者買其他商品的利潤。
以某知名保險公司官網上某款少兒年金險為例,在主險中附加10萬元保額的重疾險(80種重大疾病加20種輕症)之後,年保費增加292元。而另一家公司單獨售賣的重疾險(70種重大疾病 +35種輕症)在同等保額和繳費期限下,年繳費隻有132 元。
更誇張的是,這家公司官網上單獨售賣的一款按年繳費的少兒重大疾病保險,售價隻有68.5元……
說到這裏,買保險要不要拚著買,已經不言自明。
知道了保險要拚著買,下一個問題,應該如何拚著買呢?
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包括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 【 盛濤 , 楊靜逸 .教育扶貧視域下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 .教育現代化,2019年第6卷A5期.】,購買保險產品也應該是這樣的。
跟任何事情一樣,保險理財也應該有三個種類,如果按馬斯洛需求理論來分就是三個層次:消費型保險、報銷型保險和投資型保險。
消費型保險對衝死亡風險,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報銷型保險大多停留在安全、疾病兩個層次,在人類心理需求中又要上一個層次,是安全需要;最高層次是投資型保險,不但能夠轉嫁人身風險,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禦經濟波動和通貨膨脹帶來的風險,是自我實現需求,處於最頂層。
保險產品都可以滿足以上需求,保險的配置也應該符合馬斯洛需求理論,生存、安全是首先要解決的需求,隨後要解決疾病、意外、傷殘身故等人身風險。在此基礎上,我們要追求自我實現。
按照這個原則,下麵我們先拚出幾個保險產品組合,不過每個人跟每個人都不一樣,這些組合也僅供參考。
必備款
《三體》中有句三體人的名言“什麽時候生存成了天經地義的事兒”,在這個世界上,人類生存本來就不是“天經地義的事兒”。呱呱墜地之後,人的首要目標不是“恭喜發財”,而是活著、活下去。
對任何一個人來說,死亡不僅意味著失去一切,還意味著丟下破碎的家庭和生者沉重的負擔。生命之花一旦凋零,花開花落、草長鶯飛,世間一切都與逝者無關了,特別是成年之後的死亡,損失將更大。所以,我們首先要對衝的、必須對衝的,就是死亡風險。很多人並不是不在意死亡風險,而是不願意麵對死亡風險。
對衝死亡風險的最佳工具就是定期壽險。
這種壽險按被保險人投保時年齡、保額、保險期限等因素確定保費。未來幾十年內一旦身故或者全殘,可以獲得保險公司的賠償;如果被保險人期滿後仍活得龍精虎猛,善莫大焉,保險合同失效,也不會退還保費。
定期壽險一般具有高保額、低保費的特點,以30歲男性購買30年期100萬保額的定期壽險為例,如果選擇30期按年繳費,互聯網上有很多產品的價格在1700元至2100元之間。每月也就是一頓飯錢、幾包煙錢,就能獲得100萬的身價,何樂而不為?
購買定期壽險首選消費型,經濟條件好的再考慮生死兩全險(死亡或者到期,都能拿到錢,當然費率也更高)。購買定期壽險我們對衝的是死亡風險,所以盡量將繳納保費的期限拉長,降低單次繳費金額,一方麵可以對衝通貨膨脹風險;另一方麵是一旦出險,就不用再繳納後期保費了。
這類消費型保險必須要買,不存在談判的可能性,這一點已經明確提出,如果您沒買,趕緊去買。這類保險是保險產品最基礎的設計,沒買消費型保險就跑去買投資型保險,還號稱自己懂理財和資產配置,那是相當可笑的。這相當於連一套房子都買不起的人去買瑪莎拉蒂。至於究竟要購買多少投資型保險,得先看自己買了多少消費型保險,如果前麵的險種大致齊全了,再說後麵的事情。
加強款
定期壽險是每個人必須要買的保險產品,卻也不必一蹴而就,隨著年齡的增長,保險公司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和預期壽命的提升,未來定期壽險的保費或仍有降低的趨勢。對於剛入職的年輕人來說,壓縮繳費期限帶來的是繳費的壓力,肯定會降低生活質量。
因此,定期壽險可以根據個人能力,購買10年或者20年期限的產品,等收入提高或者這些產品到期後再重新配置。
並不是所有意外都會導致死亡,更多的意外導致傷害或疾病。生、老、病、死,人生誰也繞不開的四種經曆,排在死亡之後的便是疾病。無論疾病還是意外,最終的結果都是導致人住院、醫療費用支出。所以,有了定期壽險之後,一定要配置一款百萬醫療險,對衝其他意外和疾病導致的治療費用。
百萬醫療險屬於報銷型的,二三十歲的人每年保費在二三百元左右(由於是年繳的,所以隨著年齡的增長費用會增加),不但每個人都能負擔得起,而且保障高達四百萬到六百萬(大多數人保額不必貪高,住院花費一百萬還治不好,就應該享受生活了),隻要住院,足以應對任何疾病和意外導致的醫療費用支出。有了百萬醫療險,再也不用轉發朋友圈愛心籌款了。
升華款
百萬醫療險既能保險意外、小病小災產生的住院醫療費用,也能分擔重大疾病住院治療產生的費用。這裏要強調,在患重大疾病的前提下還想要享受高品質的生活,務必要升級自己的保障,在前兩款保險配置的基礎上,要配置一款重疾險。
糾正一個普遍的錯誤觀念:重疾險是預防重大疾病的。
重大疾病花費高、死亡率高,大家身邊患重大疾病的親朋好友並不少見。正是基於這樣的客觀事實,不管代理人還是消費者,都拚命兜售重疾險,而且保費不菲,少則一年幾千,多則一年幾萬數十萬,以獲得幾十萬上百萬的重大疾病保障。
買了重疾險,大病治療費用無憂也!
這麽想的人一定要記住,這是完全錯誤的觀點!
錯誤觀點將導致錯誤的投保,最終導致結果偏離預期。
正如平安人壽城鎮居民患病的數據所示,重大疾病的發生概率相當高,因此重大疾病險的費率非常高,屬於輕奢商品。哪怕10萬元的保額,每年也要幾千元的保費。即便如此,10萬元的保障根本不足以應對一場重大疾病產生的費用。如果繼續抱著對衝重大疾病風險的觀念提高保額,那麽花費將再上一個台階。
所以,購買重疾險首先要糾正錯誤觀念,重大疾病不是用來保障疾病的,而是保障患重大疾病之後的生活質量不降低,保障康複、營養費用。
一旦患重疾,個人支出必然陡增,收入必然減半甚至降低為零。手術成功後,還會伴隨漫長的康複期和巨大的營養、恢複、陪護費用,這些費用都要自己負擔。失去了收入,家庭的生活質量必定受到實質性的影響。
與百萬醫療險不同,重疾險都是給付型的,隻要確診了重大疾病,保險公司就會賠付(不管是否拿著錢去治病)。因為之前已經配置了百萬醫療險,患重疾的住院醫療費用可以報銷,而確診重大疾病後保險公司賠付的費用,就是對收入降低、康複營養費用的補充,以保證生活質量不降低。
至於購買重疾險的保額多少,根據個人的消費能力、目前的收入水平權衡即可,一般十萬至幾十萬不等,不必一蹴而就。
享樂款
如果說前麵的保險組合是為了滿足生存需求、安全需求,那麽這裏要說的儲蓄型的年金險、萬能險、分紅險就是為了滿足更高層次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這類產品除了自身的保障功能,兼具投資和儲蓄功能,能夠平滑生命期收入支出,一般以複利計息,連續滾存,時間越長,日後獲得的收益越大。
由於是儲蓄性質,所以這類保險買得越早儲蓄越多,複利的時間越長,最後獲得的保障越多。但大家要記住買儲蓄型保險的一個前提,就是已經擁有了前麵幾款保險,而不是直接購買這類儲蓄型保險。
最後,讓我們來總結一下保險產品的配置思路:保險必須拚著買;保險必須從低層次到高層次依次配置;先買消費型、保障型的產品,再買投資型產品。買保險是一個資產配置與規劃的科學過程,不能拍腦袋決定。以上提供的幾種拚著買保險的組合,至於最終決定配置哪些產品,又受到自己所處的生命周期、收入支出、家庭成員以及未來計劃等因素的影響。
一旦找到合適的產品,就要盡早配置,畢竟年齡越大風險因素也越多,保費也越高。
買保險容易,交錢即可,但保險又與普通商品不同,從交錢那一刻起,考驗保險公司服務的時刻才剛剛開始。
可在現實中,一旦客戶交了錢交易就算結束了,有時候甚至連當初賣你保險的業務員都找不到,至於後期的服務,總有公司出爾反爾讓人難受。
真遇到這種現象,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