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生意人來說,如果沒有買賣,就無所謂盈虧。換句話說,隻要存在交易,任何一個市場都存在盈虧。

很多人投資股市,一旦建倉往往會天天盯盤,觀察股價走勢。保險就不同了,相當一部分人買完保險產品之後便對之不聞不問,以為萬事大吉,安枕無憂。有人把保單放到了抽屜裏,有人把它鎖到了保險櫃裏。每年都在繳費,繳費也成為一種習慣,至於買的是什麽保單、獲得了怎樣的保障,幾乎到了全然不知的地步。

盈虧是需要檢視的,自己不關心,沒人會告訴你賺了還是賠了。買保險,買的就是安心,錢交了就能安心?

答案當然是未必。

既然是交易,保險的買賣必然存在盈虧,理財如果連盈虧都不知道,如何能稱得上是理財?

在股票市場投資中有“斬倉”一說,意思是一隻股票如果虧損到一定地步,必須毫不猶豫將之拋出,不能優柔寡斷。既然保險產品也是一種投資,就應該像炒股一樣,砍掉那些虧錢的持倉,避免損失進一步擴大。

所以,作為理財規劃的必要環節,作為對衝風險的重要手段,作為生活質量的最後屏障,一定要隨時檢查手裏的保單,堅決處理掉那些“虧錢”的保單。

保單怎麽會有“盈虧”?

所謂保單“盈虧”,確實不像股市能直接算出來賺了(虧了)多少錢,而是一種相對概念,所以很多人對此漠不關心。之所以說盈虧,為的就是方便大家理解。

通常來說,保單“虧損”有兩種表現: 一是保費倒掛,二是相對“虧損”。

先說保費倒掛。所謂保費倒掛,就是所繳納的保費總和超過了獲得的保障,保險以小搏大,保費倒掛就成了以大博小。

保費倒掛的現象一般存在於儲蓄型的養老保險、健康醫療險、重疾險中,在高齡投保的客戶中更容易出現。

眾所周知,保費與年齡和風險因素成正比,年齡越大,患病概率、死亡概率都會提升,保費也就越多。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對於50周歲以上的人,如果此時購買保險,不但保費高,保障還很低,不管是儲蓄還是投資功能,都會大打折扣,甚至出現保費倒掛的現象。到了60周歲以上,即便想買保險,很多保險公司的產品都會拒保。

買保險為的就是以小博大,將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保費一旦倒掛,風險不但轉移不出去,自己還往裏貼錢,這種虧本生意豈能做得?

為了避免虧損的發生,建議在能力允許的情況下,保險還是應該盡早規劃的好,以免得不償失。如果沒能提前規劃,建議60周歲以上的老人就別想著給自己買保險了。穩健為主,以其他理財產品來應對未來醫療和養老的風險或許才是最好的選擇。

那麽,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避免保費倒掛,又該如何計算?

很簡單,首先看被保險人是不是高齡投保,如果年齡在50周歲以上,不管別人怎麽說,自己心裏一定要有底:高齡買保險出現保費倒掛的概率非常大。心裏繃緊了這根弦,就能避免別人的忽悠,避免保費倒掛的現象出現。

另一個方法,可以根據繳納的保費與將來獲得的保障進行對比,如果兩者大同小異或者未來獲得的保障都比不過最普通的理財產品,那就應當盡快處理掉這款保險,而不是繼續繳費。

以互聯網上熱賣的一款重大疾病保險為例,50周歲的男性購買10萬保額的終身保障的重大疾病保險,如果繳費期為10年,則每年的保費為6801元,十年總保費高達68010元,雖然總保費沒有超過保額,但如果將這筆錢投入到年化7%以上的理財產品中,十年期後總收益也超過10萬元。

7%的年化收益很高嗎?

頭部的 P2P 平台,抑或股票市場上的指數基金很容易達到。

如果投保該產品時,投保了惡性腫瘤持續複發和投保人豁免附加險,那麽每年的保費將提高至9813.29元。總保費高達9.8萬餘元,最終的保障卻隻有10萬元,這樣的保險,還有必要買嗎?

互聯網上還有一則網友吐槽的例子: 家長在2008年給3歲的孩子投保了某保險公司的康寧終身保險,年繳費730元,十年繳納7300元,保額卻隻有區區1萬元。如果選擇在繳費十年後退保,卻隻能拿到4000多元。

與保費倒掛相比,保單“相對虧損”形式更加隱蔽,也更難識別,在這裏我們也跟您聊一聊。

有時候我們會碰到這樣的情況:購買保險時,無論保障還是服務,從哪個方麵來說這款產品與市麵上其他產品相比,都是數一數二的,一般情況下,投保人眉頭也不皺一下就拍板買下。

然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投保人以為自己買到了最好的產品,將保單束之高閣,自己每年乖乖地繳納保費,做著保單到期後享受收益的美夢。

在這裏,我告訴大家,這種做法最危險。

這倒不是說保險公司不負責任或者虛假宣傳,而是時移世易,投保人未能與時俱進。須知,保險不是股票,股票尤其是短線炒手特別關注一兩天、一兩周的變化,很少有散戶投資者持倉一隻股票半年以上。但是,保險產品通常有動輒十幾年的保險期間。

在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焉能有十幾年不變的東西?

保險定價是由風險因素和市場競爭等多方麵決定的,是綜合計算後的結果,這些都是可變因子,不是不變因子。

那麽,問題就來了。

隨著醫療條件的改善,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大,預期壽命也會不斷提高,某些風險因素並不絕對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甚至會降低。預期壽命一旦延長、風險因素一旦減少,產品定價必然會降低。

此時,新出的產品定價或許會低於原來的產品,即便價格上相差無幾,新產品提供的附加服務可能會更多,比如專家預約門診、就醫綠色通道服務,前幾年購買的保險產品就沒有這些服務,如今早已相當普遍。原來的產品定價繳費在麵對同樣的新產品時,就失去了競爭優勢,如果繼續繳納保費,那麽原來的產品相對新產品就是“虧損”的。所以,對於手裏已有的保單,我們要時常拿出來與市麵上的產品做做對比,進行一下“體檢”,堅決退掉那些“虧損”的保單。

退保肯定虧損,交了那麽多錢,一旦退保將拿不回三瓜倆棗,怎麽辦?

的確如此,但我要提醒大家,資產配置要去除沉默成本,考慮機會成本。退保肯定會虧損,但決定是否退保,不應該由過去決定,而是看未來。如果新產品的性價比和保障能夠完全覆蓋甚至超過退保產生的虧損,你還會猶豫嗎?

事實勝於雄辯,咱們還是用案例說明。

小A在前兩年購買了一款重疾險(保至80周歲,重疾80種,中症和輕症分別包含20種),保額50萬元,選擇20年繳,年繳保費17170元。如果按期繳納保費,總花費高達343400元。

如今,另一家保險公司推出了新產品,同樣是50萬元的保額,保障期限擴展到了終身,重疾擴大到了100種,雖然輕症隻有50種、自己年齡也漲了兩歲,但同樣是20年繳,年繳保費卻降低到10837元。如果重新投保,總保費隻有216740元。

已經購買的產品,雖然已經享受了兩年保障,但如果選擇退保,最後幾乎拿不回多少錢,損失確實很大;如果繼續如期繳納保費呢?和新產品比,最後不但多交126660元保費,而且享受的大病病種、保障期限也大打折扣。

孰優孰劣,一比便知。

繼續交舊保單的錢,與新產品相比自己就是“虧損”的,而此時你要做的,就是堅決退掉那些“虧損”的保單,享受新的保障。

這裏要提醒大家一句,不是所有保單都可以這樣比較。

買保險是件慎重的事,退保更需要謹慎。要不要選擇替換,要參考價格和保障因素,更要看自己的身體狀況,如果期間有生病住院情況,或者由於身體條件出現拒保、加收保費的可能,替換就會得不償失。

另外,如果已經繳費多年(5年以上),再進行這樣的比較,意義也不是很大。畢竟,年齡增長後保費也隨之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