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獲得了巨額財富,否則也不會滿世界買買買。根據《2018年全球財富報告》,截至2018年末,中國家庭總財富已超過50萬億,僅次於美國,位居全球第二。
您可曾想過,我們的財富到底是什麽?
西南財經大學發布的《2018中國家庭財富健康報告》給出了答案:中國城市家庭戶均總資產為161.7萬元,其中77.7%都是非金融資產—— 住房。所以,在我們討論理財的邏輯裏,房地產是僅次於保險的項目。規避完最大的風險後,接下來的目標,就是討論如何對待最大額度的財富——房地產。
無可否認,無論哪一個城市,大部分家庭最大的財富是房產。我們的財富存量是房產,我們的財富增量也主要來自於房地產。麵對最大一筆財富,十餘年來不斷有人抨擊房價過高,無論是誰,無論有理無理,隻要批駁房價過高,總能在網絡收獲無數掌聲。
無可否認,房價確實偏高,但“花開生兩麵,人生佛魔間”,高房價同樣帶來了巨量財富。
眾生無名,人們一方麵抨擊房價過高,另一方麵又以有房、有很多房為榮,大家是否想過,這到底是為什麽?
正本才能清源,開始之前先要回答一個問題:房子是不是真正的財富?
中國古有“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之說,所謂“本”就是土地;西方古典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認為,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當代經濟學認為勞動、企業家才能、土地是全要素生產率中最重要的三個要素,房產如何不是財富?房地產在英文中被稱為“real estate”,眾所周知,real 的漢語直譯是“真實”的意思。房地產是不是財富,結論還不顯而易見嗎?
顯而易見的問題,卻不斷有人論證房地產是虛擬經濟,是資金自我循環,甚至努力去收集材料證明房子根本不是真實的財富。
問世間,房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讓每個人都能生死相許的東西、值得所有人一生奮鬥的東西,居然有人盼著它貶值?可曾看到有人盼著手中的貨幣、黃金、珠寶、古玩貶值?如果有人說您的珠寶、玉器、古玩是假的,根本不值錢,您還不得跟人家玩命啊?
同樣是財富,卻用兩套思維對待,何解?
用魯迅先生的話回答很貼切:大約是懷著嫉妒吧。抨擊房價高,不過是覺得自己手中房產少,沒趕上財富這班列車罷了。
難道不是嗎?
網絡上不斷流傳著某打工仔拆遷戶家中分得七八套房的傳說,人們樂於在茶餘飯後談論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神話,幻想有某種超現實的力量也讓自己成為別人口中的主人公;對高房價痛心疾首的同時,暗自跟朋友較勁多買一套房、買一套更大的房,如此,便可生活在親友一片豔羨的眼光中,活成自己羨慕的樣子……
至於如何看待高房價,還是那句話——最重要的是當下。房價已然如此,依舊選擇不相信?
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正確的問題應該這樣問:高房價為何讓我們變得富有?
理財的邏輯裏,財富獲得有兩個途徑:一是利息,二是資本利得。房地產增值靠的是資本利得,不是利息。
所謂利息,您可以理解為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存款利息,或者用象牙塔裏的經濟學解釋,實質是利潤的一部分,是收益的一種形態,具體到房地產行業就是房租。從這個角度看,房地產的價值在於獲得房租,贏得財富。
所謂資本利得,您可以理解為股價上漲、房價上漲,您在低買高賣之後的差額收益。如果用象牙塔裏的經濟學解釋,投資工具買入與賣出差價,即轉讓價值 (proceeds of disposition),具體到房地產就是買房賣房獲得的收入。
在任何一個時代利息都遵循算數算法,資本利得則遵循幾何算法,增值速度根本不在一個維度上。
最直白的解釋,中國有1億股民,哪一個是真正為了獲得年底利息分紅?不都是為了獲得股票買賣的差價,獲得資本利得嗎?
同理,以自住的房子為例,早一天買下來不是為了省掉房租(房租比房款利息便宜很多),而是為了將來不花更大的價錢。
關於房地產市場房租與房產增值之間的差距,我們給出一種可能的解釋:要形成真實需求,購買力、購買意願二者缺一不可。租房市場是普通人的市場,由普通人的平均收入水平決定,在租客收入沒有大幅提高的前提下,房租很難大幅度上漲;房地產買賣市場購買力、購買意願由社會精英層平均收入水平決定,一個城市收入最高的階層將形成本地房地產市場購買力、購買意願。高收入者的收入增長速度總是高於低收入者,他們的需求也強於低收入者,因此,房價的上漲速度總是快於租房和工資的上漲速度就不足為奇了。
末流之竭,當窮其源。
請不要對當下視而不見,隻有透視當下,不為當下所迷,才有可能走出當下,走向未來。懼怕高房價,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懼怕未來的不確定性。投資者需要知道,金融市場中唯一的確定性就是不存在確定性,但是房地產市場不是虛擬經濟,也就不會遵循金融市場的邏輯。透過並不遙遠的中國房地產曆史,我們可以看到,房地產始終處於一個長波漲幅。圖4-1描繪了1987—2017三十年中國房地產市場趨勢,連一個波峰還沒有出現,一隻這樣的牛股為什麽不買入、持有呢?
須知,金融市場中有一條基本定理:趨勢一旦形成,逆轉就需要時間。某種財富的趨勢一旦形成,人們就會在潛意識中形成路徑依賴,從而促使價格繼續沿著原來的方向運行。
逆轉日線形成的趨勢需要以“交易日”為單位的時間,同理,逆轉年線形成的趨勢,一定需要以“年”為單位的時間。雖然股市和房市有諸多不同,但是奠基性的理論卻是一致的。
圖4-1 1987—2017年中國住房均價走勢圖【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綜合整理。】
未來市場的走向難道還看不明白嗎?提醒一下,圖4-1給出的數據可是年線,至於你能讀出什麽,又準備如何去做,全靠對當下的自悟。
至於您非要說中國沒有經曆過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所有數據都是基於經濟上行期之類的反駁的話,我隻想說,這難道不是杞人憂天嗎?
如果中國的數據隻是個例,那麽全球性數據尤其是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數據則更具備說服力。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希勒 (Robert J.Shiller) 曾對美國過去123年的房價走勢進行研究,發現隻有28個年份房價是下跌的,95個年份房價上漲,其中最大累計33%的跌幅發生在2007—2011年的金融危機期間,而過去卻有三次十年翻倍的大牛市行情。也就是說,美國從建國至今的二百多年房價始終是螺旋式上升,人們隻記得西方市場的房價暴跌的災難,殊不知過去一百多年沒有買房才是最大的災難。
耀眼的東方明珠,香港百年來房價也始終處於一個螺旋式上升態勢,房價走勢大開大合,並不改變上漲的大趨勢。1981—1984年,房價三年累計下跌三成,隨後13年私人住宅價格指數飆升8.84倍;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香港房市六年跌幅超過60%,但從2004年至今是長達15年的牛市……
凱恩斯說,長期來看,我們都將死去。但在我們死去之前,房地產業不會比我們死得更早。
人類一路走來,產業有榮辱興衰,無數曾經輝煌的行業終歸寂寞,但是房地產業就是一輪永不落山的太陽。隻要地球上有人類存在,就需要棲身之地,關於房地產投資的主題將永恒存在。
這個世界上,有人活在未來,有人活在當下,有人活在過去。在房地產市場,有人住在未來,有人住在當下,有人住在過去。
想一想北上廣深的二手房,有多少是三十年前甚至年限更久的?住在其中的人們哪一個不想奔向現在?
想一想北京、天津、青島、沈陽民國年間建造的依然歲月靜好的小洋樓,那是百餘年前的建築,百餘年前其主人已經生活在未來了。
從古至今,有多少人想從現在奔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