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葉之枯 , 必在根本。

從金融理論根基來說,房地產增值的根本原因在於通貨膨脹。通貨膨脹並不是一個貶義詞(真正對經濟產生損害的是通貨緊縮),即使最保守的芝加哥學派也讚成溫和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應該與自然經濟增長率一致 【 自然經濟增長率也稱為潛在經濟增長率,一個國家或地區各種資源得到最優和充分配置情況下,所能達到的最大經濟增長率。一般來說,芝加哥學派不讚市場調節資源,反對凱恩斯主義政策,主張貨幣當局給定明確的通脹率,並嚴格遵守之。】。

在這一點上,芝加哥學派太理想化了,甚至走向了極端,打著市場的旗幟反市場——市場資源配置最優的通脹率豈能由人類給出?所以,通脹率飄忽不定,但總體上超過自然增長率也就成了常態。

曾經有人計算過,2013年的13.43美元才相當於1929年的1美元,80多年貨幣的購買力貶值90%以上。與此同時,美國的房價年化增長率超過通貨膨脹率。

這一進一退意味著,如果一個人持有1萬美元,幾十年後貨幣縮水隻剩下不到1000美元;如果當初將1萬美元買房,則財富至少增值到12.33萬美元。將持幣與買房的情況進行對比,則持幣者較持房者財富至少相差123.3倍。美國是西方最發達的國家,這個道理其實可以推廣到全球通用。

持幣 or 買房?已經不言自明。

無論對一個人、一個家庭還是一個國家,貨幣都不是真正的財富,貨幣必須轉換為財富,最終積累下來。

在全球各地,房地產都是一種最常見的財富積累,相信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大家沒有注意的是,隻有消費能力才真正代表一個國家的福利水平。消費能力提高是需要基礎的,財富積累是財富創造的前提條件,手裏有了錢,才可以大膽去消費,去創造更多的財富。近年來中國人為什麽敢於走出國門,到世界各地買買買?就是因為享受到了房地產上漲帶來的財富效應。

具體到中國,這種財富積累甚至帶來了經濟發展的奇跡。

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真正形成始於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眾所周知,當時我們的產業模式還是“三來一補”,為避免國際金融危機對國民經濟的衝擊,1998年《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製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國發〔1998〕23號)正式印發,通過住房刺激消費需求、擴大內需,對衝外貿下滑的風險。由此,房地產成為中國經濟新增長點。

此後,房地產就像一匹奔馳的駿馬,拉著國民經濟這輛車不斷前進。諸多行業與房地產息息相關,水泥、鋼鐵、五金、家居建材等,這些行業上下遊又有諸多產業,正是這個長長的產業鏈帶動了就業、創造了GDP。

2003年後,房地產業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支柱產業的地位正式被確認,為中國經濟立下了汗馬功勞。

給出一組數據,否則您也許想不到房地產對中國經濟貢獻有多大。2017年中國房地產業 GDP 為53851億元,在 GDP 中的比重為6.5%,建築行業占 GDP 的比重為6.7%,即便不算房地產行業帶動的其他行業產生的經濟效應,房地產業為國民經濟發展作出的貢獻也可見一斑。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人將貨幣以房地產的形式轉化為財富,居民個人和有房的家庭也在這場財富浪潮中獲利多多。

曾經有人提到過一組數據:美國自有住房率為60%,德國為40%,我國則高達85%。根據相關研究報告提供的數據,住房資產在家庭總資產中占比77.7%,而這一數據在美國則為34.6%。

這樣的結果直接導致中國家庭的財富迅速上升。截至2018年,家庭戶均財產達到了161.7萬元,其中大部分財富來自房地產的貢獻。換句話說,過去幾十年房價上漲,對於個人和家庭的最大好處是充實了“六個錢包”。

無奈有人提出“六個錢包”時卻收獲了無數口水,須知古訓“忠言逆耳利於行”啊。

所謂“六個錢包”,就是夫妻雙方的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錢包。樊綱說“六個錢包”時,本意是告訴大家能湊夠首付最好還是買房子,早一天買房,早一天受益,不再飽受高房價之苦。

良言相勸,卻被媒體斷章取義:房價太高了,隻有掏空“六個錢包”才能買得起房;年輕人奮鬥一生,最後隻能啃老、啃雙方父母以及祖父母的棺材本,啃完老人,養老又該何去何從;沒有“六個錢包”,就別想買房子了……

批判“六個錢包”的言論瞬間刷爆網絡,大家對“六個錢包”的說法深惡痛絕。鼓噪式批判可以宣泄情緒,卻不解決任何問題——深惡痛絕之後呢?

大概也就停留在深惡痛絕的層次,沒法再進一步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其實樊綱的說法正是在告訴人們如何才能避免財富縮水,搭上時代財富列車。

真實的當下是這樣的:用“六個錢包”買房者,不是“六個錢包”被房子掏空,而是“六個錢包”被房子裝滿。

現金是錢,房產就不代表錢了嗎?

人類成長從來都是靠前輩積澱,從整體到個人、家庭都是一樣的,想憑一己之力完成幾代人的努力,這種想法很可敬,但很不現實。如果沒有掏空“六個錢包”買房子,財富根本不會跟上時代增長的步伐,甚至最後還會縮水。

在未來房價上漲的過程中,有房者與無房者的財富差距將越來越大,畢竟普通人辛辛苦苦工作一年掙的工資可能都抵不過一套百萬的房子一年上漲10%帶來的收益。

換一種解釋也許會更明晰。即使父母、祖父母將來需要錢養老,那到時賣掉房產也是一樣的,最多回到之前無房的境地。而不買房、不把“六個錢包”充實起來,等到將來連房都沒得可賣的時候,才是最悲哀的。

所以,我們這一節的題目就叫“財富增值哪裏強,六個錢包靠買房”。任何人都可以評判“六個錢包”理論的對錯,但無論是誰都要尊重當下。當下最大的事實是,父母的錢、祖父母的錢也是錢,他們的錢同樣需要保值、增值,而房地產則是最好的投資渠道。如果因為情緒忽略事實,不敢去伸手借錢買房,最終這些財富不但會貶值,自己還會錯過上車的機會。

2015年房價上漲之前,一筆可以全款買三室一廳房子的錢,到今天恐怕隻能作為首付,貸款買一室一廳。這不是比喻,不是笑話,不是癡人說夢,而是眼睜睜的當下,且適用於一二三四五線所有城市。

更具體的例子。2014年,某二線省會城市12 萬元可以在靠近核心城區的小區按揭買一套兩居室,小A當機立斷,向家裏要錢買了房子,而小B 舍不得父母為自己操心,沒有向“六個錢包”伸手。當年年底房價大漲,如果小 B 再想買同等位置、同等大小的房子,就需要付更多首付、未來償還更多房貸。

此時,即使掏空“六個錢包”也無可奈何了。小A與小 B 本來家境類似,個人素質大致相同,買不買房的觀念隻在一瞬之間,可差的卻是幾十萬元。這個差距怎麽彌補?人生差距就此拉開?

曾經,有一次真實的買房機會擺在麵前,我沒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時候才後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相信沒人會犯下這種錯誤。之所以不敢動用“六個錢包”,除了個人情感因素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看清房價運動的趨勢。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把握房價跳動的韻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