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A股市場興起一波造富大浪,2007年、2015年又掀起兩次驚濤駭浪,踏浪者可得富貴。然而,中國A股市場早已不再是一個遍地是寶的去處,三十年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有人乘風破浪,有人折戟沉沙,在財富絞肉機裏沒三兩把刷子別想撈金。
股市是最接近經濟學假設自由競爭市場的地方:完全信息、同質商品、有無數買者和賣者。然而,這裏從來沒有真正實現過均衡價格,也許這才是自由競爭市場的天道。股市就是最講天道的地方,順道者昌,逆道者亡。
請一定記住:永遠不要試圖預測股市,在市場中能把握的隻有當下。沒有人能夠知道明天市場的漲跌,正如同沒有人能夠看穿自己的命運。人類總喜歡神秘,在一個充滿未知的市場裏,如果沒有神秘的確定性就會不知所措。很遺憾,市場永遠不可能預測,市場中唯一具備的確定性就是這裏不存在確定的事兒。如果存在戰勝市場的方法,前人一定已經通透,輪不到我輩說三道四。
糟糕的是,相當一批人非但沒有探究神秘的覺悟,就連最基本的判斷都是人雲亦雲:某某買股票賺了、某某說有啥消息、某某股票人家說很好。在A股市場或者說投資市場,不是別人賺你就一定能賺,你看到的結果未必是你的結局。
這是一種典型的“股市妄想症”,以情緒替代能力,總覺得應該漲多少、應該賺多少錢。市場不是想象的市場,對技術分析既不知曉,投資也沒有充分的理由,既沒有資金配置方案,也沒有科學的交易係統,隻知任性妄為,如此,市場豈能讓您如願以償?
市場中永遠沒有應該,隻有“當下”最為真實。隻有不斷對當下作出解讀,哪怕解讀與後市相反也算是一種修煉。沒有不挨打的搏擊選手,一次次試錯才能磨煉出適合自己的交易策略,才能逐步修正交易方法,才能對市場之道有所悟。隻憑一廂情願,或者隻憑別人隻言片語、人雲亦雲就去買股票,典型的把“我欲”當作“我能”,在市場上永遠不可能進步。
進入證券市場,唯一的目標就是賺錢,尤其是如何賺大錢、如何賺快錢,A 股市場也確實可以做到這些。但是,大家還要記住,要想在A股市場裏賺大錢、賺快錢,必須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這是比賺錢更重要的問題。
不明白底線就貿然殺入,結果一定是賠錢、快賠錢、快賠大錢。
炒股或者說理財規劃是一個科學的過程,必須對財務信息、非財務信息、收益預期目標、家庭成員情況進行充分判斷,才能做出完整、科學的規劃。這些信息對個人來說信手拈來,但信手拈來不一定代表真正了解,誠如在房地產部分所言,即使個人也不一定了解自己最優價位,往往是憑臆想而不是認真分析得出結論。如果換一個行業,比如說醫生,沒給病人做詳細檢查就開刀動手術,輕則造成醫療事故,重則害人性命;比如說將軍,不了解敵情就輕易排兵布陣,折戟沉沙鐵未銷也就在所難免。
這是炒股散戶常有的毛病。我接手的谘詢案例中,幾乎所有人都會問某隻股票怎麽樣,幾乎沒有人給出投資的理由。
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我不會像其他人一樣立刻給出答案——因為沒有答案。一隻有投資價值的股票不一定適合每個人,市場每一個當下都是不一樣的,站在靜態角度回答這些問題沒有意義。
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我都會反問四個問題,如果谘詢者給出明確且清晰的答案,谘詢才會繼續。雖然這一章主要講股市裏的東西,但這四個問題是科學投資的前提和基礎,適用所有投資品,所以請大家務必牢記:
您的錢是從哪來的?
您投資的期間是多久?
您投資的目標是什麽?
您能承受多大的風險?
四個問題相互獨立又緊密聯係,衍生出投資者不能跨越的雷池。非隻股票,做任何投資之前都必須明確回答上述四個問題,不清楚這四個問題的答案,就不要做任何投資。
第一個問題——您的錢是從哪來的?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是投資最基本的前提,絲毫馬虎不得。錢從哪裏來決定了錢往哪裏去,具體來說就是決定了可以投資哪些產品,而堅決不能投資哪些產品。“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不是一句口號,市場風險真實存在,隻是很多投資人選擇性失明,隻看到收益、不關注風險。
選擇性失明,風險就真的不存在了嗎?
2015年牛市末端很多人炒股用了5—10倍杠杆,結果眾所周知。借來的錢終歸要還的,有本有息,這就要求操作不但不能賠錢,還要覆蓋資金成本,剩下了才算自己賺的。一些資金平台的年化利息高達20%,投資者的收益必須在20%以上才能覆蓋成本,股神巴菲特的年化收益才多少?如果真能持續做到這樣的水平,過不了多久世界首富的寶座就要易主了。可事實是,人們隻看到上漲帶來的收益,根本不知道其中還有巨大的風險。
眾生無明,隻有好惡,沒有對錯。
當指數傾瀉而下時,高杠杆無疑爆倉,傾家**產不是什麽新鮮事。有些人的行為更可怕,錢是用來治病的,之所以來股市,是因為有缺額,目為貪欲所迷。在他們眼裏,市場遍地是黃金,來這裏不是為了投資,而是為了掙快錢、快掙錢。殊不知,在任何地方七虧二平一盈都是不變的鐵律,稍微誇張點說,市場是財富的刀山火海並不為過。可人們總是在重複著前人做過的事,卻期望得到不同的結果。
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杠杆也不是不能加,隻是看加在哪裏,加杠杆的人有多大能力控製杠杆,拿生命賭博是背水一戰,而背水一戰的勝率從來都不高。
請記住,“隻有好惡,沒有對錯”是投資中的大忌,一旦把“我欲”當作“我能”,欲壑難填最終導致真金白銀的損失。
第二個問題——您投資的期間是多久?
大家都知道收益與風險呈正比關係,但是,收益未必與投資期限呈正比關係。投資(尤其是股票投資)可不是存款或者銀行理財,存款或者銀行理財產品期限越長收益越高,股票僅從分紅來說是時間越長、收入越高,至於資本利得,一定是期限越長,不確定因素越多,風險也就越大,收益可能提升,也有可能下降甚至虧損。
不是每一筆自有資金都可以無限期使用,所有資金都是有期限的,用於維持生活的支出沒有任何彈性,用於醫療、購房、教育、養老的支出也沒太大彈性。股票投資收益存在波動性,一旦被框定了資金時間限製,投資者心態就會受到影響,任何一點收益率波動都可能引起神經緊繃。所以,適宜用長期不用的資金做股票投資,遇到波動可以從長計議,即便出現虧損,也不會對心態造成多大的影響。
這個道理可以推廣到理財產品的選擇,很多人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並不真的清楚規則,以為理財和銀行存款一樣可以隨時取出。實際上,絕大部分有時限的理財產品不能隨時變現,即便受損失也不能提出現金。真遇到用錢的時候,自己的錢在理財產品中取不出來,就很糟糕了。
必須明確投資期限不是因為收益,而是因為心態,心態會影響判斷,判斷會影響收益。給投資者放一個較長的期限,不必然意味著某一次股票買賣間隔時間較長,而是給投資者一個良好的心態,能在時間長短期之間從容選擇,不必像短線操作者一樣及時止損,即便被套了也可以等待價格的輪回。
第三個問題——您投資的目標是什麽?
一千個讀者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從事投資谘詢行業多年,深知在一千個投資者眼裏會有一千個目標。有人希望保本即可,有人希望收益超過銀行理財產品即可,有人希望資產快速翻倍即可,有人希望資產順利傳承……有時根據投資人風險承受能力目標還要修正,每一個目標對應不同的投資方式,不同的投資方式又決定了不同的操作方法。投資的目標當然是賺取收益,問題是,在多長時間內賺取多少收益?
這個時候您可千萬不要回答“越多越好,越快越好”,這樣回答的時候您已經在虧損的邊緣了。
盡管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投資的目標是賺錢,但實際上很多人潛意識中的目標和理性目標並不一樣,明明知道理性目標,操作的時候卻按照潛意識中的目標。一個原因是,理性目標賺得少,受資產規模、風險接受程度、操作技術、家庭情況、年齡和健康程度等多方麵影響,基本上是一個給定值。潛意識中的目標則簡單了,靠想象,想多少就是多少,確實很鼓舞人心,不需要任何限製。於是,“我欲”就成了“我能”。
每個人都希望多賺一點,所以這種情況每個人都有,隻是程度輕重不同。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秉承理性:“我欲”非“我能”,“我能”才是“我得”。
如果您想把5萬元賺成1億元,這樣的收益目標就算此道高手也是白日做夢,資金量級一旦超過千萬,運作方式和增值速度會驟然下降。如果您非要給自己定下來這樣的目標,5萬別說變成1個億,能不能保住本金都是問題。
目標是一個體係,絕非簡單的一個收益率。同樣的收益率目標,在不同期限下實現難易程度完全不一樣。有人希望翻倍,這個目標如果放在一周時間裏,高手也做不到;但如果是幾年甚至更長時間,那麽普通人也完全可以實現。
所以,投資目標是一個體係,收益率、時間、止損線。接下來,我們就談止損線——比收益率更重要的目標。
第四個問題——您能承受多大的風險?
要想打人必先挨打,沒挨過打肯定打不了人。投資想賺錢,先要知道賠錢的概率,賠錢的概率往往比賺錢的概率低才能實現目標。投資要麽在風險固定的情況下追求預期收益最大化,要麽在預期收益固定的情況下追求風險最小化。
按照股市投資的模式,我們隻能選擇前者,因為收益不可控、風險可控。所謂風險可控,就是給自己劃定一條虧損底線,一旦穿破底線,就要認賠出局,無論後市如何都不再關注。
底線是什麽?是一條大過自己欲望的線。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不要談什麽投資。做不到這一點,人生注定也是失敗的,一旦麵對**很難逃脫。世界上哪有那麽多好事**普通人?不過都是陷阱邊上的誘餌罷了,身陷其中而不自知,就是把“我欲”想當然認為是“我能”,又幻想為“我得”。所有騙術都是利用人們心中的貪欲,把不可能實現的事情擺在您的麵前,而股市中最常見的是“自我欺騙”,放大了自己的貪欲,投資時毫無防護,豈能不輸?
錢從哪來、投資期限、投資目標、承受多少風險,四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各自獨立又相互影響,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約束體係,任何人包括機構都要在此框架下尋求最優解。投資不是簡單的一買一賣,天貓京東的買賣隻需瞬間就能完成,投資是在投入的時候才剛剛開始,直到賣出才結束,整個過程無時無刻不存在著機會,當然,也無時無刻不存在著風險。隻有設定好買賣的框架,才能有最基本的邏輯可尋。
炒股規矩千萬條,資金安全第一條;炒股不規範,親人兩行淚。遵循市場之道而不是按照個人好惡行事,這就是我們的股票第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