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股市傷害了很多人,有人在銷戶前找我谘詢訴苦。我問為什麽,他說感覺整個市場都在跟自己過不去,自己買入哪隻哪隻跌、賣出哪隻哪隻漲,整個市場跟自己反著來,好像有人盯著他操作,專門讓他賠錢。

真是太神奇了……

在市場上賠錢的人都有這種感覺,覺得整個市場都在跟他作對。既然如此,我教您一個很好的方法——把計算機屏幕倒過來180°,您不是買入就賠、賣出就漲嗎,按照這個邏輯,反著看 K 線就一定可以賺錢了。

把計算機屏幕倒過來肯定是一句笑話,但有相似感覺的股民恐怕不在少數。自己就那仨瓜倆棗,卻總不能如願盈利,好像賬戶被人盯上,進了一個詐騙圈,難道真的有莊家在監控自己的操作嗎?

這事兒真沒有,監控他人賬戶操作是違法行為,即便莊家有這個能力,也不會為了散戶幾毛錢去幹那些偷雞摸狗的勾當。

股票投資最難的就是選擇買賣點、選擇標的(哪隻股票),在一個變化的市場中一切選擇都有風險。不要小看買和賣的選擇,二選一,可能就是選不對;與選擇買賣點相比,選擇股票相對容易些,隻要時機選擇正確,任何一隻股票都有賺錢的時候,差別還是在買賣點的把握。

問題的根本,還是落實到股民自己身上。絕大多數股民之所以虧損,是沒有弄清楚下麵的問題:市場到底是一片混沌,還是遵循一定的規律?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解釋另一個更基礎的問題:市場到底是什麽?市場就是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是投資者集中買賣股票的地方?

股票市場的確就是交易所,但是,交易所隻是股票交易的表現形式,不是根本。交易所裏演繹的是每一個投資者對財富的貪、嗔、癡、疑、慢,如果人性永恒,市場規律將同樣永恒;如果人性可知,那麽市場也就是可知的。在某一個確定的時點,全世界的交易所都在演繹著同樣的故事;自荷蘭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建立起,任何一個時段交易的特征也都是一致的。因為,在真實的利益交換麵前,人性無所遁形。

市場既然是人性的一種反應或者說表現,那麽所有的股票交易就都有類似之處,不同之處隻是籌碼。很多股民癡心於選股,總想在1000多隻股票中選出一隻一飛衝天的股票,但從技術分析的角度來說,選擇A股票和 B 股票不存在顯著差異。對於真正的技術高手來說,所有股票的本質都是一樣的,目標都是低吸高拋,都是一樣賺錢的籌碼,不同的隻是名字而已——大盤股、小盤股、藍籌股、白馬股,可能籌碼特點會有一二不同,但交易遵循的邏輯卻是一樣的。

悟道者從來不在意做哪隻股票,隻要遵循市場之道,所有股票都可以獲利,區別隻是籌碼名稱存在差異,盈利空間會出現差別。至於按照財務數據、基本麵、板塊來分析,這是另外一種投資模式,這裏不涉及。

古人雲,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股市中這個“道”就是每一個人對市場的感悟。

與其關心標的,不如將心思放在如何領悟市場之道。道可道,非常道,市場之道就是解讀市場的方法。任何市場都有規則,變化的市場、變化的價格,永遠不變的是市場的規則,是市場之道。

什麽才是市場之道?

1950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有個名叫砝碼(Eugene F.Fama)的教授在AER【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全世界排名第一的經濟學學術期刊。】上撰文,提出了“有效市場假說”。砝碼是當代金融學奠基人,這篇文章所提出的“有效市場假說”則是當代金融大廈的根基。砝碼因此獲得了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全世界最高權威獎項的肯定。砝碼被冠以“現代金融之父”的頭銜,有如殊榮,可以得出結論了吧?

“有效市場假說”簡單說就是市場價格可以反映一切信息,所有知道的、不知道的、已經發生的、將要發生的,都反映到了一點——價格。價格反映一切信息,是股票市場分析的基礎和前提。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砝碼在全球金融界頂尖圈層並非無敵,反對他的聲音很強烈,反對者也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殊榮。

2017年,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塞勒 (Richard Thaler) 因在行為金融學提出了“輸者贏者效應”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所謂“行為金融學”從基礎上否定了當代經濟學的根基性假設“理性人”,證據之一就是資本市場上投資者的非理性。

關於這個問題,塞勒提出:投資者總是根據過去的經驗對未來進行預判,對於曆史上接連出現壞消息和好消息的公司投資者總是過度評價,導致兩種類型公司的股價偏離其基本價值,市場會對這種情況進行自我修正,低估的壞消息公司股價會上漲,投資者獲得正的超額收益;高估的好消息公司股價會下跌,獲得超額負收益。

根據塞勒的研究成果,股票投資收益可以被鎖定,隻要買入過去三五年內被過分悲觀判斷的公司、賣出過去三五年內被過分樂觀評判的公司,就可以形成一個套利組合,獲得超額收益。

砝碼和塞勒對股票市場的觀點截然相反,但他們都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投資者應該相信誰?

瑞典皇家科學院對兩種矛盾理論同獲諾貝爾獎給出了解釋:幾乎沒什麽方法能準確預測未來幾天或幾周股市債市的走向,但可以通過研究對三年以上的價格進行預測……這些看起來令人驚訝且矛盾的發現,正是今年諾獎得主分析做出的工作 【 來源:豆丁網。】。

砝碼自己也曾說過:“有效市場假說”隻是一個模型,因此並不是完全真實的。事實上,沒有哪種模型是完全準確的,它們隻是近似於我們的真實世界 【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2019。】。

市場是否可知,從心理學和人性的角度可以得到答案。

股票市場上無數人都跟你一樣,人性的弱點同樣也會出現在別人身上。所以,市場價格才會從來沒有斷點,哪怕是漲停、跌停、妖股,在每一最微小的時點上都會形成價格認同,如同大海的波浪從未停止。

當你情緒崩潰的時候,市場上的其他人也會崩潰;當你欣喜若狂的時候,一定也有無數人跟你一樣狂熱。

恐懼讓你在底部賣出,貪婪又讓你在高位猶豫不肯獲利了結。於是,恐懼變為損失,歡喜也變成一枕黃粱。在恐懼與貪婪的輪回中,所有人的情緒都是一樣的,沒有人能逃過這個輪回。

在市場中,每一個人的情緒都在左右決策,在推動、影響股價,就像那句詩“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每個人既是市場的參與者,情緒又受到市場的影響。

市場可知,因為,君心似我心。市場可知是學習技術分析最需要清楚的一個前提。簡單點說這是一個基本的要求,狂妄點說這是市場的道,任何人包括所謂莊家,都逃不掉的就是我將要告訴你的這些最基本的東西。

隻要是市場的參與者,莊家也不例外,請接受我提出的結論:市場可知。否則您也不必進入股市,那點錢還不如去買彩票。

市場可知,並不意味著市場裏的錢是誰想賺就可以隨便賺的。小小散戶,憑什麽能從機構那裏虎口奪食呢?人家機構學曆高、資金規模大、研發能力強、團隊作戰,腦瓜都比您多好幾個,學曆、資金、研發能力、腦瓜……哪一項您有優勢?

這樣的比賽,不用猜都知道結果。

機構 VS 散戶,贏在資金、人才、設備優勢嗎?很多人就這樣認為,覺得自己的失敗是因為資金太小,對抗不了莊家的大資金。

事實並非如此,機構投資者跟普通人有著一樣的心境,也就一定有著一樣的投資結果,看看股票型基金,不管公募、私募,熊市中哪個不跟散戶一樣虧損連連?難道市場就是靠天吃飯?

市場裏所有的參與者都是普通人,散戶是,機構也是,麵對市場漲跌都會有恐懼和貪婪,都會有任何人都永遠無法舍棄的貪、嗔、癡、疑、慢。所謂機構投資者落實到具體操盤手也是人,能把散戶當韭菜割的高手不是沒有,而是太少太少了。至於公募基金拉升股價(或做空),在某一個點位搞點老鼠倉盈利,然後留下一地雞毛……這不是莊家,連小偷都算不上,最多是一群靠暴力搶劫的亡命之徒……當然,市場之下,就算是這樣的套路也必須遵守市場的規則,否則任何一個國家的監管都不會坐視不理。

在市場中,盈虧和資金大小沒有直接聯係,比例都是一樣的。1萬元有10次翻倍就達到了千萬級,1億元十次對折也不會剩下多少。相對而言,熊市中大資金反而死得更快。市場是道,既然是道,永不可違,順道者昌,逆道者亡。要想在這裏生存下來,必須悟道,用自己的智慧去發現、規避風險,捕捉想要的獵物,否則就會成為別人的獵物。

在所有的得道途徑中,關於股票技術分析的方法,對於普通散戶來說是最容易學習的。

在所有技術分析方法中,不管這指標、那方法,運用的基礎和前提都是價格。如果說市場是所有消息的集合,那麽價格就是這種集合的最終反映——在某一個時點上,萬千投資者的念力凝結成巨大的力量終究要形成一個數字——股價。

在市場上,股價可以代表一切,代表最後的輸贏。

價格波動代表真金白銀,一漲一跌,就是每一個人的貪、嗔、癡、疑、慢,是每一個人的喜、怒、哀、樂、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旋轉著人生七彩的玄幻泡沫,也是每一個人的最真實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