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財,當然隻看當下。

讓我們順著曆史的邏輯看一看什麽是財富之勢,看一看每一個“當下”。明白了“當下”就會明白,原來財富就在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手中,隻是不敢承認這份“財緣”,不敢追求這份“財緣”罷了。

中國當代第一波財富浪潮源自20世紀80年代初的自由經濟,身處變革的大時代,每一個人都有大量機會,隻是抓住的人寥寥無幾。

那時所謂的財富機會,今天看了頗為原始,就是所謂個體戶、小商小販,在百廢待興的年代,什麽生意都是創新,所謂“買賣好幹”。

遺憾的是,人們認知當下、感知財富的節奏總是慢半拍。有些經曆的人應該記得“萬元戶”這個詞,如今“90後”“00後”自然無法理解一萬元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價值,時人對萬元戶的羨慕絲毫不亞於今天很多人對擁有多套一線城市房子的人的羨慕。

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真實記述了第一波財富浪潮的變遷。

兩位主人公孫少安、孫少平兄弟即那個年代的縮影,小說賦予了少平更多筆墨,可見作者更偏愛少平。

相比之下,少平的追求才是那個時代的主流:農轉非,在機關、全民所有製、集體所有製企業中找一份工作。現在看來,少平孜孜以求,無非也就是一個銅城煤礦的礦工罷了。

少安要承擔家中責任,不可能像弟弟一樣去追求所謂的“鐵飯碗”,但他同樣是一個不安分的後生,少安在不可能走出雙水村的情況下開起了磚窯,成為公社第一批“冒尖戶”(萬元戶)。

百廢待興的時代,基礎建設急需建材,當時可沒有鋼混結構,開磚窯就成了最賺錢的生意。

少安、少平兩兄弟,從財富結果而論,少安的財富遠遠超過了少平,但當時無論在作者路遙還是在廣大讀者眼中,無疑認為少平比少安成功,原因很簡單,少安雖然有財富,卻不穩定,少平做礦工收入低於個體戶,端的卻是鐵飯碗。

畢竟,世界上永遠沒有絕對的穩定,任何行業都有興衰榮辱。少安的磚廠隨時可能經營困難甚至破產,或者會被鋼混替代。

市場不是一個遍地黃金的地方,否則不會有失敗的人逃避市場,這本就是一個風險與收益並存的地方。

買賣越小越難以抵抗這種風險。在穩定和收益之間,人類真正的“經濟理性”是看重穩定,並非絕對看重收益。所以,第一批冒險求富的人無法獲得穩定收入,他們不是最優秀的,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是被體製拒絕的人。

遺憾的是世界上隻存在穩定的財富,根本就不存在穩定的工作。

國有煤礦看似是金飯碗,但沒過幾年,少平的命運就發生了改變。那時下崗潮席卷全國,當年金字招牌的全民所有製、集體所有製企業紛紛倒閉。如果少平真實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是既沒有得到市場放開初期的財富,也沒有得到所謂的“穩定”,隻能另謀出路。

人世間,最大的穩定是擁有足夠多的財富,一份穩定的工作遠不足以抵抗風險。壟斷性國企同樣麵臨巨大挑戰,當年三大電信運營商可以雄霸江湖,如今卻是騰訊的虛擬世界,大家每天拿著手機,會接打幾個電話?會發幾條短信?

20世紀90年代的第二波財富浪潮同樣惠及全民——股市。

1990年深圳證券交易所開業,中國第一隻股票飛躍音響上市。當大部分人還不知道什麽是股票的時候,另一批同樣壓根不知股票為何物的人悶著頭闖進了市場,然後獲得了價值連城的回報。

有老股民回憶當時情景時說:“根本就不知怎麽回事,在交易所外麵轉了一圈,100元就變成了200元,200元又變成了1000元……”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1992年,東方風來滿眼春,A 股市場開始被人們所熟知,這裏成為神奇的造富之所。這一次,同樣還是膽子大的人義無反顧衝了進去,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隻要買了股票就是“躺贏”,所謂“楊百萬”、“張百萬”都隱藏在那些排隊買股票的攢動人頭中。在計算機沒有普及的年代,能進入證券交易營業大廳的“大戶室”,才是財富的象征。

然而,A 股造富之浪沒有裹挾所有人。有人即使知道股票市場仍沒有涉足其中,他們並非沒有這部分資金,也並非參與這場遊戲有門檻的限製,而是人性的弱點讓他們無法克服損失本金的恐懼而已。

恐懼變動與恐懼損失之間本質並無區別,在經濟學上都屬於風險厭惡型,這本無可厚非。結果也很簡單,無法承擔風險,或者說不願意承受風險的煎熬,自然就得不到市場上的超額收益。

追求穩定是人類的本性,但從理財、投資的角度看,不承擔風險才是最大的風險。財富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任何一波財富之浪趕不上,都有可能被時代的江河拍打到岸灘擱淺。

在時間的長焦鏡頭中,貨幣價值不是一成不變的,保住本金,或者說保住財務能力的唯一方法就是讓貨幣同速度增值,根本不是名義上的穩定和不受損失。

就在人們陶醉於紙上富貴的時候,大洋彼岸信息經濟開始興起,中國這片肥沃的土壤也開始孕育終極財富大浪。這個年代,第一批精英級財富弄潮兒開始登上舞台,他們的苦楚和成就各有不同,落寞與輝煌也將難以複刻,但無不集合了那個時代的天時地利人和。

1992年,馬雲還用不著“悔創阿裏”,傑克·馬剛剛度過滿大街找人打架的叛逆時代,從杭州師範畢業,成為一名人民教師。然而,人民教師賺錢太少,於是他創辦了一家入不敷出的翻譯社。

1992年,蘇北的窮孩子劉強東別說“不知妻美”,能不能討到老婆都還是未知數。那一年,劉強東背著76個雞蛋、**裏縫了500塊現金來人民大學報到。那個時候的劉強東為賺生活費還在抄信封,有時候要在宿舍走廊的小板凳上抄到手麻脖子酸。但是,作為社會學專業的學生,劉強東卻自學了編程,開始在中關村倒騰光碟。

1992年,馬化騰正在為變成“不普通的家庭”而奮鬥,深圳大學讀大三那年,計算機專業的騰訊一哥在股市賺翻了天,成為趕上第二波財富之浪的弄潮兒。“普通家庭”的馬化騰興之所至,編寫了一個炒股軟件。之後,憑借編寫軟件的本事去了一家傳呼公司上班,那時候 ICQ 還沒被創造出來。

1996年,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 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此時,“悔創阿裏”“不知妻美”“普通家庭”還沒有正確認識當時的股票市場。此後,A 股市場開始了漫漫熊途,人們這才開始意識到,資本市場原來還可以是絞肉機,這裏需要交易技術,不是躺著就能賺錢的地方。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對財富創造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孕育著時代最大的財富之浪。彼時,Beyond 的《光輝歲月》在全國傳唱,裏麵的歌詞是對那個年代最好的詮釋:潮**往世界多變遷,迎接光輝歲月……

很快,第三次財富浪潮就隨之襲來。

時間長河中財富湧動從未停止,2000年後第一個新的十年,造富列車換成了房地產。當下的每一刻都在變動,每一個人都有機會追上財富的列車,隻是難度越來越大。

2003年前後中國房地產市場開始崛起,人們開始津津樂道拆遷戶得到了十幾套房子,江湖上也在流傳一個又一個關於財富的神話。

2002年,有一個鋼材供應商被房地產開發商拖欠貨款:沒有現金,隻有賣不出去的房子,要錢沒有,要房一堆。

原本就是一個小供應商,如果不要連一堆破房子都沒有了,無奈的鋼材供應商隻得接受現實,眼睜睜看著公司就要被拖垮。

結果大家就都知道了,2002年後中國開啟了房地產牛市,房子從此成了最值錢的財產,此人瞬間完成了華麗轉身。

房地產市場中最直接的參與者是房地產開發與個人投資買房,即使大部分人沒有開發房地產的能力,購房的機會總是有的。

房地產市場剛剛興起的時候還是買方市場,人們可以遊刃有餘地在房型、地點、樓層之間選擇。那時候沒有購房戶籍限製,五六線小城鎮的人也可以在北京、上海購房。從房價來看,小城市的居民勒勒褲腰帶也能湊夠一套房子的首付。在首次買房這件事上,永遠沒有錢夠不夠的說法,隻有想到想不到,做到做不到。

與第二次財富浪潮不同,以房地產市場為驅動的第三次浪潮更為公平。在網絡並不發達的年代很多居民對A股市場並無切身體會,也不接觸相關信息,股市似乎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房地產市場則不同,這是與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的市場,我們每一個人都身在其中,也都在其中受益(苦)。

這個時代隻要下決心買房,便是踏上了財富的列車,早買早受益,早買早完成人生使命(請注意,不是賺錢)。

遺憾的是,不要說小城市的居民,就是一線城市的居民有幾個敢在這個時候用杠杆、用足杠杆去買房?這個時代人們的意識裏,貸款買房難以接受,更為普遍的是親情借貸湊夠全款,根本沒有首付、月供的概念,難怪會遠離財富。

在以房地產為車頭的財富的列車中,車速遠比前兩次浪潮迅猛,一旦沒搭上這座列車,人生幸福的難度就會陡然加大。

剛需購房是一個時不我待的任務,一輪漲幅下來沒有上車的人可能被遠遠甩在後麵。財富列車中最重要的就是認清當下,不要以個人對房價的判斷(幻想)替代市場的走勢。這個時代有財富神話,也有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明明可以全款買三室一廳,拖了幾年成了貸款買一室一廳。相反,2003年之後先知先覺者已經不再積累貨幣,而是率先貸款買房,靠資產去積累財富。要知道買房是有杠杆的,此後財富增值速度便呈現出幾何算法,相反,那些守著貨幣的人,財富同樣呈現出幾何算法——貶值。

與第一次、第二次浪潮一樣,房地產帶來的第三次財富浪潮來臨時,除了認清形勢的精英,很多是有膽量買房、有膽量貸款的人,或者是不得不買房的人。

人們總想著多留一點錢、少借一點債,或者家中有老人需要贍養,或者恐懼負債的日子,總之,舍不得手中貨幣換為房產,殊不知房產也是錢,也能變現。在二手房市場,價格永遠是王道,隻要比市價便宜1~3%,便可迅速賣出,折算貨幣時間價值,這種折價並不是虧損。

繼而在十多年的房地產漲幅中,有的普通人選擇了以房地產為職業——既然無法開發房地產,便一門心思跑到大城市倒賣二手房,不少人因此實現了財富自由。

回溯這段曆史,很多投資客的決策依據並非風險承受能力、首付、現金流等財務要素,更不是有卓識的眼光,實際上這些人根本沒有風險承受能力,連首付都是借的,所謂現金流全靠房子倒手。敢於作出炒房的決策,隻是為當下利益所**。

炒房當然是不對的,也是我們極力反對的做法。但是,這份眼光是正確的。請記住,投資,最重要的是當下。

對於房地產市場,我們後麵會有單獨章節分析,第三次財富浪潮明明是一個已經飆升了的市場,很多人卻覺得房價應該下跌?

這種幻覺不會是孤證,也不一定是房地產,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有,市場所以為市場,是因為有市場的規律;人類所以為人類,是因為雖然知道市場規律,卻一定去幻想,於是被市場無情地拋棄也就在所難免。

就在房地產市場飆升的同時,21世紀已悄然而至。財富浪潮永遠與時間相伴同行,隻不過接下來成了互聯網精英的專場表演。

中國第四次財富浪潮來自互聯網與金融的融合,也是1978年來最大的一波浪潮,其創造的財富與前三次相比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可以被視為終極財富大浪。

2000年剛開始的時候,成批的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名校留學生榮歸故裏,義無反顧投入中國互聯網大潮……

搜狐一哥張朝陽登上《亞洲周刊》封麵;李彥宏隻有十幾個人、七八條槍,卻決心打造出中國自己的搜索引擎;在杭州一個叫湖畔花園的小區裏,阿裏掌門人馬老師對後來的17位羅漢說:“現在,你們每個人留一點吃飯的錢,將剩下的錢全部拿出來”;

騰訊一哥馬化騰則滿世界賣騰訊 QQ 的前身 OICQ,並差點以20萬元的價格成交……

就在普通人對財富巨浪毫無知覺的時候,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已經給互聯網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締造了一個個財富神話、一批超級富豪,也絞殺了無數倒下的英雄。無論早期的搜狐與雅虎,還是後期的滴滴與快的,資本“燒錢”大戰原有經濟循環根本難以理解。

在一輪又一輪的競爭中,互聯網公司原始股成為打開阿裏巴巴寶庫的鑰匙,互聯網精英的財富以普通人無法理解的級數式增長。隻要搭上這趟順風車,一定可以實現財務自由,忽如一夜春風來,億萬富豪互聯開。2011年年底,微信用戶到達5000萬,2015年10月12日騰訊港股市值為13491.14億,超過當時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銀行的市值。

2014年,京東在納斯達克上市,一位來自宿遷的記者這樣表達了對劉強東的崇拜:在宿遷,從古至今隻出過兩個名人,一個是項羽,一個是劉強東 【 陳玫序,《蘇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7年,馬雲的小電影《功守道》獲得無數明星助陣,功成名就的中學教師又做回了教師。

21世紀的新十年,來自互聯網創業的財富令人目眩神迷。很遺憾,這不再是一次普惠式的財富增長,不但需要 IT 行業技術,還需要對管理、商業模式有很深入的了解。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次財富暴增邏輯中有風險投資助力,剛從傳統行業走過來的大部分中國人既無法理解,也無法參與。

如果說房價是讓財富直線飆升,那麽互聯網帶來的財富就是病毒式分裂,其財富增長速度無法用傳統經濟學理論解釋:資本為何會持續投入那些根本不盈利的互聯網公司?答案是,資本看重的是增值,根本不是來自運營的盈利——哪兒的錢不是錢,跟誰做買賣不是買賣?

回溯過去的四十年,財富大浪已經有四次變換,無數財富代名詞一閃而過又在星空中閃耀:農轉非、萬元戶、倒爺、原始股、房子、互聯網、移動互聯……每一個人都在想:沒有趕上前浪,後來者還能踏浪前行,成為財富海洋中的弄潮兒嗎?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十幾年。

彈指一揮間,四十年一閃而逝,四次財富浪潮沒有什麽連續性,個體戶不必然去炒股票,炒股的人不必然倒騰房子,互聯網巨頭也沒有房地產大佬出身的人。

四次財富大浪完全是四個不同的領域,財富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每時每刻我們都有機會,都在財富浪潮之中。踏浪之行,光榮與屈辱、成功和失敗隻屬於他們自己,財富隻是最後給人生打一個標簽罷了。

曆史既是現在,也是未來;

洞悉曆史,所以看清現在;

看清現在,所以改變未來。

我們無從告訴您未來會發生什麽,隻能告訴您在尋找財富的路上,識時務者為俊傑,若不能引領大勢,便當跟隨大勢。如此,每一個人不一定是富人的後代,卻完全有可能成為富人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