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說清怎麽賺錢、怎麽理財,必須明白什麽是錢,什麽才是財富?錢是什麽,是人民幣、美元、金銀珠寶、房子,還是比特幣抑或其他?

這又是一個很難說清楚的問題,錢是財富,又不是財富。無論人民幣、美元還是金銀珠寶,隻是財富的一種表現形式,說穿了是財富存量的計量形式,不是財富本身。即使貨幣,有法償能力的時候就是財富、一般等價物,沒有法償能力就是一張廢紙,包括金銀珠寶在內都是一樣的道理。

究竟什麽是財富?

這又是一個非常難的問題,財富融合了人性的所有優缺點,某種程度上,財富就是人性。遺憾的是,人類自身向來很難看穿自己,說清楚財富就更難了。

在我們的邏輯裏,人,也就是自己才是每個人一生最大的、唯一的、恒久的財富。試想一下,所有的錢都是自己和家人賺來的,天上豈能掉餡餅?

真正的財富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創造力或者說創新能力。正如華為創始人接受央視采訪時所說:“什麽都沒有了,隻要我的人還在,我就可以重整雄風。”這種能力小則讓一個人、一個家庭安身立命,大則讓一個國家屹立於世界。“二戰”後,英、日等國家同樣滿目瘡痍,短短數年之間便迅速崛起,靠的不是美國的馬歇爾計劃,而是幾代人、幾十代人積累下來的人力資本。錢總有花完的時候,沒有創造力,何以繼之?

如果用一個學術名詞,這種創造力被稱為“人力資源”;用通俗的話說,就是一個人賺錢的本事。

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探索未知的世界,創立一個學科、創立一個產業、創立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普通人在某行業裏摸爬滾打,人熟路熟能賺到錢,這種能力綜合了一個人的履曆、經驗、能力、心智,體現在國家就是綜合國力,體現到個人就是賺錢的本領。

很遺憾,具備創造力的民族不多。在國家層麵,除了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新興市場國家就那麽幾個;在個人層麵,招聘年薪10萬的人一抓一大把,招聘年薪百萬的卻根本無人敢問津。

在沒有其他標準的時候,財富是一種符號,是衡量一個人、一個家庭、幾代人人力資源的鏡子。這麵鏡子如此清晰,清晰到錙銖必較,一切都將無所遁形,無論貧富貴賤,喜、怒、哀、樂、怨憎會、求不得、愛別離……

世間百態不過如此。

再回到理財。理財並不單純指代賺錢,賺錢隻是理財的一小部分。理財的最終目標是借助融資手段平滑一生現金流,錢盡其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升每一個人的人力資本。那麽,要如何獲得求財所必需的人力資本?

這個話題讓我們從一本暢銷書說起……

曾經有一本名為《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女服務生》的書暢銷全球,美國作者芭芭拉臥底社會底層,想探究為何這些人不能完成階層躍遷。芭芭拉原本認為,階層躍遷應該很簡單,多提升自己,多磨練自己,應該很快就能學會一項技能,為什麽世界上會有這麽多窮人?

為了尋找貧窮的真相,芭芭拉潛入貧民窟,試圖尋找答案:究竟是什麽原因讓他們停留在社會的底層。如果身處其中,以自己的見識和能力,是不是能夠迅速脫離底層?在長達數年的臥底生涯中,芭芭拉斷絕了自己之前的經濟來源,去體驗社會底層如何掙紮求生。

芭芭拉輾轉於不同城市,先後做過很多行業:餐廳服務員、旅館服務員、清潔女工、家政、沃爾瑪售貨員等,期間也遇到了很多不同背景、個性迥異的上司與同事。

她最終得出結論,認為身處底層,無論哪一種工作、哪一個上司都不可能改變當前的命運,也不可能提升自身人力資本。

底層沒有傳說中的憐貧惜弱,沒有救人於水火的大俠,更沒有灰姑娘變身公主的童話,隻有為了蠅頭小利的搏殺,為了獲得一點收入無所不用其極,至於道德根本就被視若無物,甚至完全是強盜邏輯。

雇主千方百計削減她的薪水,延長她的工作時間,更換工作、更換城市隻是改變一個生存地點,改變不了生活本質。在市區工作收入會高一些,卻租不起附近的房子,在遠郊居住會耗費大量時間 , 工作強度也會陡然加大。

所有生活經曆隻是不同形式匍匐在社會底層,嚴酷的工作環境使人疲憊不堪,不可能有提升自我的機會。很多情況下這個層次的人們沒有任何積蓄,不可能冒著失去一周、一個月工作的風險去更換工作,因為他們要活下來。

更糟糕的是,芭芭拉的結論顯示,美國三分之一的勞動力無法獲得一份比較體麵的收入,他們工作一輩子也不可能有錢買到足夠多的食物,隻能勉強活著。

全書由此得出結論,美國階層固化越來越嚴重,底層民眾越來越難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讀完芭芭拉的宏論,有一個問題久久縈繞在我腦海:固化的一生、板結的階層,是錢錯了,還是世界錯了?

階層固化是金錢的罪過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從古至今,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有貧有富。同樣的道理,階層躍遷也存在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芭芭拉的結論更符合一部分人為失敗尋找外因的心態,自然得到追捧。

2005年,尤努斯因創辦鄉村銀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在尤努斯鄉村銀行獲得貸款的人往往隻需要三五美元,就是這些三五美元的貸款者(很多還是女性),憑著微不足道的錢起家,用一個又一個勵誌故事把尤努斯送到了諾貝爾獎的神壇。

理論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即使有了諾貝爾和平獎的係列例證作支撐,我們依然要知道改變現狀很難,這種現象有個學術專謂叫“路徑依賴”。

所謂“路徑依賴”是一個經濟學術語,具體到人生,之前通過怎樣的手段謀生,之後也一直想複製這種經曆。

兒時耳濡目染的家庭環境,父母包括身邊所有人的人生路徑都是如此,自然而然也就走上這條路,從現實來看有人將其稱為“階層固化”。人們習慣了當前的生活,便在一個無休止的循環裏開始奔跑,跑得越久就越害怕變動,循環就變得更加順理成章。跳出魔咒鎖定的循環需要大量的信息,或者說謀生經驗,而這些經驗恰恰是最為欠缺的。

於是,脫離循環就變得不可能,隻不過社會底層所麵對的現實更加刺目罷了。因此,人們就以為陷入循環魔咒,無論多麽努力,始終逃脫不了注定的命運,漸漸無奈地接受現實。

跳不出紅塵,怎能看破紅塵?

人類能跳出宿命的循環嗎?

生活沒有宿命,更不是無盡的循環。

簡單說,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就會容易很多。問題的關鍵在於,需要更換的角度從當前看是一種非常奇怪的思維,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不可接受的思維。

原有圈層不可能理解上一個圈層,同樣,上一個圈層也不會理解下麵的圈層。逆襲者或者說破除魔咒的人,一定要改變原來的生活邏輯、生活圈層,為此招來很多誤解、嘲笑就在所難免。

本就不在一個圈層的角度考慮問題,怎麽可能會有認同?

微信之父張小龍在成名之前堅持做免費郵箱 Foxmail,無論如何窮困潦倒都不曾放棄,麵對同事、朋友們的不理解,張小龍扔下一句話:“一群沒誌向的家夥。”張小龍憑一己之力締造了 Foxmail,Foxmail 讓張小龍名滿江湖,也讓張小龍喪失了所有收入來源。功夫不負有心人,張小龍的堅持最終讓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沒有當初的堅持,如何能有今天的微信?

20世紀90年代,電信企業的工作不僅高薪、穩定,還有相當的社會地位。但是,極少數電信員工依然選擇了考研或者創業,這種人一定被視為另類。比如,普通家庭出身的騰訊一哥馬化騰,原來在一家電信企業工作,扔掉了“金飯碗”才有了後來的騰訊,雖然騰訊一哥至今仍稱自己來自於“普通家庭”。

缺資源、缺資金、缺人脈,不是身處貧困者的專利,所有人都要麵對這些問題。層級越高遇到的問題就越嚴重,隨著層級上升,要解決的問題難度係數成級數上升。無房者所缺的隻是一套房的首付,開發商麵對的是幾十億的資金缺口。再向上,根據摩爾定律,騰訊、阿裏、百度三大巨頭之間每18個月都要經曆一輪生死搏殺。

我們隻記得成功者,卻不知道有多少 IT 巨頭無聲無息倒下。今天可還有人記得大黃蜂(網約車)、易趣(電商)、3721(搜索引擎)?這些企業當年的江湖地位比今天 BAT 毫不遜色,卻都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階層之間最大區別不是財富存量,而是對待困難的態度。任何人麵對的困難都難以解決,容易解決就不叫困難了。難以解決,就不解決了?隨著階層上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願會越來越強大,隨之能力也就越來越強大。

有錢人並非用錢去解決問題,而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賺更多的錢。

接下來的問題是,怎樣的思維才能讓人跳出原有圈層,獲得更多財富,最終實現一生夢想?

答案很簡單,自信。

每一個人都要從骨子裏相信,自己有著與眾不同的特質,有著獨一無二的價值。20世紀新東方興起的時候曾有一段傳播甚廣的校訓:你我來自不同的地方,但命裏注定,擁有了一個共同的理想,不甘平庸與寂寞,追求奮鬥和成功。如今,“追求卓越 , 挑戰極限,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已經成為新東方新的校訓,但時代的精神仍在。“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並不是一句笑話。有一種人天生不滿足於現狀,他們不懼怕失敗,懼怕的是沒有一點色彩、沒有一點張揚的平淡人生。對他們來說,夢想代表著美好,代表著**,代表著生活的全部意義,他們總在不滿足中尋找拚搏的動力,這種動力讓他們不停去做更大的跳躍,更美的飛翔。

《功夫熊貓》裏熊貓阿寶有一句經典的台詞:“可最傷我心的是,我每天努力練習,卻還是那個我。如果還有人能讓我不是昨天的我,那就是你,中國最偉大的功夫師傅。”

阿寶說得不對,那個能“讓我不再是我 ”的人不是浣熊師傅,而是阿寶自己。有了烏龜大師指點,阿寶進入翡翠宮,得到龍之卷……

又能如何?

龍之卷是無字天書,什麽都不能給阿寶,阿寶隻有依靠自己領悟無字天書的真諦才能戰勝殘豹。《功夫熊貓2》依然在說這個問題:阿寶找到了自己的過去,才煉成了氣功,打敗了孔雀。第三部如出一轍,阿寶終於回答了一個問題——我是誰?我是誰,我是阿寶。

關於自信,關於夢想,我們每個人都是阿寶。正如《功夫熊貓》中浣熊師傅所說:如果你僅做力所能及的事,那就永遠無法進步。

富蘭克林說過:貧窮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為命中注定的貧窮或一定老死於貧窮的思想。

《滕王閣序》有雲: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

青雲之誌既有,必能身登青雲之梯,這就是我們的財富第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