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詩和遠方,更重要的是當下。請一定要記住:當下的理財目標不是賺多少錢,而是有多少錢。賺多少和有多少,兩者有本質區別。

先來說一下什麽是當下?

一個人的“當下”隻有一個,每一個“當下”又對應著無數人,因此“當下”也就有無數種可能。對理財來說,每一個“當下”要做的不僅是錢生錢,錢生錢、多賺錢隻是最簡單、初級的理財理念。

再次提醒,請務必記住:所謂理財,不是賺多少,而是有多少。

控製資產規模最大化才可能收益最大化,君不見,可有一家世界五百強、全國五百強公司不在金融市場融資?無論是互聯網新秀騰訊、阿裏巴巴還是傳統行業永不落幕的茅台、五糧液,哪一家企業隻靠自有資金運轉?

這個道理放到個人和家庭身上也是一樣的,隻有控製資產規模最大,才有可能賺得最多。這就涉及一個理念問題:資產、負債、淨資產,到底哪個才代表財富?

相信很大一部分人的回答是淨資產,隻有淨資產才能說明一個人、一個家庭有多少錢。很遺憾,在我們為您詮釋的邏輯裏,淨資產為王是錯的。

無論個人、家庭還是企業,資產總額都應該成為財富的王者。所謂有規模才有地位並非空穴來風,即使在西方世界也有“大而不能倒”的慣例,一旦企業做大到一定地步便不可能瞬間倒閉。這個邏輯落實到個人理財,就要弄清楚一個人、一個家庭可以動員的資源總量,到底能動用多少錢。真到用錢的時候,沒人會問錢是借來的還是自己的。

如何才能擴大資產控製範圍?

您猜對了,理財,重要的不僅是收益,還有借錢。否則,僅靠一己之力積累財富,難免與真正的理財背道而馳,事倍而功半。網傳北上廣深養活一個孩子要1000萬以上,這麽算並非全無道理,但終歸是嘩眾取寵。1000萬不是一個時點概念,而是一個平滑概念,將1000萬平滑到幾代人的時間就簡單很多了(誤導還在於把孩子當作消費品,而非財富生產者)。更重要的是1000萬是一個資產概念,不是一個淨資產概念,其中包含負債。如果是時點淨資產,1000萬現金不消說普羅大眾,就是億萬富豪也很難常備千萬現金。這篇文章曾在網絡引起軒然大波,人們把一切罪責都歸罪於子女教育、房產、養老,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座大山”。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所謂“三座大山”是一個人一生應盡之事,是“大山”更是責任。如果一個人不肯為“三座大山”付出,不教育子女、不贍養老人,也不買房,現實生活中是一個怎樣的人?

“三座大山”在任何一個國家對任何人都是一生最重要的事兒。網絡新聞之所以刺目,是因為偷換了概念。1000萬成本應該真實存在,但這1000萬不是一個存量概念,而是一個流量概念。也就是說,不需要在一個時點拿出1000萬,1000萬是平滑到一生中慢慢累計的。

所謂“理財”是以人生為單位,目標不是一年內手中的存款能賺多少錢,而是站在生命周期的角度,結合個人特點和實際情況,平滑一生現金流,將整個人生生涯中的收入和支出做到合理分配,從而輕鬆搬走“三座大山”。

人生任何大的支出都需要平滑到整個生命周期,未雨綢繆,不是單純積攢收入:購房隻需要付出首付,以貸款杠杆撬動整個房款;養老要靠保險平滑退休後的收入;除了基本醫療保險還有個人投資的補充醫療保險,單純希望免費醫療,世界上怎麽可能有免費的午餐?

對普通人來說,35歲之前,年輕的你要向未來成功的你借錢,培養人力資本,解決住房,建立家庭,生兒育女。

有人說35歲之前人生已經過完了一大半,人對時間流逝的感覺並非勻速,隨著年齡增大,時間流逝速度逐步遞增。5歲的時候,一年是一生的五分之一,一年時間很漫長,隨著年齡增長一年在生命中的占比越來越小,按照這種算法,35歲的時候人已經度過了大半生命。20世紀90年代下崗潮的時候有一個名詞叫“四零五零人員”,意思是40歲以上的人再就業困難,而如今職場招聘流行35歲以下。

的確,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人生巔峰成績大多是在35歲以前實現的,自然科學諾貝爾獎得主的成就大多在35歲之前就有了雛形或者已經發表了。

如此,35歲之前的理財原則便是三個字“不要怕”,這一階段理財最重要的目標是提升自我能力,理財目標當然要為此而服務。開拓事業,不要擔心將來的收入不足,如果自己對自己都沒有信心,如何能成就自己?

“不要怕”具體到操作來說就是房貸。

商業銀行真正的普惠隻有一種業務,那就是房貸。公積金貸款則是國家給予普通人的福利,利率更加優惠。既然是普惠業務、福利政策,還是越早享受越好。從個人角度,有恒產者有恒心,所謂安家立業,有家才有業。購房,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標誌。購房越晚,後期成本就會越高。所以,不能猶豫。剛需之下,請不要討論房價下跌,房價確實有下跌的可能,對普通人來說房地產投資既是一生最大的財富,也是唯一的房產,不可能出售換取現金流,漲跌也就與您無關。

至於貸款額度、期限,除了“不要怕”,還要記得這句話:“思想再解放一點,膽子再大一點,步伐再快一點。”正確評估個人能力以及未來發展路徑,用足額度,用足年限。須知,今天購房的錢需要未來幾十年內還清,不用說幾十年後,十年後這筆錢一定不是今天的價值,也一定不是今天的難度。

對於普通人,可以這樣說,35—40歲之後,理財的主要原則就變成了“防風險”。不惑之年,上有老下有小,各種風險隨之而來,任何一種風險概率變成現實都是生命無法承受之重。練習搏擊的人有一種基本功叫“排打”,簡單說就是打人之前先學挨打,學會怎樣挨打才能讓自身受到的傷害最輕。

所謂“防風險”跟“排打”異曲同工。理財第一目標根本就不是為了賺錢,而是不把自己和家庭暴露在極端風險之下。

人生最大的風險是什麽?

恐怕就是死亡了。我們有諱死的傳統,尤其忌諱非正常死亡。從不提起不意味著死亡風險不存在,尤其是主要勞動力非正常死亡對一個家庭財務能力的損害是致命的。逝者已矣,生者何如之,家人可有一份保障? 人類無法對抗死亡,保險卻能令生者安心,保險、保險,保而無險。

風險的第二層是損失風險。“人之初,性本善”,從投資的角度可以說“人之初,厭風險”。風險厭惡是人類本性,安全是第一要務,就連股神巴菲特都說,投資最重要的是保住本金。

不同理財產品的風險程度是不同的,國債、銀行存款的風險最低,收益也最低;A 股價格波動性強,賺得多賠得也多;期貨市場自帶5—10倍杠杆,多空雙向都能做,贏時成倍地賺,賠時加倍地虧,直到把本金虧光。風險最高的當屬外匯市場,1997年索羅斯等國際金融大鱷就是在這裏輕鬆毀掉一批國家的財富。

不同的人風險接受能力不一樣,麵對不同“收益—風險”配比的理財產品,每個人的選擇並不一樣。這就像玩遊戲,打完了前麵的阿貓阿狗才能去打關頭老怪。遊戲關卡設置難度會逐漸提高,通關必須要從第一關開始,腳踏實地一步一步來,如果不能順利通過前麵的關卡,天降到後麵的關卡,很容易死在開局。所以,投資一定要按照風險從低到高的順序來,把風險低的產品配置足了,再去考慮高風險的產品。

請一定要記住,在理財市場中所謂“風險—收益”配比實際上根本就不存在,往往隻有“低風險—低收益”“高風險—無收益”這兩種選擇。

但凡高收益產品,市場結構、交易技術一定相對複雜,一無所知隻看到收益就衝了進去,最後的結果就成了“無收益—淨損失”。對不熟悉的投資產品不要輕易去碰,尤其是有人用高大上的名詞來遊說的時候,比如風險投資、PE、期貨等。這些產品無論是否正規,高額收益不一定能拿到,風險卻是一定存在的。後文我們會對市場上不太常見的高收益理財產品進行分析,對讀者或有所裨益。

35—40歲之後,“防風險”最重要的手段除了保險還有平衡家庭資產負債結構。四十而不惑,人過四十,大額支出不再是剛需,而是改善型需求。麵對改善型需求一方麵要靠負債,更重要的是多元化家庭收入來源。

隨著年齡增長,一個人、一個家庭財產性的收益應該穩步增長,否則,工資性收入在家庭現金流中占比越高,家庭就越脆弱。工資性收入占比過高的家庭很難經得起失業、大病、亡故這樣的衝擊。最簡單的,失業就意味著失去薪資,切斷大部分收入來源。

我們可以給出一個時點,45—55歲之間應該實現這個目標,時間越向前越好。與被動的工資性收入相比,可以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財產性收入更為穩定。當然,財產性收入不意味著沒有投入,在獲得財產性收入之前,一定會投入時間、金錢或者勞動,積累最終形成一種持續不斷的流入狀態。

最常見的財產性收入是理財收益,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些餘財。財一定要理,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其他常見財產性收入還有:房租與房產增值、專利收入、股權分紅與增值等,這些都需要我們在一生中孜孜不倦去努力。

對待金錢恰如《華爾街:金錢永不眠》所言:金錢是一個永遠也不會入睡的女人,她天生好妒忌,如果你對她稍有大意,當你早上醒來的時候,或許她已經永遠地消失了。

所以,商業保險不可或缺,後文會詳談。

同時,人們要為20年後做打算了。國家提供基本養老保險,“基本”二字已經完全說明問題,要想有一個幸福、寬裕的晚年,保持生活質量,必須盡早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