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炒股,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是:每個人都適合炒股嗎?在理財配置環節,在股市中的投資應該占總資產的多大比例?
先討論第一個問題。很遺憾地告訴大家,就像體育鍛煉於身體雖好,跑步、登山、潛水卻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炒股雖然確實有時候能賺很多錢,卻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炒股。
不適合炒股的人有很多。
抱有賭徒心理的股民不適合炒股。賭場有千術,精通千術的人不是賭徒,是老千。所謂賭徒就是連千術都懶得研究,單純一廂情願覺得自己在賭場應該贏錢,還好賭成性,這種人最後一定會在賭場裏輸掉身家性命。股市賭徒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把“我願”當成“我能”,又把“我願” 想象為“我得”,給自己預設一個想象的盈利目標,從主觀意願而不是市場本身出發:要賺錢買房子、車子,要把裝修的錢賺回來,要把首付的錢賺回來,要把娶媳婦兒的錢賺回來……
任何地方的賭徒都是一樣的,就想不勞而獲。股市裏的賭徒從來不研究金融市場規律,一廂情願把股市想象成提款機,看別人賺錢就覺得自己也該賺錢,至於為什麽賺、為什麽賠根本不知道,更不知道任何規矩,毫無底線,甚至用高利貸資金進行股票投資。這樣的人或許真有個別賭贏的,但絕大部分還是血本無歸。
無法控製情緒的人不適合炒股,恨不得每時每刻都滿倉操作,賣了一隻股票立刻想買另一隻,賠了立刻想翻本、賺了立刻想接著賺。
不僅僅是炒股,急躁的情緒會毀掉一切。在戀愛中付出多少努力,收獲多少愛情,不努力,隨便找一個則會遺憾終生。
這個道理在炒股中是一樣的,把每一家上市公司都視為一個相親對象:相親對象要嚴格考察家庭背景,尋找上市公司則要看母公司和企業背景;相親對象要考察收入情況,尋找上市公司則要看現金流、營業收入;相親對象要看品德,尋找上市公司則必須查證有無違規違紀記錄;相親對象必須看長相與身高,尋找上市公司怎麽能不看市場美譽度?
有這樣一種股民,買股票就像逛街一樣,一眼望去感覺好就買。散戶炒股,把自己的賬戶搞成基金似的,永遠躺著十幾隻甚至幾十隻股票,什麽股票都想擁有,哪個板塊的股票漲了他都說自己有,可換一句話也很正確——哪個版塊虧了他都有。
被情緒控製,一個典型行為就是不敢操作,看到機會來了不敢下手,等股價真正漲起來又後悔甚至追高,結果是10元不敢買的,60元都搶著買,然後被套。
不擅長思考和學習的人不適合炒股,做交易完全不經過大腦,聽到任何風吹草動立即操作,手不是受大腦而是受耳朵控製。長期下來明明知道自己沒對過幾次,但仍樂此不疲,控製不住自己,這類人根本不適合炒股。
這類人最常見的行為就是聽消息、找捷徑,怎麽不想想在普通人的生活層麵怎麽可能有內幕消息出現?有人過分高估自己的生活層麵,以為天上的餡餅一定能砸著自己,在市場之上知道準確消息的人少而又少,絕大部分所謂消息都是以訛傳訛,輕易被知道的內幕還算內幕嗎?
上述幾種心理是習慣性思維,不僅反映在市場,還會體現在人生各個方麵,就像毒癮一樣難以戒除。在這種心理的作用下,股民很容易被一股無名的業力牽引,然後怎麽投都是賠錢的。
以為市場是慈善場所?
市場是殺人場!
難道不知道嗎?無論大小市鎮,自古市場也是殺人的刑場。所謂午時三刻推到市曹斬首,就是把囚徒推到市場路邊。
戒除賭徒心理、控製情緒、擅長思考和學習,不學會這三樣不僅會毀掉一個人的股市投資,還會毀掉一個人所有的一切。市場如人生,學會如何控製投資情緒,就一定可以學會如何掌控人生。在某種意義上,投資就是人生,在一定的韻律中把握市場、把握利潤與虧損,唯有靜心才能體會這種韻律,找到長久的贏利模式。
能否以置身事外的態度來對待恐懼與貪婪,決定一個人能否體會市場的韻律。看重市場,又要把市場看成身外之物,隻有這樣才能體會市場的韻律。
每天不需要如賭徒一樣煩躁不安,又期盼又恐懼,折騰不休,你隻要平靜地按照自己的韻律、按照市場的顯現去與日俱增地強大自己。錯過就錯過了,後麵有無數的機會等著你參與。
投資是一生的事業,不是一錘子買賣,真正在市場中生存下來的從來就不是靠一次暴富,一次暴富最後傾家**產的是多數。
要認清市場,首先要認清自己,了解自己的弱點在哪裏。投資者在市場中的每個行為對盈利都會產生影響,每天收盤後一定要花一點時間把當天的操作以及看盤時的心理過程複盤。回想一下,麵對波動是如何想的、如何操作的,得失利弊在哪裏,好的方麵如何保持,壞的方麵如何吸取教訓。
通過反思徹底解剖自己,把失敗的根源找出來,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如果反複輸光,那麽請退出吧,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市場,有些事我真的做不到。市場,隻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此而已。
恐懼與貪婪,沒有人能夠免俗,隻不過經過曆練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控製情緒,相對理性去思考和操作罷了。工夫在詩外,交易的功力同樣在市場之外。每天花十分鍾總結自己,心理頑疾終將克服。
記住,隻要還有翅膀,天空就是你的。
繼續說第二個問題。從理財角度,一個家庭拿出多少錢(或者說多少比例的家財)投資股市比較合適,即金融資產的組合問題。這個問題沒有“一刀切”的答案,畢竟每個人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不過還是有一些普遍性的原則可以跟大家一起討論。
非止股票,任何金融資產配置最大的前提都是手裏必須得有錢,巧婦都難為無米之炊。在這個基礎上,家庭必須留足現金(現金 + 活期儲蓄資金等於三個月收入)保證日常開支。一個家庭留出來的現金沒有真正的標準,高收入家庭消費必然高,低收入家庭消費必然低,安全現金的絕對數額一個家庭跟一個家庭也就不會一樣。
此後,要考慮自己有沒有買保險,綜合意外險、定期壽險、百萬醫療險、重疾險有沒有配置,是否足額。這類支出,是為了滿足居民的預防性需求。除去必要支出與預防性開支,剩下的錢財是可以用來投資的。
金融產品具有一定收益性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風險性,收益越高、風險越大。普通人的收入不高,一般情況下每個月的結餘不是很大,風險承受能力一般會很弱,無論如何賺到的錢也不會很多。
我想對大家說的是,不該碰的理財絕對不能碰,那份收益對您來說不會實質性提升生活品質,本金損失帶來的風險卻一定會實質性損害生活品質。一句話,“賺得起,賠不起”。換一句話說,財富收益與財富占有是一個道理,普通人家不要幻想通過理財實現財富自由,保本最為重要。從這個角度而言,普通家庭的錢至少八成比例要購買銀行發售的債券型理財產品或其他保本型理財產品最為合適。
如果實在對股市或者任何金融產品有興趣,可以拿出一部分錢來,從這部分錢投入股市的第一天起就記為損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投資股市不是理財。
即使對於比較富裕的家庭來說,也請記住,金融類高風險產品配置不能超過家庭淨資產50%(請注意,是淨資產)。淨資產的一半錢也不是全部拿來投資股票,其中20%—30%的資金應該用來購買國債和基金,剩餘的20%—30%才可以用來投資股票。
從安全和科學的角度看,整個資產配置就像一座金字塔,底層低風險的資產配置比例一定要高,越往上風險資產配置比例越應該降低。下層大部分安全資產作為防護墊,上層有風險性的資產博取高額收益。塔尖上高風險產品的投資即便失利,因為配置比例不高,也不會對整體造成太大的影響;如果投資成功,那就是錦上添花。
經濟日報社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編製的《中國家庭財富調查報告(2018)》的數據從側麵證實了上麵的觀點。
2017年中國家庭人均財富為194332 元,其中房產淨值占家庭財富的66.35%,金融資產所占比重為16.26%。從金融資產的結構看,城鎮家庭和農村家庭中安全性較高的存款、現金占全部金融資產的比重都超過了八成。
股票在風險類資產中的參與率最高,與家庭收入成正比,年收入低於3萬元的家庭對股票資產的參與率最低僅為2.77%,年收入位於25萬—50萬元的家庭對股票資產的參與率最高,達43.97%【 張燕 .家庭金融資產選擇的行為偏好及影響因素研究 .重慶大學,2016.6.12.】。
此外,股票等權益類資產在資產組合中應該占一個怎樣的比例,還受到收入、個人預期、家庭結構、投資經驗和風險偏好等多方麵因素影響。
中國和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本市場,擁有世界上最富裕的家庭,然而股票在家庭資產配置上的比例有顯著的差異。古人雲見賢思齊,那麽在理財方麵,美國擁有百萬富裕家庭的資產配置對我們具有參考意義。
美國富裕家庭金融資產配置比較均衡,現金和儲蓄隻占金融資產的7%,遠低於中國家庭的比例。從持有股票類資產的總量上看,美國富裕家庭持有股票類資產占總資產比例約為中國的一倍。對於股票配置,中國富裕家庭更願意相信自己,直接進入資本市場,而美國富裕家庭的金融投資更相信更加專業的金融中介機構,間接持有股票達34%,而中國富裕家庭間接持有股票的比例隻有2%【 李鵬程 .中美富裕家庭資產配置比較研究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5.9.】。
如何購買股票以外的金融產品,這就是我們下一章要說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