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過,“白銀現貨”騙局是一個負和博弈,在人為設計好的交易體係裏還不是客戶互殺,而是存在一個“神”,這樣的體係中客戶不可能賺錢。
下麵,我為您進一步剖析騙局原理。
所謂會員單位和代理商的協議,一般分為純手續費合同和打包頭寸合同。純手續費合同下,代理商隻按照約定比例得到客戶交易產生的部分手續費,用戶的盈虧和代理商之間沒有任何利益關係。也就是說,正常的協議中代理商隻賺交易手續費,交易一筆給一筆的錢,客戶之間在市場中互殺。雖然這種協議也是違法違規的,但是,與正規市場的差別隻是參與者少而已,不存在絕對虧損。
騙局中最常見的就是打包頭寸合同,“會員單位”將客戶產生的手續費和交易虧損產生的頭寸按照一定比例打包給“代理商”。如果客戶虧損,“代理商”按照比例從“會員單位”那裏拿到頭寸分成;如果客戶整體產生盈利,那麽“代理商”要用自己的資金填平這個“坑”給“會員單位”。
舉例說明,同樣100萬的客戶資金量,前者交易下來一個月賺個1萬左右,後者可以賺(騙)幾十萬甚至更多,騙子一定會選擇後者。騙子一定也會告訴您,我們是正規平台,隻賺取手續費,不會像那些非法平台一樣賺取客戶的虧損(才怪)。也就是說說罷了,有哪個騙子會告訴您他是騙子?手續費有幾個錢?頭寸合同能賺多少?後者是前者的好幾十倍,您已經入甕,左右都是騙,何不多騙點?
央視315曝光了白銀現貨騙局之後,類似騙局遭受到了致命性打擊,如今騙人的白銀現貨基本絕跡了。為了繼續生存下去,這些騙子換了交易的品種,比如,後來出現的有些現貨原油、現貨天然氣、郵幣卡等與之類似,把白銀改了個名字、換了套衣服、換了個美女銷售,就有人被花言巧語蒙蔽了雙眼。
非但如此,這些騙子從內到外“煥然一新”,特別是營銷方式,開始采用了更加隱蔽、欺騙性更強的套路,尤其是充分利用移動互聯和社交軟件,不再是電話營銷狂轟濫炸那一套。
欲取之,必先予之。
騙子不會用銷售人員的身份和您溝通,已經沒有人輕易信任騙子了,於是變種就開始出現了。
據公開新聞報道,騙子公司的營銷人員每人手裏有十來個 QQ 號、七八個微信號、幾個微博號,還有其他一些可能用到的賬號。給每個賬號取不同的名字,分別定義不同年齡、身份、職業、性別、家鄉、居住地,通過頭像、空間、朋友圈、微博等發布風格不同的內容來強化各個賬號的身份特質,讓普通人看起來這些賬號和他們所說的職業、年齡、性別、地址等信息高度吻合,從而充分相信這些賬號說的話。
這隻是第一步的身份裝扮,隨後他們會潛伏到各種交流群,以各種理由添加 QQ 好友、微信好友、微博好友……成功添加好友之後,他們大多會以各種方式和你聊天,讓你信任他(她)這個人、信任他(她)所說的一切。
在這之前的接觸中騙子已經通過聊天內容大致知道了您的性別、年齡、工作、有無投資經曆、資產狀態、股票狀況等詳細信息。然後他們會以身邊的朋友賺了錢,或者自己從無知到參與、最後賺錢的說法引導你開戶一起賺錢。當然,他們的朋友和自己賺錢的經曆都是為了誘騙你上鉤而編織的美好謊言。
為了讓您更加信任,他們會時不時地給你發一些朋友或者自己盈利的截圖,證實他們真的賺錢了,數額絕對讓您心動。跟之前一樣,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讓您“看到”。
接下來,騙子就會把您拉到一個 QQ 群或者微信群,群裏有“老師”“分析師”“老客戶”“助理”,組團忽悠。在群裏這些人飾演不同角色,分析師發送行情分析,助理隨時發布財經資訊,經理解答客戶問題,開戶專員聯係客戶開戶等。時不時還會有熟悉的朋友一起和你交流做單經驗,商量做單對策等,讓人倍感溫馨。
團結的力量大,經過幾個“老客戶”“助理”“老師”的一番“幫助”,您又看到了更多的盈利案例,也就有了更多的信心,距離陷阱也就更近了一步。當然,您進群之後感受到的是和諧的氛圍和專業的服務,還有群友之間良好的情感……
幾輪攻勢下來,心智不堅定的很容易被帶進套裏。
真相其實是這樣的:群裏這麽多人十分熱鬧,最多有三個人,其中一個就是您。消息都是騙子用不同的號扮演不同的角色發出的,目的就是為了千方百計開發您。就像之前看到的一個新聞,一個幾十人的群,除了他自己,其他人都是騙子……
騙子騙人也講究戰略,不會做一錘子買賣,他們更喜歡長久地割韭菜。為了能讓您的交易生命更長久,進群後馬上會有一個和您類似的投資者進群,這個人無論投資經曆還是知識儲備、資金水平肯定都比您差(很快就比您強了)。您會感到此人什麽都依賴您的決策,除了他馬上就進入交易係統、賺大錢之外,然後,您跟他就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請不要相信一見如故的緣分,再次強調,封閉、保護自我才是人類最本質的心性。騙子已經什麽都了解你了,能不知道你的脾氣性格嗎?他(她)會主動和你聊行情、探討該如何買賣,做對了他(她)會鼓勵你多入金、做錯了他(她)會幫你分析,安慰你別泄氣繼續做,基本都是為你考慮,一副有難同當、有福同享的義氣。
讀到這裏相信你已經猜出來了,這個和你一起討論的投資者也是他們自己的小號,為的就是隨時跟蹤你的做單情況,了解你最真實的心理活動,讓你說出心裏話,幫你解決“疑惑”,從而讓你多入金、多做單、多虧錢。
說到這裏,現貨市場在“315”曝光之後的營銷手段和騙局基本展現給大家了,不管是現貨白銀、現貨原油、現貨天然氣還是郵幣卡,基本都是這個套路,品種在變,營銷人員也可能在變,不變的是你肯定會虧損。
所有的騙局都是為了勾起人類心中的貪婪,“白銀現貨”也好,後來的其他變種也罷,騙局的本質是構造一個幻境,在幻境中可以得到日常生活中得不到的東西,包括實質性的收入,也包括虛幻的熱情與服務。騙子主導的幻境讓您看到卻拿不到錢,畢竟他才是幻境中一切的主導,然而,幻境的終極目標是詐騙,虛幻的美好終究會被現實戳破。
畫中牡丹終是幻,若無根土複何春?
然而,人類終究無法擺脫貪婪與恐懼,詐騙也將在某種時機出現,要如何抵抗這種**?**之所以為**是因為能真的戳中人心底渴望的東西,抵抗**不僅僅靠心智,還要靠學習。在這個世界上,人人渴望賺錢,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通過投資賺錢,更不是每一筆投資都穩賺不賠。所以,在這個世界上才認為懂得投資的人是“奇才”,所以才會有索羅斯、巴菲特這樣的傳奇,所以,才會極力推進“投資者教育”這樣的概念。
“投資有識,生活有道”是上海證券交易所投資者教育提出的口號,投資者教育當然不可能把大家都教育成巴菲特、索羅斯,而是要告訴每一個人基本金融常識,如何規避風險,即使不投資,也不能被騙。
這隻是一本書,不可能完成投資者教育的偉大任務,隻是借著一些極端的案例澄清幾個必須避免的誤區。
第一,理財之中,風險無處不在。任何機構發售的任何個人理財產品都是有風險的,包括目前大家認為堅不可摧的銀行在內。相當一部分人對理財產品並沒有真正的概念,不知道理財產品對應的資產是什麽,在他們的印象中銀行理財產品就類似於儲蓄存款。更有甚者以為商業銀行是國家機關,銀行拿存款、理財去幹什麽了都不知道。別說銀行理財,就是存款都是有風險的,也就是說,銀行並非不能破產,銀行破產又沒有存款保險,存款人同樣有可能血本無歸。
第二,理財除了看收益率,最重要的是本金。在一項銀保監會進行的理財問卷調查中,大約有一半的人首先關注收益率。這種現象是有道理的,理財當然哪個最賺錢就買哪個,然後才是期限和手續費,至於風險還真沒太考慮。
這樣是不行的,收益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本金安全,除非是職業投資選手,理財所帶來的收益都不可能帶來財富量級飛躍,本金損失卻一定是重大事件。所以,普通人理財,最重要的不是收益,而是本金安全。市場風雲變幻,即使是正規銀行理財產品,也隻是一家企業的投資行為。經營企業的都是人,是人就會有錯誤,投資方向也會出現失誤,更何況還有騙局。
理財、理財,是一件有風險的事兒,您賺到的隻是年化百分之幾的利息,掏出來的可百分百是真金白銀。所以,千萬擦亮眼睛。
第三,分辨不清預期最高收益率和實際收益率。在關於理財的問卷中,相當一部分人把預期最高收益率等同於實際收益率,然後,在理財產品到期的時候發現沒達到標準就大呼上當。
這不能全怪我們投資者,有一種情況確實算是違規(也可以被稱為是欺騙),銷售理財產品的人故意混淆了這兩者的概念,讓投資者誤以為預期收益率就是實際收益率。
更有甚者,對理財期限也不是很明了,任何一種理財產品都有年化收益率,實際收益率隻是年化後的一部分,有人愣是把年化收益率當成一款理財產品實際收益率,如此焉能識得理財真麵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