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我們來分析一下與借貸有關的騙局。與理財賺取收益相比,我們必須同時明白怎樣的錢可以借,怎樣的錢是不能借的。對借款者來說,有時候一無所有並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資產一無所有,卻有一屁股債。

2018年底國內網絡曾經廣泛引用香港匯豐銀行公布的統計數據:中國內地“90後”人均負債比已高達1850%,也就是說每個“90後”平均負債12 萬元。很多年輕人拿著5千的月收入,靠著負債過上了月入5萬、家庭資產千萬的金領生活:名字必須英文的,衣服必須品牌的,包包必須限量版的,外賣經常帶生鮮的,隔三岔五去趟歐洲日本購物是必備的……

世界太新奇,為何偏偏我沒有參與感?遏製不了消費欲望,尤其遏製不住攀比型消費欲望,月入5千和月入5萬有著同樣的消費信條和單子,很容易陷入借貸困局。

月光仍舊滿足不了欲望怎麽辦?

有人的回答是借錢消費也要跟上時代,青春一定要奔放,生活一定要有儀式感,這樣才不辜負自己。先是用信用卡每個月隻還最低還款額,螞蟻花唄、京東白條,最後連網貸都要借一下……

我們讚成通過借貸平衡一生現金流,但是,我們堅決反對借貸消費,尤其是年輕人的消費借貸。消費借貸不產生現金流,反而會消耗後期現金流。在借貸期內借款人現金流流入一般不會出現實質性提升,現金流支出卻會因為消費借貸減少,甚至讓借款人入不敷出。

消費信貸完全不同於資產信貸,資產信貸最終擴大的是資產,消費信貸是純粹的負債,所謂消費品一定無法變現(或者折價率極低),是要減少總資產的。

資產信貸讓人振奮,消費信貸卻像金融鴉片,嚐了第一口就想第二口,吸食成癮又難以戒除,這一點的壞處是怎麽說都不為過的。

無論是車貸還是消費貸,一切帶有炫耀性和不帶有炫耀性的消費都不能通過借錢解決,無論車、手機、服裝、包包、旅遊……統統不能靠借貸解決。換一種說法會更明確,您見過哪家企業會為了修整食堂借錢?

車貸是最典型的消費貸。以車貸為例,經銷商往往會推薦一些金融服務公司,甚至提出無息貸款的條件(當然會收一定的手續費)。實際上,這些所謂金融服務年化利率並不低,即使在銀行業務中車貸也是一項不良貸款率偏高的產品,不是很受金融機構歡迎。真正喜歡車貸的是車企,不是金融機構,反正汽車銷售出去了,至於購買者能不能還錢可不是車企的事兒。

再來分析一下,車貸一般兩年就要利隨本清,本息合計折合到兩年的每一個月,會侵蝕掉很大一部分月收入。如果家庭或者個人在購車的時候拿不出這部分錢,堅決不建議貸款買車。車貸隻適合平衡短期資金流的用戶,即手邊有這部分錢,但可能有其他用途,很快就可以平衡這部分缺口的家庭。

反對車貸還有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部分銀行對身上背著車貸的客戶是不放房貸的,房貸與車貸,孰重孰輕一目了然。

至於信用卡,強烈反對大額分期付款,分期付款確實減輕了當期現金流壓力,但隻是把壓力分散到短短的幾個月內。

反對分期付款的最大理由也是房貸審批。對信用卡發卡銀行來說,住房貸款、信用卡是不同的部門,雙方關注點完全不一樣,兩個部門考核截然不同,每個部門都隻關注自己的收入,信用卡業務收入主要來自分期付款,所以信用卡部門鼓勵分期付款。對房貸部門來說則完全不是一碼事,他們一定要關注房貸本金安全,對分期付信用卡的客戶存在戒心。分期付款隻要按期還款就不會產生不良征信記錄(正常情況下征信報告不體現信用卡分期付款政策),但是,一個連日常消費都要靠分期的人,現金流會穩定嗎?

信用卡審批比較嚴格,網貸就比較簡單了。螞蟻金服發布的《2017年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2017年已有4500萬人開通了螞蟻花唄。相對來說,網絡借貸審批比信用卡容易得多,價格也相對高。很多機構聲稱隻有手續費,沒有利息,年化利率不超8%——這利率真的和做慈善一樣。

實際不是這樣的,每期的本金是一定要還的,但手續費的計費基準卻永遠都是本金——哪怕是最後一期,這樣計算下來實際利率根本就不是宣傳的那樣。

以某股份製銀行的分期產品為例,12 期分期,每期費率為0.82%,年化利率為9.84%(0.82%*12),12000元每期需要償還本金1000元,每期利息為98.4元(12000*0.82%),總共需要償還利息1180.8元(96*12)。

9.84%的年化利率看起來比某寶的借唄利率( 利率為日息萬分之3.5)還要低,其實這裏麵藏著很多貓膩。

分期還款時,明明欠的本金越來越少,卻還按照初始本金償還利息,這其實是在玩一個數字遊戲,9.84%隻是名義利率,實際利率要比這個高很多。

實際利率是多少?

很多人不會算,其實很簡單,用 Excel 表格裏的 IRR 函數(計算內部收益率的函數)計算可知,每期實際利率為3%,年化利率高達36%。

一次又一次借貸帶來的消費快感,還款延遲又會帶來一段資金壓力空窗期,這些都是借貸消費的理由。但是,借貸消費不可能實質性緩解現金流短缺,反而會造成財務狀況惡化,原本可有可無的東西變成了負債。

請記住,借貸消費最惡劣的不是對現金流產生多少影響,而是培養了隨便借錢的壞習慣。一旦習慣於用借貸消費,克製欲望的能力便會直線下降,這就是所謂的“棘輪效應”。老祖宗說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是這個道理。

欲望是一條不能跨越的底線,之前有消費能力控製,沒有錢就買不到;自從有了網絡借貸,消費欲望控製的上限對某些人變成了借貸上限、借貸極限,一旦到達極限就是毀掉人生。

人類的物質性需求源自生物性,美好沒有止境,**也就沒有止境,消費層級遞增也弗遠無界。開始可能隻是用信用卡分期付款買一部手機,後來想買的東西越來越多,借得也就越來越多,信用卡額度不夠,於是花唄、白條、網貸……虱子多了不怕咬,直到到達還貸的極限,整個人生都被毀了。

僅以吃為例,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是“食色性也”,還有一句古訓我們不常說,叫作“口腹之欲,心智之養”。後麵這句話的意思是,有心智的人會控製“吃”的欲望,不可能無限製滿足它。

所謂山珍海味,所謂“色香味意形”沒有人不喜歡,或者說美好的東西每個人都喜歡。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買得起這些好東西,即使古代帝王,如果在飲食上極盡奢侈都怕悠悠史筆,何況普通人?

“控製欲望”意思很淺顯,聽起來也很簡單,卻是世上最難的事兒,人生之難就難在放棄,尤其是讓一個沒有經曆過的人放棄能得到的享受。

舍不得放棄,就可以隨性而為了嗎?須知,欲望是烈火,控製得當便是人類工具,控製不當必定燎原。

高利貸自古有之,被高利貸搞到家破人亡也自古有之。《南史》有雲“便驅券主,奪其宅,都下東土百姓,失業非一”,反觀債主則“出則必車,歸則必浴,居必方城”。悲情故事從古至今從未停止上演,還是不斷有人進入彀中,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如今,不知從何時起出現了一種互聯網金融產品“現金貸”,即,小額現金借貸業務。“現金貸”相關公司對申請人發放消費貸款,宣稱借款、還款方式靈活,審批迅速。其實,這句話還有一種解釋就是:貸前審查不嚴,風險高。

現金貸背後的控製者不可能做慈善,歸根結底還是為了賺錢,風險高的貸款業務怎麽賺錢?

善意的人可能會猜測,“現金貸”風險高收益也高,而且這種業務額度比較小,高收益是可以彌補高風險的。現金貸的利息有多高呢?一般年化利率在150%以上,有報道稱最高可達3000%,更有“斷頭貸”(比如,貸1000元,直接扣掉一期利息,實得850元)之類的花樣。

這種產品對用戶極不友好(姑且將之稱為金融產品,這樣比較好表述),實際是對用戶的一次逆向選擇,隻有信用最差、現金流最差的用戶才會去選擇現金貸。加上貸款人的惡意引導,借現金貸還現金貸、借A 平台還 B 平台,一旦身陷其中幾乎可以肯定無法自拔,於是我們看到了網絡上出現的極端案例,借款人原本隻是借1萬元,還了幾十萬元還沒還清,不堪催收騷擾。

陷入現金貸困境的多是學生或者是剛出校門的年輕人,我們是一個對年輕人管束很嚴格的國度,童年、少年很難有機會接觸到錢,對還款和財務規劃沒有概念。這是完全錯誤的,每一個人都應該盡早理解金錢的意義,盡早知道自己、家庭在社會財富中的層級,知道怎樣的錢不能花、什麽樣的錢不能借,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金錢。

在某種意義上,這些是比學習成績重要很多的東西。很遺憾,我們對少年兒童缺乏必要財商教育,家庭對少年兒童很少提起家庭財務狀況,無論哪個階層都對自己的社會地位諱莫如深。

財富層級越向下的家庭越容易這麽做,也可能是為了孩子的自尊心。越是不願意提及,就越容易犯這種錯誤。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認清自己最為重要,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認清自己和家庭的經濟實力以及在社會上的真實地位。如此,才能知道什麽可以選擇、什麽必須拒絕。

身陷現金貸隻是一種年輕人缺乏財商教育惡果的一種表現,年輕人的收入付一套房子的首付都困難,驟然看到繁花似錦的世界難免被**。有時候越是貧困的家庭虛榮心就越強,虛榮心越強對欲望控製的能力就越低。在無良媒體的轟炸下,偏偏這部分人開始信奉“你消費了什麽就代表你是誰”,加上花裏胡哨的營銷套路,浮躁的自媒體雞湯,個別人最終陷入“自殺式消費”的死循環——以目前收入增長速度永遠無法還清欠款。

有機構公布了這樣的數據,90後在借貸市場上占比為49.31%,更糟糕的,其中28.57%的人貸款是為了“以貸養貸”;90後的負債是收入的18.5倍,人均負債超過12 萬……

這是一組令人傷心慘目的數據,在債務的無底洞中有些人喪失了思考能力,渾然不想為何得到的隻是催收電話而不是法院傳票,渾渾噩噩還著毫無可能還清的貸款,直到最後崩掉的那一天。他們根本想不到,現金貸的償還比率遠低於正常貸款,最後一定會把人逼到死角。

即使如此,現金貸的經營者依然賺到盆滿缽滿,整個經營套路就是一個擊鼓傳花的騙局——沒人指望你能還錢,而是指望你去其他平台借款堵上我的窟窿。直白地說,這是一個互害行業,看誰新進入這個圈子,看誰心慈手軟,最後進入的、心慈手軟的,一定就是最後的輸家。

那麽,該如何避免陷入類似套路呢?答案簡單而有效,就是一條鐵律:堅決杜絕消費信貸。

既然說到借款,我們再饒舌一句,什麽情況下可以借給別人錢,借錢究竟意味著什麽。很大一部分人生活中會遇到熟人借錢,借不借、借多少、什麽時候借,這些都意味著什麽,相信很多人沒有想清楚,就會在這件事上很為難。

借款,分為幾個層次,哪怕是至近親友也概莫能外。

第一個層次,血緣借貸。

費孝通有本傳世的小冊子叫《鄉土中國》,其中把中國人情社會比喻為一個圈層,以血緣為核心,親疏遠近隨著圈層遞減而遞減,就像石頭投進水中掀起的漣漪一樣。經曆了幾十年“421”結構的家庭中不存在舅舅、姑姑、叔叔、伯伯這樣的親情概念,但血緣關係依然存在。

除非借款人為了滿足賭博一類的不良嗜好,直係血親的借錢需求應該在很大程度上予以支持,所謂直係血親包括:父母、子女、同父同母兄弟姐妹(如果父母是獨子獨女還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

家庭本就是共同抵抗社會風險的共同體,即使借款人無力償還,借款將來成為純損失,這也是作為家庭成員應該擔負的責任,不能僅僅從經濟角度來考量。何況,一般情況下直係血親之間的借貸都是有確實的事由,不會平白無故借款。

直係血親之外是旁係血親,三代以內的親屬都可以被視為旁係血親。旁係血親處理起來比較複雜,有的類似於直係血親,有的還不如普通朋友。

旁係血親借貸總體上遵循一個原則,一代人處理一代人的事兒,即,上一代的人情不要強迫傳承給下一代,也即,父母之間的親情如果傳承到下一代,下一代自然可以比照直係血親;父母一代的親情如果沒有傳承到下一代,借貸便不應在下一代之間出現,由上一代自行完成,不能用上一代的親情綁架下一代。

第二個層次,友情借貸。

一個好漢三個幫,人生在世誰無知己?友情借貸常見於我們的生活中,一般來說,要好的朋友(含同事),借貸金額在月收入之內,臨時用急,一般情況下盡量滿足。如果借貸金額超過了三個月收入,就需要衡量一下。

友情借貸從出借的那一刻起就要做好壞賬的準備,三個月收入以內,即使損失對日常生活也不至於產生顯著影響;如果損失額過大就要衡量對生活的影響,做好最壞的打算,或者將借款控製在損失能承受的範圍之內。

另一個重要的衡量標誌是對方三個月收入以內,同理,三個月收入以內對方沒有太大壓力,還款就比較輕鬆。

大額借款一定跟對方說清楚還款來源、時限、利息,資金成本是明擺著的。除非直係血親,請不要幻想沒有利息的借款,沒有人天生應該為你付出,起碼資金成本要達到無風險利率,即國債或者貨幣市場基金利率才有可能有人借款給你。

一般向人借錢都是遇到了難以解決的問題(除非是欺詐),資金流在短期內不容易好轉。麵對壓力,親友借貸的還款順序會排到最後一位,畢竟親友借貸中沒有任何強製力保障執行。一旦之前計劃的資金流有所變化,甚至個人手中的現金儲備不足,都會率先推遲親友借貸,這是人性決定的,與道德無關。

一旦借款金額過大,對借款人形成實質性壓力,到期不還就會催款,一旦催款就成了仇人,甚至本金隨著親情友情一起消失,這種情況並不罕見。

不太熟悉的朋友、多年不聯係的人、泛泛之交,或者是您意想不到的人向您借款,一定要小心,隻有兩種條件下才會出現類似情況:一是此人的聯係方式被盜了,有人冒充他向您借款,這些年類似的報道還少嗎? 一旦上當受騙,總不能把這筆錢算在朋友頭上吧?二是借款人本身就沒把您太當回事,您借也可,不借也罷,這筆錢對他不是真正需要的。否則,真是救命救急的錢,不會向您開口。